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解說】
本詞今譯:從春花到秋月,這年復一年何時才能了結?那縈繞在記憶深處的往事誰又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但卻無法回首那映照在皓月當空之中的故國。 那精細雕刻的欄杆和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保留著,但當年住在裏面的後宮粉黛們都凋殘零落,也許已經黯然失色了。要問我這心中有多少哀愁,那就像這滔滔不盡的春水滾滾東流。
李煜(937—978)南唐後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公元937—975年在位,南唐滅亡後降宋。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較大。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其時李煜歸宋已三年。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歎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詞。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通過今昔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哀怨。春花秋月何時了?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這淪為階下囚的歲月,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回首往昔,身為國君,佳人相伴,歌舞通宵達旦,那無窮的歡樂,現在宛如一場春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即將競放,但自己的故國卻早已滅亡。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點明了時序變化,加重了開頭的愁緒,表現出無盡的惆悵和無奈。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但又揮之不去,總是縈繞在胸懷。那故都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宮娥歌女已經紛紛零落,朱顏已改。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形成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且一氣貫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顯得闊大雄奇。(遊文暢)
285.
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解說】
本詞今譯: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羅織的錦被經不住五更時的寒冷。只有在夢中才能忘掉自己是羈旅之客,還在貪圖享受片時的歡娛。
獨自一人不要在高樓上靠著欄杆遙望著遠方,因為這樣就想到了舊時擁有的無限江山。離別時容易,再要重見就難上加難。就像流逝的江水、凋落的春花跟著春天回去一樣,永不複返。憶昔思今,真是一個是天上一個是人間。
李煜(937—978)五代時南唐最後一位皇帝,世稱李後主。他在位十五年,不問國事,沉湎於聲色。南唐滅亡後被俘,宋封他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過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後被宋太宗毒死。他前期的詞,大多描寫宮廷享樂生活;被俘以後的詞,充滿了國破家亡的悲傷,突破了花間派的範圍,在藝術上取得了較大成就。
此詞基調低沉悲愴。上片用倒敘,先寫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晨寒的侵襲,從夢中醒來,簾外傳來潺潺不斷的雨聲,已經是凋殘的暮春;這種情境使得他更感到淒涼悲愴。夢裏兩句,回過來追憶夢中的事情,睡夢裏忘記了自己身為囚徒,還在故國華美的宮殿裏,貪戀著片時的歡娛,可醒來之後,只能使自己更加感到無限的惆悵。下片以獨自莫憑欄過渡,是因為憑欄而見河山盡改,身為羈客,又將引起無限傷感。別時容易見時難,是當時常用語,然而作者所說的別,並不僅僅指親友之間,更主要是與故國無限江山分別;至於見時難,是指亡國以後,不可能重臨故土的悲哀,這也是他不敢憑欄的原因。流水兩句,歎息春歸何處,既是指春,也兼指人。詞人長歎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再難相見。
這首詞深刻地表現出了李後主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李煜後期詞確實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通篇以白描手法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具有撼動讀者心靈的驚人藝術魅力。(遊文暢)
286.
長相思 雲一緺
五代·李煜
雲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解說】
本詞今譯:一束盤起來像烏雲一樣的髮髻,一根插在髮髻上的玉簪,清淡顏色的上衣配上薄薄的的羅裙,不知為何輕輕地蹙著眉頭。 秋風呼嘯,和著雨聲相互交織在一起,簾外的芭蕉也三三兩兩一簇簇,雨打芭蕉,這漫漫的寂寥長夜叫人怎麼辦才好?
這首詞是李煜早期的作品,描寫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閨怨詞。詞的上片是一幅用筆輕淡素雅的仕女畫。雲一緺,玉一梭兩句,分寫女子發式、頭飾之美,用語清新而形象。淡淡衫兒薄薄羅,續寫女子淡雅衣著,雖只寫衣著,而女子的綽約風神自可想見。尤其是兩個疊詞的使用,別具一格,頗見匠心。隨即作者筆峰一轉,輕顰雙黛螺,輕蹙雙眉,幽怨隱現。相思懷人之意,於此隱隱傳出,並由此引出下片。“輕”字頗有分寸,表現悠長而並不十分強烈的幽怨,與通篇輕淡的風格相諧。下片續寫秋風秋雨交織及主人公的心情。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這是一個秋雨之夜。作者通過風雨交加的意象,更增添了一種淒美的感覺。芭蕉夜雨,是一種特別的古典意象,中國古代文人很多的淒婉哀怨都通過這芭蕉夜雨的意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也是若此。三兩窠,又隱約讓人感到女子的孤零寂寞,從而直接引出尾句的夜長人奈何。春宵苦短、秋夜嫌長,原因只在一歡一愁。最後一句仿佛是女主人公發自心底的深長歎息。這歎息正落在歇拍上,奈何之情點到即止,不作具體的刻畫渲染,反添餘蘊。作者寫人時不忘寫情;寫景時不忘寫人,相互照應,渾然一體。筆調自然,清新俊逸,平白直敘但卻含蓄蘊藉,處處寫愁,卻未見愁字,是繼承花間卻超出花間派的一篇成功之作。(遊文暢)
287.
