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游文畅的头像

游文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2
分享

古桃沧桑


安吉背倚天目,面向太湖,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安吉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曾一度成为越国的国都,至今还发掘出许多早期越国活动的文化遗存。到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安吉更成为鄣郡的郡治所在地,经济文化都遥遥领先于周边,成为吴越两地咽喉所在,一度十分繁华。汉初吴楚等“七国之乱”以后,鄣郡迁治宛陵,安吉有所衰落,但毕竟久承王化,所以,自三国到唐宋年代,一直人文鼎兴、英才辈出。更加上天目巍峨,苕溪如带,风光旖旎,有著名的“鄣南八景”,所以安吉尤其美名远播,游宦争羡,未至安吉,已然心向往之。例如宋朝彭修所撰的《东岳行宫碑记》这样描述安吉:“湖之安吉,群峰回环,嵱嵷崨嶫,长溪萦带,靡迤溶漫,地富丝枲,人用饶益,豪商杰贾,万里辐凑,为东南大邑”。

根据同治《安吉县志》(建置)载“(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621)置桃州”,历史虽然短暂,但古桃州的称呼因此而得,如唐代诗僧皎然在《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这首诗的序中说:“安吉古桃州也,今为吴兴右邑”;明代安吉人陈良谟在江志序言中说:“余幼时于舅氏家尝睹抄本《古桃志》一卷,残缺已甚,亦莫知所自始”,可见古人很喜欢称呼安吉为桃州。因何将安吉改称桃州原因不详,皎然所称的安吉,是已经迁治于落石山东南的时候,当时尚无城池。根据皎然诗的内容推测,称桃州可能是因为相距县治不远处桃花山出产桃花石的原因。当然安吉不止一座桃花山,较有名的就有两座,到底是哪座山出产桃花石,今天已经是无考了。但以我推测,桃花石应该是海洋生物化石,远古时期,太湖流域都是一片汪洋,所以是安城(安吉老县城)附近桃花山更合情理。元末明初安吉县治所筑城后,县城极像一个桃形,所以称为桃城,这是属于巧合了。

但安吉在经历了明朝和清朝的统治之后,百业萧条,人民困顿,变成一片荒凉景象。清朝康熙年间来安吉当知州的曹封祖,在其主持编写的康熙《安吉州志》序里,记载了他初到安吉时的情景:“己酉(1669)之秋,封祖来莅兹土,目击州治之荒凉,民人之凋敝,与夫堂庑衙宇之就倾,城郭堤梁之久圯,未尝不惨然在目。展卷周览,若有大异于古之所志”,可见安吉当年荒凉破败的景象。清朝乾隆六年(1741),刘蓟植到安吉任知州。“(安吉)当天目之麓,数被水患,而山田奇零,高下迁缀,主者或自不省记,多忿争,诉牒日至,穷年事奔走,唯振恤之急”(刘蓟植《重修安吉州州学记》)。他感觉安吉日渐衰落,主要是安吉当天目山之麓,经常发洪水,加上土地贫瘠,田地零零碎碎,难得有丰收年景,人民生活贫困,因此长年争讼不断,这是造成安吉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不仅老百姓贫穷,就是前来做官的官员也很清贫。刘蓟植的前任知州高崇徽是陕西武威人,在安吉当了9年知州,卸任之后竟然缺少路费回家,骑马而来,骑驴而去,最后还是靠刘蓟植帮他募捐,才凑齐路费回家。刘蓟植所说的安吉久困山洪之患,土地贫瘠,田地零散的情况是存在的,但作为上游的孝丰情况自然更加严重,那孝丰自明朝立县以来,为何会人文鼎兴,学风日盛,像陈兆仑(雍正年间进士,钱塘人即杭州人,刘蓟植朋友)所说的“后出之县为大国,而奉敦盘”呢?这主要是明初朱元璋横征暴敛造成的。

