搜索
朝歌的头像

朝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报告文学
202101/14
分享

心系故土 翰墨传情

系故土 笔墨传情

                   文/侯永刚

     多年以后,年逾花甲的农民画家朱生银总爱站在家乡什社乡新兴村的塬畔,目视眼前这片凝重而多情的土地。

      稍远处,是沟壑塬峁、山川河道、鸡窝洼人家。一条不知名的小河漫不经心的一路向东南徜徉而去,并不慌张,不像那些著名的大江大河,流经的地方,总要弄出巨大的声响,给人们留个念想;她是温情而水性的的,像大多数陇东沟溪里淌出的小河一样,默默无闻,也激不起猛烈而澎湃的浪花,但却是山里人、牛羊牲畜赖以存活的生命之源,人们一刻也不能没有她。

      然而,小河到了蒋家川这个地段,突然变得桀骜了,刚烈了,原来的温顺已不复存在。

      小河的脚下是个断崖式的约有丈余的悬壁,悬壁下面是一条数十米长的峡谷,河道异常逼仄,出了峡谷,才是宽阔的河道。而要与马莲河相会,小河必须跳下这道要命的悬壁,穿过惊心动魄的峡谷,才能到达理想的通途。

      这对于小河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抉择:要么退缩,继续过漫不经心、闲适而平淡的生活;要么,奋不顾身,一跃而下,成为绝唱,成为这条川里一道恒久的风景,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不管我们怎么预测,但后来的事实是,蒋家川的人和外乡人都看到了,当然,朱生银也看到了:小河跃下了悬壁,而且发出了从未有过的宏大声响,在这条川里奏鸣,经久不息。

     从此,这里,成了一道风景,人们叫“小壶口”,节假日游人不绝。

     站在塬畔的朱生银说,不知怎么了,闲暇时,他总爱俯视川里的风景,特别是这条小河,尤其是蒋家川“小壶口”一段。他说,因为距离远,看这条小河时,感觉它是一条黄缎带,在被人甩得弯弯曲曲,向南逶迤而去;而壮丽的“小壶口”是绝然看不到的,因为它隐没在山脊的后面,视线被挡住了。他只能在写生时下到川里,用手中的画笔描摹山川的秀丽,近距离的感受小河的温情和她的执着与桀骜的倔劲!

     大多的时候,他只有站在塬畔上,默默凝视着川里的自然物象,任塬上的风徐徐吹拂着,让思绪飞到川底的小河,飞到“小壶口”,与这道风景神交!或许,这道风景能给他以灵感以激情,但他说,除了这些之外,这条小河更像他的人生艺术,充满了犹豫、彷徨及义无反顾的决绝!这是他眷恋故乡这道风景的一个主要理由。

     “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这是长辈人的经验,也是朱生银后来的体会。银钱有使完的时候,手艺却能吃一帮子,朱生银对他的“三区人才”培训班的学员常常这样讲。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朱生银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年即显露了与生俱来的的绘画天赋,别的孩子在课间、田间劳作之玩“过家家”、“斗鸡”、跳绳、踢毽子等游戏,他却用一条柳木棍在空地上写写画画,常常忘记了上课铃声和母亲呼喊他回家吃饭的焦急。

    父亲发现了他绘画的爱好,觉得这也是件好事,就给他买了小画册,他每天临摹上面的人物景物,画画的兴趣更浓。

     上初中那年,美术老师发现朱生银的速写、素描功底不错,就把他招进了美术班,进行系统的培训。此时,恰逢“文革”开始,学校常常抽他和一些学生到校外画宣传画,写宣传标语,办黑板报。千篇一律的宣传内容很枯燥,但无意中提升了他写与画的基本功底,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

      什社中学的美术老师对朱生银父亲说,这孩子有天赋、灵性,要好好培养。父亲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将他转入庆阳一中升造。

      他拜庆阳一中美术老师、陇上著名油画家张家骅先生学习油画。每当朱生银画出一幅比较好的速写、素描,张家骅老师就对班上的学生讲,这个同学画的踏实、认真,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并鼓励朱生银说,要努力上进,将来争取成为一名有用的艺术人才,好报效社会!朱生银至今还忘不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他说,没有张家骅老师的鼓励和鞭策,他在艺术之路上很有可能退缩。

       高中毕业后,因为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母亲有病,家中劳力短缺,他选择了回家务农。乡下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上乡亲们的不理解,朱生银有过犹豫、彷徨。在乡亲们看来,一个农村娃儿,整天涂涂画画,又换不来钱,根本不是正业,白浪费光阴!只有辛勤劳动,多挣工分,多分口粮,将来娶个媳妇,老婆孩子热炕头,好好过日子,才是正事!

