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短情长
午后,阳光正好,我在村部埋头工作。忽然听见有人喊我:“柳书记,在吗?”
抬头一看,来人认识,是村里的潘奶奶,九十高龄,颤巍巍地走了进来,边走边说:“我都来了好几趟。”我搀扶着她坐下,问她前来何事。
老人没答话,缓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两个苹果,又从另一只口袋中拿出一包炒花生,放在我桌子上,再从怀里摸出一个荷包,打开荷包,取出一张百元钞票,和苹果、花生放在一起。
“我找你,就这个事。”潘奶奶说:“我家小孙子,带你吃(音七)亏了(方言,给你添麻烦了)。花生是自家种的,钱是车费,苹果吃着养人,都给你,不许推!”
看着老人一脸真诚,我便拿起一颗炒花生,当场剥开吃了,还抓了一把炒花生放进我的抽屉里,将剩下的花生、苹果和钞票包了起来,放回她手里,郑重地对她说:“奶奶,花生很好吃,我吃了,也收了,心意领了,其余的,您得拿回去。”
“你送我家小孙子去医院看病,又给他买东西,不能让你贴钱,车费你要收下。”老人坚持要付车费。我连忙解释:“那次,我是去合肥办事,开的是我自家车子,送孩子去医院,正好顺路,没有多花钱,不用付车费。”
听了我的解释,老人这才起身回去,临走时千恩万谢,还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潘奶奶所说之事是这样的。她家小孙子身体情况特殊,在当地医院一直没看好,托我想办法。我问明原委后,联系了安徽省儿童医院的专家,专家说,有治愈可能。于是,我就利用去合肥办事的机会,送她家小孙子去医院治病,协助他们办理好住院手续才离开。
我的爱人听说后,责备我办事不够细心。“啥准备没有,怎么能住院?”“他们没带洗换衣服,没有生活用品,住院十天半月,怎么办?”我亦觉考虑不周,便致电在院陪护的孩子家长,和他们沟通衣食住行的解决办法。
那个周末回家,爱人买了衣服、零食、奶粉等,让我送去医院。儿子还拿出他心爱的玩具,让我转送给那位小弟弟。我带着一大包衣物到医院,孩子羞涩地看了看我,不说话,眼神转向露出包裹的玩具,我递给他,他不敢拿。我说:“是小哥哥送给你玩的。”他接过玩具,轻声地喊了我一声“叔叔”。
出院后,孩子病情好转。其父送来车费钱,我没收。随后,多次送来麻油、土鸡蛋等,均被我婉拒。
潘奶奶说,她找我是想当面致谢。此前就听村干部说,潘奶奶来过多次,有时我外出办事,她不找不问。我在村部时,若有旁人,她转身就走。村干部问她找我何事,她说,“要和柳书记当面讲。”终于,在那天下午,见我一人在此,便进门致谢,总算了却她一桩心愿。
一把炒花生,礼轻情义重。我却之不恭,收之有愧,于心不安。随后,我上门看望潘奶奶,提了一箱牛奶送给她,她推辞不收。我说,老人多喝牛奶,身子骨硬朗,走路有劲,健康长寿。她很开心,笑呵呵地收下牛奶,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共产党好啊!共产党真好。”
语短情长!我的汪桥“亲戚圈”又添一员。
2 秋胜春朝
清晨,我从花香中醒来。
秋夜微凉,晨风习习,拂得桂花纷飞,误入梦乡,惊醒了我。
比之春花烂漫,秋天的花儿,品种少,唯菊唯桂,而论气势,毫不逊色。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古人咏秋,常以桂菊入题,今人亦然,我也脱不了俗。村庄遍植桂花,品种齐全,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风乍起,花香溢,十里芬芳汪桥集。
汪桥集,巢湖北岸东黄山脚下的小村庄,位于三千年古镇柘皋镇的东部,山环水绕,风景宜人。2021年6月,党组织选派我到汪桥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事乡村振兴伟业。
结缘汪桥,成为村中一员,吾之所幸,吾之所喜。
我喜欢在春天的早晨,登山看日出,领略万丈金光照射千亩光伏的壮观;我喜欢在夏天的午后,漫步河滨公园,聆听涓涓溪流演奏自然和谐曲;我喜欢在秋天的傍晚,席地看落日,尽情享受一天中独有的慢时光……
夕阳深处,风光无限,田野间机声隆隆,人们挥汗如雨,正忙着建设农业温室大棚,创新试点“菌粮轮作”循环农业。农人想利用冬闲田建设简易大棚种植蘑菇,废弃菌渣沤肥还田,到了夏天换茬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循环往复,实现可持续发展。
汪桥村依山傍水,气候温润,非常适合蘑菇种植,但农户并没有这个传统习惯,从无到有,十分不易。几经波折,村里引进了一家菌业企业前来投资,示范种植蘑菇,逐渐带动农户发展。春去秋来,渐渐有了起色,荒原上筑起现代化温室大棚,各色蘑菇,相继产出上市,畅销省城合肥。
