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过十多年记者,采访过很多知名人士,有些印象模糊了。但十年前我对袁隆平院士的采访,至今记忆犹新。
2011年2月24日,我接到合肥市农业部门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他邀请我参加第二天的会议,说袁隆平有可能参会。我问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么?他说,是的,但只是说可能参会。
第二天,我们到会场,果然看见袁隆平院士坐在主席台上。
当时我在合肥日报从事三农新闻报道,采访袁隆平院士是我多年的期盼。虽然主办方没有安排专访,我还是决定在会后碰碰运气,毕竟采访院士机会难得。
院士都很忙。记得2006年我在南京工作时,曾就大豆产业发展问题,采访著名大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先后电话预约十几次未能如愿。最后一次电话,是盖钧镒院士亲自接的。他说,你联系过很多次,再不接待你,我过意不去。这样吧,你现在就过来,我在办公室等你。
等我赶到院士办公室,只见一位中年理发师在给一位老先生理发。老先生正是盖钧镒院士。原来,当天下午盖钧镒院士要参加一个重要学术会议,利用会前的片刻休息,理个头发,碰巧接到我的采访电话,只好一边理发一边接受采访。
有了这次经历,我想,或许也可利用会议间隙采访袁隆平院士。
参加那次会议,袁隆平院士已经是81岁高龄,但他看起来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讲话声音洪亮,特别是谈到“超级稻”,他激情澎湃,滔滔不绝。
袁隆平院士作完报告,走下主席台,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走出会场。当时会议尚未结束,我担心他提前离场,失去采访机会,便跟了过去。
在会场外,我向袁隆平院士提出采访请求。“我们是出来上卫生间的。”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连忙解释说,这次院士到合肥,行程很紧,匆忙之间不便接受采访,还请见谅。
我说,我是农口记者,不追星,但追科学家,有几个问题想问院士。
“哦?你问吧!”没等工作人员开口,袁隆平院士就答应了,邀请我边走边聊。
见院士如此爽快,我竟一时语塞,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居然想不起来了。“你是农口记者,我是农口人,我们是一家人。”袁隆平院士见我紧张,主动和我说话。他说,干农业很辛苦,跑农业新闻的记者也很辛苦。
缓解紧张之后,我问起他“超级稻”在安徽的推广情况,以及他有没有在合肥推广“超级稻”计划……就这样,我们一直聊进卫生间,从卫生间出来后,又谈了一会儿,解答完我的提问,他才和我握手告别。
回想起来,当年的采访场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斯人已去,精神如炬,功勋永存。
(原载2021年5月30日《合肥日报》第4版大湖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