     是放弃自己的所爱,专心致志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侍弄庄稼,帮助家人改变穷困的面貌?还是置乡亲们的不屑于不顾,利用劳作之余,继续坚持自己的绘画练习?这于朱生银来说,真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

      他想起了恩师张家骅老师的教导:人一生是要有追求的!要不,和行尸走肉有何异!并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给同学们听。他又想起了多次和伙伴们下到川里,去戏水去看“小壶口”瀑布的情景。他曾多次看见小河到了蒋家川一段,奋不顾身跳下悬壁那悲壮而美丽的瞬间。以前他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只是觉得“小壶口”壮观有气势很美。后来,他再欣赏“小壶口”时,就有了不同的感觉。联想到自己在绘画道路上多次遇到的挫折,曾产生过的退缩念头,他想,如果小河面对悬壁因畏惧没有跳下去的勇气而退缩,能绽放出蒋家川这道如此美丽的风景吗?艺术也一样,认准了,就要勇往直前的走下去,才能抵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朱生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打消了退缩的念头。

       他改变了策略,在劳作之余,为村民画画并送到户里。这些花花绿绿的画对文化生活单调的村民来说,无疑增加了色彩,他们都乐意接受。谁家过个“事”,他主动去写对子、梳礼,过春节,他为乡亲们书写春联。慢慢的,乡亲们觉得这小子学的这门手艺虽挣不了钱,但有用,就不再说三道四了,还把轻省一点的活让他干,比如记工分、放羊等,这让他有了更多的一点时间习画。

     1977年,他学了烫画手艺,背着烫画工具,几乎走遍了老区的山山村村,为乡亲们的家具烫画。又一次,他在地摊上花一块八毛钱买了一本旧《芥子园画谱》,每天临摹。

     1994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朱生银在西峰北部商城开办了美术装潢部,这使他有了一个书画交流平台,也有了作画空间。他常与市内外的画家相邀,去山水间写生、创作,画艺不断提高。他还携带自己的画作与省内外的画家,经常到陇原的各县乡去交流、售卖。人们逐渐认可了他那西北特色浓烈的山水画,购者颇多,这使他的经济状况也有了改善。他在家乡盖了二层楼房,有了一百多平米的画室。

      2006年,他参加了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得到了著名画家吕云所、霍春阳等博导的指点,画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人们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无独有偶,朱生银的青绿山水作品里,总是融含着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人文情怀,讴歌山水的永恒与不朽。

     他的画发扬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优良传统,立足黄土,扎根生活,反映现实,以新的审美格调和语言方式,构成了自己的绘画风貌。

    他近期的山水画色彩明快,意境深远。如《江山万里图》《清韵秀水》《万山红遍》《黄金洒满坡等》。

    他的画用墨淡雅、洗练,行笔流畅。技法有传统的苍润严谨,又有写实主义的质感。从他的画中看出,静美之情融于其中,博远恢宏之势跃然纸上。

    近年来,朱生银迷恋上了徐悲鸿的“马”,他不但临摹的惟妙惟肖,还在原作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使他笔下的马更有了新意。问起他为什么画起马来,朱生银说,这是一个新时代,马不是象征着腾飞吗?

    殊不知,朱生银站在塬畔看风景之时,他也成了乡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经过了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他的艺术日趋成熟,画风臻至明朗。

    他的四十余幅画作被《北斗》《庆阳书画》《陇东报》《甘肃工商报》《香港凤凰周刊》《国画家》《中国书画报》《延安画报》等报刊发表。作品《春华秋实》获第十三届中国花鸟画大展优秀奖,并入编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典;山水画《西部岁月》获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书画展金奖;作品《天赐厚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本人也获省市级奖励十余次。

     2006年他加入了甘肃省美协和中国书画家协会。同时,被庆阳市政协吸收为委员。

    从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在乡间颇有影响力的画家、名人,这在乡亲们看来,是了不得的事,朱生银似乎成了一道“风景”,让他们常常提起,并且津津乐道。当初那些认为朱生银涂涂画画是“不务正业”的村民,怎么也想不到,涂涂画画也能有出息!能让政府的人重视!他们亲眼见证了手中的画笔给朱生银所带来的荣耀,也见证了乡亲们把孩子送去人朱生银教绘画的场景。一看到这些,他们就觉得这娃儿当初的坚持值!

     的确,朱生银成了乡间的一道风景,总会给乡村带来美带来惊喜!他的画作,出现在村部的会议室、村小的教室里、农户的客厅里;他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对农民工、学生的艺术培训上。乡亲们说,有朱生银在,贫乏的日子就有了意趣。

    朱生银说,他是这片土地养大的,不管走到那里,心里牵挂的都是故土!他要在有生之年,利用自己的绘画技能,为构建美丽乡村多做点事!为此,前几年,他从西峰搬回了老家。他说,搬回了老家,和土地朝夕相处,心感觉踏实了许多。

    朱生银充满信心地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要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希望能用手中的笔,为家乡的文化振兴事业出力流汗!说到这儿,朱生银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脸上露出了笑容。

    2018年,朱生银被什社乡和西峰区文广局聘为“三区人才”培训老师,为农民工和书画爱好者作艺术培训。每次开班,学员座无虚席认真听讲。

    他从国画的创作题材、笔墨、技法、构图、艺术语言进行示范解析,其讲课浅显明了,通俗易懂,学员普遍反映良好,都说感触深收获大,对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有很大帮助。

    几年来,朱生银举办“三区人才”培训班20期次,培训学员100余人次。有的学员经过培训,还考上了艺术院校,有的学员自己开办了装潢部或者书画工作室,自主创业。

    朱生银爱看风景,不知不觉间,看风景的他却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世事就是这样,给生活带来美的人,就是大家眼里的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