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老家最快乐的事,除了过年过节,可能就是看电影了。
那时候的农村,简直是文化的沙漠,没有任何娱乐。一年到头,也就是看一两次电影。小时候看电影,那可是一件热闹事。我们村是大队部所在地,每次大队放电影,便在我们村子后面的晒谷场上。
放电影的那天,村民们难得地早早吃了晚饭,便端着凳子去看电影。有的人甚至还没吃晚饭便端了凳子去占位置,当然是摆放放映机的桌子前面的位置最好。那时两个放映员是最受村民欢迎的人物,其知名度远远超过公社书记。他们每到一处放电影,必定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好酒好菜。放电影的时候,两人酒足饭饱,满面红光,一个发动电机发电,一个在放映机边放映,配合默契。当然也不全是风风光光,也有挨骂的时候。放映时出了问题,卡壳死机了,村民们便躁动不安。若好几分钟没有修好,村民们便骂声四起:“怎么还没修好?没点卵用!”、“是不是今天晚上没有吃狗肉?” 一直到放映员手忙脚乱修好重新放映了,嘈杂声才停止。
我们大队放完电影,便会轮到相邻的大队。我们也会去看,但那就没有主场优势了。吃过晚饭走几里路去到隔壁大队时,人家黑压压一大片人电影已经开演了。凳子是肯定没有的,我们站在人群的后面,但那时个子小,在人群后面看不到,我们便跑到银幕背面去看。那时的银幕挂在两根临时竖起的长木头上,背面那边也可以看,只是电影里的画面好像都是反的。
还会去圩镇上看,那时我已经读初中了。当时圩镇的老街中间很是空旷,没有建圩棚什么的。影幕挂在老供销社的墙壁上,看电影的人就更多了。我们走四、五里路赶到时,电影早就开场了,我们只能站在人群后面伸长脖子观看。那时一般会连放两部影片,看完时已十点多。我们踏着月色回家,没月亮时就摸黑走,边走边热烈地争论着刚看的电影。那时手电筒也极少有,天黑路窄,道路不平。有人不小心摔一跤,爬起来嘀咕道: “妈的!还是人家街上的人舒服,现在已经睡觉了,我们还在走夜路。下辈子也要做个街上的人。”大伙便轰的笑了,说他痴心妄想。
几年后圩镇建了电影院,便再没夜晚去镇上看过电影了。那时我已高中毕业在家务农,只是上街逢圩偶尔才会买张票去看场电影。电影票价格真便宜,好像才一两毛钱,但依然很少去看。除非一部特别好看的,才会专程上街买票去看。印象最深的是看《少林寺》,简直人山人海。电影院那小小的售票窗口前,买票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有人居然平躺着趴在人头上伸手进窗口买票。这个盛况现在再也看不到了。其实现在想起来,那电影院实在简陋,在里面观影一点也不舒服。地面前后一样平,坐在后面的大都会被前面的观众挡住一些视线。座位也不是单人座椅,而是连座的长条木椅。也没有吊扇,更不要说空调,夏天热得汗流浃背。但乡镇么,条件就是这样,又是在那个年代,乡下人没那么多讲究。
后来去县城经商,才领略到大电影院的气派。外面富丽堂皇,里面开阔壮观。单人座椅一排排整整齐齐,整个地面前低后高,坐哪个位置都视线无阻。音响效果一级棒。与乡镇电影院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里面看电影简直舒服极了。
还到过北京的电影院看电影,我三弟在北京工作。那年我的一双儿女小升初都考入了县城最高学府泰和中学,为表奖励带他们去北京玩了半个月。很意外我们去的那家电影院竟然没有泰和县城的大,还是海淀区的电影院,居然只能容纳一两百人。更惊讶的是当时看电影的只有几十人,完全没有乡镇和县城那样拥挤不堪。也许大城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已经不再只单一的看电影了。
我到赣州经商以后便再没去影院看过电影了。赣州的影院是啥模样我都不知道。现在电视、电脑、手机,渠道多样,文化多元,人在家中坐,能知天下事。中外电影,网上一搜便有,方便快捷,何必费神买什么票进什么电影院呢?再者我还是农民意识商人思维,那时在镇上看电影才几毛钱,后来在县城也只几元钱,现在居然要几十元。花几十元看场电影,尤其是看那些侮辱智商的影片,真不值得。
小时候看电影,只是纯粹的开心和快乐。电影的优劣,那是完全不懂的。不管什么电影,只要有看就高兴了。样板戏、前苏联的电影《列宁在十月》,还有朝鲜的《卖花姑娘》等等,那时也看得津津有味。至于《南征北战》、《地雷战》之类,更是看得兴高采烈,看完后直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打仗的好时光。
后来长大成人,见识增多,才知道电影是艺术,不应当只是说教和歌颂。也知道战争是残酷和血腥的,远不是国产电影鼓吹的那么舒爽惬意。我出身农村,好多年忙于生存,所看的电影有限,但偶尔也看过一些好电影,如谢晋后期的《牧马人》、《芙蓉镇》等等。还有张艺谋的《红高粱》,让我耳目一新。也看过成龙的功夫片《我是谁》,那时很少看到功夫片,当时叹为观止。国门打开之后,看过日本的《追捕》和美国的《第一滴血》等,才知道万恶的小日本和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国,也有不畏权贵的猛士,也有美丽善良的姑娘,更有朴素真诚的普世价值。
直至后来看到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那更是只能用震撼来形容了。这才是精品,才叫艺术!描写爱情的电影数不胜数,但在艺术成就上达到这部影片高度的绝无仅有。看过这部电影,再看其他爱情电影,感觉那完全是小儿科了,完全没有可比性。
现在只怀念小时候看电影的那份单纯的快乐。至于电影演的什么,早已不在意了。这些年流行一个名词叫 “ 主旋律 ”,可我觉得越是主旋律的电影,越应该追求艺术水准。在网上看过有人抖机灵,把几十年来的一些国产电影片名拼凑成一篇短文,以此形容我国文艺繁荣,佳片频出。可我总觉得这些耗资无数拍出来的东西,佳作实在有限。可惜!
啰哩啰嗦写了这么多,突然想起一个尴尬的问题,看了这么多年的电影,从来没有同异性在电影院里坐一起看过,这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几十年来,居然没有一个心仪的女性陪我一起看场电影,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享受过那种美好和快乐,想想也是够悲催的。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