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书节的头像

柳书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5
分享

名木轶事

巢湖故事多。水有水的故事,山有山的传说,就连山之古树名木也有纷繁轶事。三年前,我来到巢湖北岸汪桥村驻村任职,听老人们说,村里有“三棵树”,棵棵骨骼清奇,都是有故事的。

且说那垂柳,个头不高,主干丈许,粗有合抱,树冠高大,开展而疏散,春夏之交,柳枝倒悬,遮天蔽日,远远望去,犹如秀发披身的稻草人,憨态可掬。

幼读水浒,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让我羡慕不已。曾幻想自己有朝一日,练就这般神力,行侠仗义,打抱不平。重读水浒,猎奇之心不改,又生疑问,为何偏偏倒拔垂杨柳,而不是松竹梅槐。后知水浒作者施耐庵乃江南人士,鱼米之乡,气候温润,遍地杨柳,随笔写之,也合常理。然则,旱地拔松,岂不比拔杨柳,更加凸显力道?

到了柘皋汪桥,见柳树敦实、稳健之姿,方知倒拔垂杨柳,非同一般。不由更加佩服施耐庵观察之仔细、写作之用心。

走近垂柳,惊奇更甚。树干千疮百孔,树皮粗糙干裂,虽遍体鳞伤,却挺立高岗,扎根砾石,百年不倒。听老人说,这棵大柳树一直在与病虫害博弈,生长缓慢,抗战时期就已经长得威风凛凛,曾在月黑风高之夜,吓退了小鬼子,被誉为“英雄柳”。此后,抗日游击队就在“英雄柳”下站岗放哨,阻击日寇。

关于“英雄柳”的故事,我曾找过多位老人求证,说法不一。但游击队驻扎汪桥抗击日本侵略有史有据。《中国共产党巢湖市地方简史》记载:1938年6月上旬,在巢北黄山汪桥集成立“巢县黄山抗日游击大队”,冯文华任大队长,张恺帆任政委。游击队成立后,进行了西山驿、东山口、河稍刘、龟山等小规模的对日战斗,使日军从此不敢轻易在巢北地区进行骚扰。

比之“英雄柳”,汪桥村两处麻柳长相奇特,故事感人。

麻柳又叫枫杨,其花序形似蜈蚣,也称蜈蚣柳。在汪桥六甲王自然村村口水塘边,生长着一株百年麻柳,古木参天,枝繁叶茂,高入云天,气冲霄汉,兼有广博之势,犹如黄山迎客松,树枝迎风招展,似在欢迎八方来客。老人们说,这株枫杨是当地开明士绅王立功所植,王立功生性豪侠,仗义疏财,泽被乡里,抗战期间,更是散尽家财,全力资助游击队抗日。念其义举,今人将这棵枫杨命名为“立功树”,建花坛、竖标牌进行宣传保护。

另一处麻柳位于汪桥集自然村之溪畔,同样高大挺拔,浓荫匝地。奇怪的是,这棵树是由七株大小相同的树干组成,且发于同一根部。一树生七枝,七枝合成林,非常罕见。据说,这是一棵“孝心树”。树生孝子之家,家有七子,七子皆孝,闻名乡里,感天动地。若干年后,院中一树,伐后新生七枝,俱成参天大树,取名“七子同根”。

银杏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汪桥集银杏树,两株共生,与众不同,名为“兄弟同心”。相传,银杏树生于一对孪生兄弟之家。兄弟俩感情深厚,长大分离,双双得病,团圆后病即愈,从此不分家,传为佳话。二人同日去世后,院内长出银杏树,翌年分出二枝,并肩生长,至今不衰。百姓流传,兄弟同心,化身银杏。

故事很离奇,不必论虚实。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千年不老,真实不虚。环巢诸山银杏古树多,其中,东黄山上较为知名的就有四处,我都去看过。最老的一棵,是在苏湾镇方涂巷天台禅寺内,距今已有千余年,是合肥市最老古树,每到秋天,落叶纷飞,遍地金黄,颇为壮观。位于东黄村的一棵古银杏,树龄也有八百多年,遭遇雷电袭击后,仍在顽强生长。

千年银杏存活至今,十分不易。解放前,一支土匪武装曾逼迫苏湾镇一位梁姓木匠,试图锯掉天台禅寺内的古银杏树给队伍制作水车。无奈之下,梁木匠喊来村民协助锯树,锯入树皮深处,流出“血水”,于是惶恐而止。

类似场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过。曹操因见关羽头颅受到惊吓,夜不能寐,择址修建宫殿。有一棵择定做宫殿栋梁的大梨树,无论用什么样的刀、斧、锯等工具,都不能将其砍伐。曹操不信邪,亲临现场查看,抽出宝剑猛砍梨树,一剑下去,古梨树喷出鲜血,溅其一身,吓得拨马便走。当晚,曹操梦见梨树神持剑向他砍来,惊醒后头痛难忍,患上了“头风病”。

古树流血,没有科学依据,自是不可能。通过善意的谎言,村民护住了古树。这株银杏后又被烟熏火烤、病虫侵扰,岌岌可危,是在园林保护、村民呵护下,重现生机,这才让今天的我们能在树下赏景抒怀。

每一棵古树都应保护,每一段故事都很感人,名木轶事值得流传。

《名木轶事》,首发于《安徽日报农村版》2024年7月12日第4版“芳草地”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