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游文畅的头像

游文畅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8/21
分享

《安吉县村镇地名藏头诗》后记

说安吉建县于公元185年,应该是一个历史概念性错误。安吉在远古时代为防风氏国之西陲,安吉的发展,可能从春秋时期,吴王封齐客卿晏子于鄣地开始,如今在递铺街道安城村西北十公里左右,还有晏子城遗址,历史上也一直有晏子乡。到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苏浙皖部分区域同属于鄣郡,鄣郡的治所就设在今递铺街道古城村一带,这证明安吉那时应该就是人烟稠密的繁华都会了。经历了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安吉属吴)后,鄣郡渐渐衰落,因此汉武帝时期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迁到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原鄣郡治所属故鄣县,故鄣县仍包括今长兴、广德的一些区域。到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始分故鄣县南置安吉县,县治在天目乡,即今孝丰镇一带,故鄣、安吉两县并存。这是安吉、孝丰两县历史上的第一次分设,也是安吉这个县名的首次出现,可以代表孝丰自此始建县。在三国初期,故鄣县仍属丹阳郡,到吴宝鼎元年(即公元266年),始改属吴兴郡(即今湖州)。隋朝曾经废除故鄣、安吉并入绥安(即安徽广德),唐朝一开始也多次设置和撤并,至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又重置安吉县,这次应该故鄣和安吉合并为一县,从此故鄣县的称谓渐渐消失,县治设在孝丰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县治由天目乡即孝丰一带迁到玉磬山东南,即今递铺街道鞍山村和溪龙乡徐村湾村一带。明朝永乐十四年(即公元1416年)县令孔志道将县治迁到今递铺街道安城村附近,有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分安吉南境九乡分置孝丰县,县治在今孝丰镇,这是安吉、孝丰两县的第二次分设。秦朝时期的建制为郡县两级,在设置鄣郡的时候,也许还同时设有鄣县,所以才有以后故鄣县名称的出现,要是这样的话,那安吉建县应该在秦朝开始,最迟也应该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故鄣县开始,而非我们现在所说的自公元185年建县。

我们今天的安吉县,是在1958年由原安吉县和孝丰县合并而成的,自民国开始,乡镇村的行政区域多有调整和变动,大多数村庄的名称虽然保留了下来,但乡镇的名称一直延续的则寥寥。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状况的改善,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也使得大多乡镇村的行政区域从根本上进行了调整,同时也使每个乡镇村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加和更新。如何将这一重大变革时代通过乡镇村的名称或名称的变化记录下来,既延续其历史文化内涵,又涵盖其区域的变动和增添的文化内涵,以传承给后来者,这是我编写这本《安吉县乡镇村地名藏头诗》集子的初衷。

安吉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历来得天独厚,这也使得历代文人争咏安吉的山川、形胜,留下来大量歌咏安吉山水的优秀文章和诗词。生活在南北朝时期齐梁之间的安吉诗人吴均,应该是第一个走上中国文坛的安吉人,他文笔洗练,最擅山水小品,安吉的秀美山川便随着他的文字,如养在深闺的处子,第一次风姿绰约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唐朝周朴的《董岭水》为时人及后来者广为传颂,首联“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吴昌硕先生专门为之治印并多有寄慨。李白曾从之学道,并将李白引荐至长安的唐朝道士吴筠,深爱安吉山水,长期在安吉盘桓隐居,他写的《题郭公山》:“郭生在童稚,已得方外心。绝迹遗世务,栖真入长林。元和感异类.猛兽怀德音。不惧因无情,斯言微且深。”这首诗里的郭公就是晋时的郭文,字文举,也就是骑着老虎穿行于吴市的那位高人,郭公山应该就是今天的郭孝山。《安吉州志》误将此诗作者写作吴均,古人大概也是将此郭公误以为是郭巨,故此有后来的郭巨墓,以及现在的郭孝山。元末明初安吉人凌说更是写有鄣南八景,分别为天目晴雪、浮玉晚娇、渚溪夕照、梅溪春涨、樊坞梨园、北庄梅花、独松冬秀、石埭夜航,描绘了安吉独特的景致,历代文人、名宦步其韵相和的诗作,绵延不绝,成为安吉诗坛一段佳话。明代的广五子之一吴维岳有《天目山斋岁编》传世,留下大量歌咏安吉山水的名篇。自吴昌硕先生之后,安吉更是文运鼎兴,篇什累累,这些诗文不仅讴歌了安吉的山水清绝,也是安吉自古来注重生态的见证。今天我们村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这些贴近安吉的诗文正可以用来增加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作为对外展示的优秀篇章。但可能因为年代间隔久远,或者今人多不了解诗词的音韵格律,往往不是张冠李戴,就是把诗词在押韵和平仄的关键字上录错。所以我在每个村的简介中录用时,力求纠偏,还作品原来的面目。