長相思 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解說】
本詞今譯:一重山,兩重山,重重疊疊的山沒有盡頭。山是那麼遠,天是那麼高,煙雲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仍像身邊楓葉那樣火熱鮮豔。 菊花開了,菊花凋殘。塞北的大雁還在高空飛翔,思念的人兒也還沒有回來。明月照在簾上、輕風徐徐拂過,看起來是那麼悠閒。
《長相思》詞牌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雙紅豆》、《吳山青》、《山漸青》、《憶多嬌》、《長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調有幾種不同格體,俱為雙調,此詞為雙調三十六字體。這首小令《新刻注釋草堂詩餘評林》題作“秋怨”,這秋怨便是統貫全詞的抒情中心。上片通過一重山、二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詞意隨著主人公目光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煙水寒不僅僅形容煙水,還表達了思婦的心理感受。但她望斷天涯路而望不到離人,不經意卻瞥見身邊楓葉如火,這讓她心靈十分震撼,這不正如自己熾烈的相思嗎?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突顯。
下片隨相思逐次展開。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相思日久。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直接抒情,也可視作主人公觸景生情。結拍一簾風月閑更刻畫了思婦因為離人不歸,對簾外美好景致無意賞玩的心境。該詞最大特點是句句寫秋怨,而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通篇側重於通過表現眼前之景,以折現主人翁胸中之情,用筆極簡潔空靈。俞陛雲評曰:“此詞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五代詞之本色也。”(遊文暢)
288.
清平樂 別來春半
五代·李煜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解說】
本詞今譯:離別後,春天已經過去一半,觸目的景色樣樣都能使我柔腸寸斷。階下的落梅就像飛雪一樣到處亂飛,飄到身上拂去了又飛來堆成滿滿一身。
鴻雁雖然已經飛回,但卻沒將書信傳來,路途如此遙遠,想必就連歸夢也難做成的。離別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遠它越是瘋長。
上片第二句柔腸斷,呂本二主詞、吳本二主詞、侯本二主詞、《尊前集》、《全唐詩》、《詞綜》等本均作愁腸斷。該詞的創作背景是西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從善去宋朝進貢,被扣留在汴京。974年,李煜請求宋太祖讓從善回國,未獲允許。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這首詞有可能作於李從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開篇一個別字,是起意,也是點題,單刀直入,直抒胸臆。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開閘,不泄不行。春半即為春已過半,因為上一年秋天他的弟弟去無消息,因此他十分掛念。接下承觸目來,砌下落梅如雪亂突出一個亂字,既寫主人公心亂如麻,也寫觸景傷情的真切感受,用生動的比喻把愁情說得明白如見。拂了一身還滿,把主人公那種無奈之情、企盼之苦、思念之深表現得淋漓盡致。上片畫面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而又動靜結合,直抒胸臆中見委婉含蓄,輕靈中而又深沉凝重。
下片把思念具體化。作者因雁來盼音信,並希望能在夢中見到親人。古人有大雁傳書和在夢中心靈相通的說法。對方因為路途遙遠作不成歸夢,自己就夢不到對方。夢中一見都不可能,思念之情更溢於言表。他懷著這種心情,向遠處望去,突然發現,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自己心中的離恨就像無邊無際、一味瘋長的春草。古人“於愁則喻春水,於恨則喻春草”,無論走到哪里,春草都如影隨形,使人無法擺脫。以春草作喻,給人以離恨無窮無盡、有增無已的感覺,使這首詞讀起來顯得意味深長。王國維《人間詞話》道:“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信夫!(遊文暢)
289.
搗練子 深院靜
五代·李煜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解說】
本詞今譯:幽深狹窄的庭院靜悄悄的,空蕩蕩的,寒夜裏,遠處還傳來斷斷續續的搗衣聲和斷斷續續的秋風聲。 這漫漫長夜教人更加無可奈何,怎麼也難以入睡,那砧聲更是隨著月光,時不時地傳到窗前,爬到簾上。
該詞的創作背景為:975年,北宋滅南唐,李煜肉袒出降,被囚禁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屈辱中過起了囚徒生活。該詞就是寫李煜囚徒生活中,因寒夜搗衣之聲而夜不成寐的離情別緒。
起句深院靜是寫重重院落,寂靜無聲,令人壓抑、苦悶,側重聽覺感受;小庭空是寫庭院狹窄而空蕩,了無生機讓人百無聊賴,側重視覺效果;此二句連用,分別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極寫主人公的孤獨與空虛。恰恰此時,斷續的寒風又吹來了斷續的砧聲。古時,搗帛制衣的砧聲與家庭的生活密切相關,極易引起人們的離別相思之情,即寫出了砧聲之遠,需借風力才能送到這深宅小庭之中,也寫出了詞人的居所的寂靜,更寫出了主人公心潮起伏、思緒難抑的情形。經過上片的鋪墊,下片作者直抒胸臆,無奈長夜人不寐將心中的百感交集一傾而出,繼而又通過數聲和月到簾櫳,把作者無可奈何,欲罷不能的情形表現得淋漓盡致。至此,砧聲、月光、不寐的人已經融會在一起,物我交融,意與境渾,這是本詞最突出的藝術效果。(遊文暢)
290.