霜降时节,落英缤纷,野草枯黄,大地开始休养生息。然而,汪桥温室大棚内,一片春意盎然。黄瓜、辣椒等反季节蔬菜开花结果,绿色无边;菌棒排排,蘑菇丛丛,就像花儿一样,含苞怒放,娇嫩欲滴。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奋斗者身影。有人在收获,有人在播种,生产热火朝天。环顾四周,大棚连片,瓜果飘香,生机勃发,不由惊叹人类伟力。抬眼观瞧,苍穹之上,天高云淡。忽生敬意,感天之广阔,叹人之渺小,人生天地间,须敬大自然。我相信,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一声雁叫划破长空,梧桐落叶纷纷。看着村部院内黄叶满阶,我这才想起,已是深秋了。虎年桂花开得晚,立冬渐至,依然遍村花香。弹指算来,我驻村一年有余,最近离家也有一个多月了,不知城里是何时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勤劳勇敢的汪桥人正在抢抓机遇,探索产业振兴路径,趁此秋日创业打拼,必将描绘出一幅幅现实版富春山居图。
3 蜀山雪霁
一场大雪悄然降临,早晨起床推窗一望,树梢上、草丛中、汽车顶白皑皑一片。相对北方来说,合肥的冬天下雪并不多,每一场雪,都是一次惊喜,我都想去看看。
合肥赏雪,非大蜀山莫属。在明清文人笔下,蜀山雪霁位列古庐阳八景之首。明代诗人熊敬在描写蜀山雪霁时写道:晓起俄惊霁景开,高山头白势崔巍;卷帘为爱琼瑶湿,一片寒光入座来。
刚来合肥工作时,我在大蜀山脚下居住过3年。近水楼台,让我养成登山的习惯,每周一次,风雨无阻。后来搬了家,远离大蜀山,登山的次数渐渐少了。
久别重逢,大蜀山上的一草一木,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雪小了一点儿。游客如织,早已把水泥路上的积雪踩踏得无影无踪。路旁的草丛中尚存积雪。伸手一测,薄薄的一层,凑近细看,冰晶颗粒依稀可辨。大概是夜里下了雪粒子吧。一缕阳光从树林里斜射进来,照在雪地上,折射出五彩光芒。小草从雪地里探出头来,光影斑驳,草的绿格外醒目。
不知不觉,已到山顶。登高远眺,城市繁华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马路,从山脚下辐射到远方。清代诗人张祥云曾攀登大蜀山,写下诗句:“孤标摩碧汉,远势壮金城;岚翠千层积,川原四望平。”我想,如果穿越时空,诗人来到现在,诗句会更加壮美。
山风拂面,寒意逼人。蜀麓小卖部里飘出了烤肠的香味,搅动了我的味蕾。几年前的一个雪天,我陪着外地朋友登山赏雪。那次雪下得很大,天气更冷,我们踏雪而行,脊背冒汗,但手脚冰冷。有人提议,聊聊合肥美食,抑或望梅止渴,就能取暖。那时,我在报社工作,正在采写“舌尖上的合肥”系列文章,比如,下塘烧饼、庄墓圆子、吴山贡鹅等,便向朋友一一推介。
谈到下塘烧饼时,朋友对“天锅地灶”的独特做法很感兴趣,要我详细解说。其实,所谓“天锅地灶”,就是将锅倒置,下生炭火,聚热保温。据说,当年曹操的军队,被吴军追至长丰下塘,不敢明火做饭,倒置军锅,锅下生火,烤出了下塘烧饼。我们边走边聊,谈兴正浓,不觉已到山顶,大家都说,仿佛吃了热烧饼,一点都不冷。
雪后的天空特别蓝,空气中没有一丝杂质,远处高楼上的广告标语看得一清二楚。深吸一口气,泥土的芬芳,夹杂着一丝丝青草的香味,瞬间钻进鼻孔,直达胸腔,让人心醉。想起清人李天馥《九日游蜀山》中的诗句:云闲梵宇疏钟远,山下人家晚稻香。如今,梵宇依旧在,不见稻花香。
“科里科气”的合肥,发展日新月异,变化翻天覆地。十年前,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办公楼就在大蜀山东侧的黄山路上,后来,随着入驻企业数量增多,因管理需要,远离主城搬迁。短短几年间,大蜀山西侧,一幢幢新建高楼拔地而起,更远处是蜀山区小庙镇,一座蜀山运河新城呼之欲出。
曾经偏安一隅的大蜀山,变成了“城中岛”,成为市民休闲健身首选之地。不得不令人感慨,发展之快,变化之大。
我到巢湖驻村任职,远离城市喧嚣,起初尚觉新鲜,久之心浮气躁。每遇难题,我就登山览胜,或临湖远望,静气凝思,必定开悟。
蜀山雪霁,见证了城市发展、山乡巨变。我相信,还将目睹乡村振兴、民族复兴。
4 冶父晴岚
多年前,我曾以为合肥最高峰是大蜀山,海拔282米。后来区划调整,到了庐江,方知自己见识浅薄。在该县柯坦镇牛王寨山顶,竖有一碑,碑上书:牛王寨,合肥市第一高峰,海拔596米。
诚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蜀,独也。大蜀山不高,亦无仙,因其独立城中而广为人知。与之相比,庐江的冶父山,实属有仙则名。相传,春秋时,铸剑之父欧冶子曾在此山铸剑,留有铸剑池古迹,后建铸剑亭,此山因之得名。