安吉诗人有结合当地地名来反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习惯,清代的王显承用大量的原乡竹枝词来反映安吉美好的河山,他几乎每首诗都包含了安吉的地名和当地独特的景观,当时孝丰县境内众多景点他都有诗作,并且被收进《孝丰县志》里面。比如他写大竹海一带的诗作:“明珠一斛岭头春,满目琅玕坊自银。五女村边多晚翠,碧云缭绕护松筠。”就包含了斛岭、银坊、五女庄等地名。民国浙西诗人俞楚石有原乡杂咏一百首,不仅描写了众多的村景,而且反映了诸多的风俗习惯,劳动场景。俞楚石的诗能高古能入俗,是我最喜欢的民国时期安吉诗人,比如他《原乡杂咏》中写塘浦乌象坝景象的:“剪剪风轻柳散绵,乌樯坝水碧漪涟。中流竹贴蝉连下,截住斜阳渡口船。”我们安吉以前山上毛竹砍下后,都扎成一捆一捆的竹排,然后接在一起,像条长龙,排在西苕溪里待水量充沛时顺流而下,其中每一捆就叫一贴竹子。这首诗把当时的场景写活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今天的乌象坝那时叫乌樯坝。所以我们在读这些诗作时,往往要借助一些注释或者结合诗作描述的上下场景,才能够确认诗作所指的具体地理位置,因为这些小地名有些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斛岭、银坊、乌樯坝等,假如时代间隔久远,我们也许就难以辨认诗中所指的地方了。如何能够不用加以注释,也能够对所有变化了的村名和地名一目了然,我想藏头诗就是最好的形式,所以我选择用藏头诗的形式来记录我们这一轮乡镇村区域的整合和调整,来记录我们前进的足迹。

人们说,写格律诗是带着镣铐跳舞,那再加上藏头,也就更增加了难度。地名又存在着许多冷僻的字,有些更是专用字,有专用的读音,所以在遣词造句上有相当的限制,所有这一切,于我都作为一种尝试。每个村镇的简介内容,我参考了大量资料,我的同乡胡建华先生为我准备了安吉农办2013年编的《安吉县行政村简介》,我的同事裘国卫先生从农办为我找来各村简介电子稿件,这都是我的第一手资料。另外我还参考了安吉县地名委员会1984年编的《浙江省安吉县地名志》、阮观其先生2003年编的《历代诗人咏安吉》、程永军先生编的《乡名源记》、董仲国先生编著的《安吉民间故事》、同治版《安吉县志》、光绪版《孝丰县志》、浙江政务服务网、晏子城民的博客等等,在此向这些著作的编著者以及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敬意。胡建华先生不仅为我提供各类文件资料,还协助我共同完成了这本书的编著工作,使得进度大大加快。因为我非专业地名工作者,也无条件实地走访每个村镇,集子中错误在所难免,还望得到各位专家和乡镇村工作者的指正。

                                                                                                                               

                                                                  游文畅

                                                           丁酉年仲春于横桂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