遊鐘山
北宋·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解說】
本詩今譯:我整日都在看這座山,始終都看不厭,所以我想買下這座山,讓自己終老在這座山中間。花開花謝,就算所有的山花都落盡了,這座山始終如一地就在我面前,山間泉水長流,山看上去永遠那麼自在悠閒。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文學上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這首詩是王安石《遊鐘山》四絕的第一首。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中,山出現了八次,可以說,作者正是借助山的反復運用,不僅達到了回環反復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內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蘊。詩中其實有兩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華麗的山。終日看山不厭山,似乎借用李白“相看兩不厭山,唯有敬亭山”的詩意。第二句是用買山的行為來說明鐘山的魅力,但前兩句的山還只是一個具有特殊魅力的審美客體,詩人看到的也還只是它的表層,吸引人的也只是山花之類的表像。第二座山是詩的後兩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進入了悠閒自在境界的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了,山依舊還是山,但它已經是一座精神得到了昇華的山了,繁華落盡見真諦,它就如一位得道的高人,勘破了人間所有的喧囂和迷茫,到達了物我兩忘,安閒自在的境界。這看似寫山,實際上就是在寫人,也許寫的就是詩人自己。早年的詩人,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濟世安邦,銳意改革,在別人看來是多麼輝煌。改革失敗後,詩人隱居南京,多與鐘山為伴,輝煌不再,榮耀不存,沒有了從前的銳氣,也就沒有了從前的浮躁。(遊文暢)
291.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解說】
本詩今譯:在陣陣爆竹的轟鳴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又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也送來了陣陣暖意,甚至把陣陣暖意吹到了人們正在暢飲的屠蘇酒中。
千家萬戶都被新年初升的陽光暖暖地照耀著,人們也總在這一天把去年舊的桃符摘下,換上寓意新年吉祥平安的嶄新的桃符。
此詩作於作者初次拜相而始行新政之時。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這年正月初一,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創作了此詩。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起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承上繼續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的歡慶熱鬧的場面。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描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出日出時光輝燦爛明亮的景象,象徵開年無限光明美好的前程。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意除舊佈新的美好願望。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習俗,每年元旦家家都要將舊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該詩取材於民間習俗,攝取人們過春節時的典型題材,抓住具代表性的生活細節,表現出春節的歡樂氛圍,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今天還具有研究古代民俗學的價值。
這是一首有政治寓意的詩,他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是新生活的開始,是變法帶給百姓的一線光明。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成功和百姓生活改善的欣喜之情,也指出了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和哲理。(遊文暢)
292.
浪淘沙令 伊呂兩衰翁
北宋·王安石
伊呂兩衰翁。曆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解說】
本詞今譯:伊尹和呂尚兩位老人,歷盡窮困和顯達。一個為垂釣的老人,一個是耕田的傭人。倘使當時他們不遇明君,英雄也就老死無聞了。與湯王、武王偶然相遇,才得以風從虎,雲從龍,談笑之間就完成興王的大業。直到如今千年之後,誰的功績能與他們相比?
伊呂指伊尹和呂尚,伊尹是夏末商初助湯伐桀的商代大臣。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是周朝大臣,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詞人從窮與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後遭際的變化。衰翁指他們顯達的時候,都已經很老了。一為釣叟一耕傭指呂尚晚年困頓,直鉤垂釣於渭水之濱;伊尹生於空桑(今河南嵩縣),長於伊水,耕傭於有莘之野。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這兩人假如當時不遇商湯、周文王,那麼英雄終將老死岩壑,身後無名。在詞人看來,伊、呂是幸運的,至少老有作為,而那些沒被發現、賞識、任用的懷才不遇的人,最終都默默無聞,被歷史埋沒了。
下片湯武偶相逢句中的偶字,極力點名人生通達的偶然性,這種偶然性就是我們常說的機遇,或者說是上天安排,也就是所謂天命。有了這樣的偶相逢,就會風虎雲龍,《易經》裏說“雲從龍,風從虎”,意即龍為水物,雲為水氣,故龍吟雲出;虎吼威震,幽谷生風,故虎嘯風生。意即趁時得勢,雲助龍騰,風從虎躍。而人世間伊、呂這樣有真實的本領,只要一遇上像商湯、周文王那樣的明君,最終就會完成一番偉業。結拍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這是對前面文字和論述的總結。伊、呂不僅在當時成就了舉世矚目的偉業,千百年以來,也沒有人能夠與之相比,真可謂是曠古絕今。詞人如此歌頌與讚美伊、呂,其實是在反觀自己,自己也遇到明主宋神宗,伊、呂遇明主而建功立業,這對雄心勃勃正在著手變革的王安石來說,不僅是讚頌了明君(宋神宗),而且堅定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在藝術上,這首詩主要體現在:以史托今,蘊含深意;敘述明瞭,重點突出;運用典故,含蓄蘊藉。(遊文暢)
293.