我当记者时,联系过庐江县新闻宣传三五载,走遍该县各乡镇,有幸登临冶父山多次。其中一次,是在夏日雨后,薄雾腾空,人在雾中行,到了山顶,云开雾散,群峦叠嶂,满目苍翠,心旷神怡。随行的该县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眼前景象便是庐江古八景之一的“冶父晴岚”。雨后初晴,登山远眺,可瞰六湖。
六湖名谁?查阅清人陈诗撰著的山志文献《冶父山志》,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至山巅,可远眺江光,俯视沙湖、黄陂湖、后湖、白湖、排子湖及巢湖。”其中,巢湖离山最远,直线距离约50里。现在离山最近的湖,所能看到的,只有黄陂湖。
据《庐江县志》记载:“治东南15里,面径8里连沙湖,其北隔一陇达后湖、黄陂。”“排子湖,距治东北30里,与白湖相连。”沙湖,原与黄陂湖相连,后并入黄陂湖。排子湖与白湖相连,后因淤塞围垦消失。后湖、白湖都在巢湖与黄陂湖之间,均已名存实亡。其中,后湖位于黄陂、白湖之间,1955年围垦,1972年并入裴岗联圩。
白湖也被围垦,成为白湖农场,分东大圩、西大圩,两圩之间是兆河,水入黄陂湖。平时,白湖农场种植庄稼,一旦西河遭遇大洪水,就变成了蓄洪区,吸纳西河洪峰。史料记载,东大圩曾5次破堤蓄洪。2014年,水利部门开工建设东大圩进洪闸,2016年4月建成,随后两次开闸蓄洪,分别是2016年7月1日、2020年7月18日。
2016年,我曾目击东大圩蓄洪。眼看滔滔洪水流入圩田,肆虐庄稼,无比心痛。然而,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大局的“王家坝精神”。他们舍弃了东大圩的庄稼,可保护西河流域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我党,也只有我党集中统一领导、深受群众拥护方能成就此事,这既是人民至上的体现,也是党群齐心的见证。
作为古代劳动人民铸剑之地,冶父山八大胜景值得一观。即:湖光一览、冶父晴岚、龙池映月、虎洞吟风、响鼓晴雷、百尺松涛、三春花雨、兜率参天。比之美景,我对欧父铸剑更加好奇。远在越国的欧冶子,为何来庐江铸剑?所铸何剑?即便是当地传说,也说得含糊其辞。我翻阅史料,查阅学术专著,都未能找到答案。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载:“欧冶子,春秋越人,善铸利剑,曾为越王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剑。”后又传说,欧冶子为楚王铸造三剑,即:工布、泰阿和龙渊,其中,龙渊剑,又名龙泉剑。
史载欧冶子系越人,后有说是宁波人,也有说是福州人。闽浙一带欧冶子铸剑遗迹很多。比如,浙江龙泉、福建湛卢山。北齐魏收所撰的《魏书·地形志》中记载:“潜(庐江县于南北朝为潜县)有野(冶)父山,越人冶铸之所。”然而,在冶父山冶铸的越人是谁?所铸何物?均有待考证。
不论是何人在冶父山,也不论所铸何物,冶父山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天然水资源,曾为冶铸之所,这都是不争之实。如今,庐江县仍是矿产资源大县,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达20种,其中,硫铁矿、明矾石保有资源储量居全省首位,铜矿保有金属量居第2位,铁矿保有资源储量居第3位。庐江汤池温泉历史悠久,被誉为“华东第一泉”,吸引省内外游客观光体验。
庐江人文旅游资源同样富集,抛开周瑜故里争议不说,庐江名人有文翁、丁汝昌等。关键是,庐江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全域旅游点面开花,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和精品旅游路线。特别是近年来乡村振兴文旅项目推进有力,“乡村旅游到庐江”品牌彰显,真是羡煞旁人!
作为一名最基层乡村振兴工作者,我希望乡村振兴的明天更加美好,衷心祝福庐江、巢湖全域旅游欣欣向荣、红红火火。
(本文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共陕西省商洛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主题纪实散文征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