元末因为江浙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因此朱元璋最后消灭张士诚,夺取政权之后,为了报复江浙一带的无辜百姓,对江浙地区加重征税。朱元璋认为湖州府一些地方势力帮助张士诚抵抗他,所以对湖州赋税征缴程度竟然居江浙之首,超过宁、绍甚至杭州府。安吉虽处苕溪之滨,但相比于江浙其他县区,安吉东西南皆多山,又只能算个山区,属于山陬僻壤,只不过发祥得比较早,元代以前人文鼎兴而已。所以明朝加重赋税,安吉则首当其冲,这也引起安吉积贫积弱,百业凋残,人民强烈抵抗。东汉分故鄣设安吉县的时候,是因为该地守土拒贼,汉帝嘉之,赐名安吉,但到明朝立国一百多年之后的弘治元年(1488),再次添设孝丰县的时候,却是因为山路崎岖,强梗难制,凡遇催科,动辄不服(孝丰县名为明孝宗所赐。根据王珣创县碑,孝丰第一任知县杨达及官员正式赍印上任的时间是弘治元年,即公元1488年,孝丰县志及黄朝选序均载孝丰县自弘治元年始。成化二十三年明孝宗即位并未改元,第二年才改元,所以建县是1488年。今县史及各类资料言孝丰1487年建县,谬矣)。又一百多年后万历十七年(1589)王圻所作的《安吉州题名记》中载:“其民尽力于播种而所入者无几,其士奔走于衣食而废业者相半。讼狱繁兴而赋敛难继……,安吉虽僻处万山间,而军需之供给,丁壮之往来,视他邑为独繁焉。

清朝为游牧民族进中原,不熟悉农耕国家,所以对明朝的赋税政策依样画葫芦,基本上沿袭了明朝数据,因此,安吉赋税从宋代的轻徭薄赋,到元代逐渐加重,到明清时期已经十分沉重。征税成了官府最头痛的事:“征缴频呼,日不暇支”(清初姚延启《李侯去思碑》)。康熙五十七年(1718)来安吉任知州的林元凯,他爱民如子,因为岁歉不忍逼着穷苦人民交粮交税,结果公库亏损被解职,老百姓不忍心让他受到牵连,结果家家踊跃来交赋税,请求上官免除责任,结果不久又官复原职了。

据统计,在宋代,安吉的赋税主要是绢1.7万多匹,到元代除了丝之外,增加了棉、稻米,到明朝洪武年间,不仅要征丝,还要棉、麦、大豆、米等等,并且加上各种徭役,所以老百姓不堪重负。那孝丰县为何在立县后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呢?这主要是山阻路险,舟楫不通,老百姓群起负险抵制。“视官府如儿戏,负钱粮如等闲,有所追摄,辄便举号鸣锣,执拿凶器,呐喊拒捕,互相应援……,负租犯法者间亦捕获一二,或中途抢回,或就狱劫去”(明湖州府何显《请升安吉为州疏》),所以官府没有办法。第二个是因为朱元璋在征张士诚的时候和明初,孝丰人两个人的政治投机,《孝丰县志》(义行)记载“章卯,一字辰首,富甲一方,急公好义,里党贫者皆蒙其施济。太祖(朱元璋)征张士诚,助饷十万,米数千石,敕赐义官”。“许伏四,明初助开河、抗旱灾,出谷饷费元帅(费愚)军。子仁,原名崇,字伯高,当明初赋税重,具呈当道,乞宽减……”。最主要的是还有两个人的出钱出力,拼着老命伏阙上书,终于取得了成效。“许椿一,廪生,伏阙上书为县改折,到今民受其赐”。“吴璞,字宾山,议叙授德藩纪善,家素丰,性豪爽。宏治(弘治)间邑绅许春(椿)一伏阙上书,创议折色,助金三千两。”弘治明孝宗是一位英主,可能考虑到实情,终于为孝丰县减免打折,减轻了孝丰县的税赋。

再加上孝丰县鄣吴村吴维岳的祖父南山翁吴松,他兴义学、敦教化,仅鄣吴吴家一门就连中四进士,树“甲第联芳”牌坊。吴维岳自己为明朝诗坛 “广五子”之一,且慧眼识英才,他提拔的十个人才个个出类拔萃,其中就包括张居正等名流,所以一时孝丰名声大振,远远超出所被领的安吉州。这也为孝丰文教树立了一座丰碑,所以学风日盛,人才辈出,也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所以,后来者居上,各方面反而超过了建置久远的安吉。

相反,安吉周边安徽的广德和宁国等县市,在明朝时期则属于直隶江南府,因为明初建都南京。广德则是朱元璋征张士诚时调兵遣将的地方,用现在的说法叫“革命老区”,所以受到优厚的待遇,税负较低,宣歙等地也都受其恩泽,以至于百业兴旺,商业发达。这也造成徽商挺进江浙的特殊现象,明清时期,不说江浙其他的县市,就连“钱塘自古繁华”的杭州都是徽商唱主角。徽商越做越大,并且同官府关系千丝万缕,出现官商一体的红顶商人。直到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安吉县不管哪个偏僻的小山村都有徽州人开的商店,徽派建筑更是遍布江浙城乡。不过徽商有强烈的归属感,大部分徽商赚钱后都到老家兴建住宅,投资教育,当然经过明清两代几百年的浸润,到民国后期,徽商大多在当地落地生根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