梅花
北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解說】
本詩今譯:牆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麼遠望就知道那一樹潔白的不是堆滿樹的積雪呢?因為遠遠就傳來梅花那清幽的花香。
王安石變法招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曾兩度辭相。熙寧九年(1076),年老多病的王安石痛失獨子王雱,加上改革派內部矛盾重重,變法舉步維艱,他心力交瘁,毅然辭去相位,到江寧鐘山隱居,築半山園,自號半山老人。這首詩是王安石罷相之後退居鐘山後所作。
這首詠梅詩吟詠的是早春之梅。全詩雖僅四句二十字,卻較為形象地刻畫了早春梅花的神韻和香色。首兩句不繪其形,而傳其神。牆角數枝梅,牆角乃不引人注意,不為人所知,更不被人賞識,但它毫不在乎。體現出詩人雖然所處環境簡陋惡劣,但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和態度。淩寒獨自開,獨自指意志堅定,不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暗香從老遠飄來,清幽淡淡的,不自顯;不是雪,既說梅花潔白高雅,一塵不染,又有雪卻輸梅一段香的意思。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為有暗香來,暗香即清幽的香氣,出自“暗香浮動月黃昏”,但境界已經遠遠勝出。詩以梅擬人,淩寒獨開,品格已高;暗香沁人,才氣難抑。作者在北宋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銳意改革,而得不到廣泛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傲雪淩寒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五絕格高意新,意味深遠,而語言文字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渾然天成。(遊文暢)
294.
半山春晚即事
北宋·王安石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
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尋。
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
【解說】
本詩今譯:春風雖然把百花全部取去,卻贈給人們一片清涼的綠陰。幽暗的池塘的邊小路十分寧靜,草木掩隱的園子和房屋也十分幽深。我時而打開胡床或鋪墊稍事休息,時而拄著拐杖,穿上葛鞋去尋幽訪勝。山野十分寧靜,只有鐘山飛過來的鳥兒,經過我這裏時留下了一串動聽的歌聲。
這首詩是王安石描寫自己隱退生活的一首。首聯寥寥十字,摹盡春色的變化,表現了一幅綠肥紅瘦的景象。人們常常惜春,寫春花凋謝,會有惋惜之情,因此許多餞花詩常常都有一層淡淡的哀怨。此詩卻不然,詩人以積極的人生態度來表達自然變化和世事輪回,在詩人的筆下展現的是一片欣欣向榮和樂觀向上的景象。取和酬字,用擬人的手法,把春風人格化,更體現出作者隨遇而安、怡然自樂的情懷,把春風的和煦,詩人的達觀躍然於紙上。頷聯是以清陰為脈絡進行鋪展。翳翳形容樹木茂密的狀態,交交指樹枝相互交叉覆蓋的樣子。曲徑通幽,園屋幽深,植被茂盛,樹木葳蕤,一片靜謐安詳美好,這樣的環境中,怎能不讓詩人心情大悅呢?何況詩人又歷盡滄桑,踏破紅塵,遠離喧囂。翳翳和交交狀物十分生動也更顯生機。
頸聯轉換角度,由景轉換到截取兩個生活片段,床敷小息和杖屨尋幽。通過這兩個生活片段來刻畫詩人在半山悠然自樂的隱逸生活,兩者一靜一動,情景交融。尾聯安排在這一片靜謐的清淨世界裏,突然傳來幾聲清脆悅耳的鳥鳴,原來是鐘山飛來的鳥兒,一路飛歌,飄逸地一掠而過。這鳥鳴打破一片沉寂,是否也令孤懷獨處,無奈遁世的詩人心懷泛起一層波瀾呢?是否也引起安度晚年的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呢?詩雖然呈現的是春歸後清陰無限,隱逸生活的寧靜閒適,但一個惟字把詩人晚年落落寡歡,鬱鬱不得志的心境也溢於言表,令人感慨萬千!(遊文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