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游文畅的头像

游文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3
分享

连岸白沙鸥鸟下


安吉古称故鄣县,故鄣县的范围比现在可要大得多,不仅包括今安吉县的全境,还包括今长兴和安徽广德、郎溪县的一部分。到了唐朝的时候,县域几经变更,故鄣县范围已经缩小许多,最后拆分了故鄣县,将南部大片区域与东汉灵帝时曾设的安吉县(县治在天目乡即今孝丰范围)合并,县治仍设在天目乡,成为新的安吉县。新设的安吉县不仅包含了原来故鄣县的县治所在地(今递铺街道古城村范围),并且包含了故鄣县的南境,故称为鄣南。

安吉是西苕溪发源地、黄浦江源头背倚天目,面向太湖,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历来得天独厚,这也使得历代文人争咏安吉的山川、形胜,留下来大量歌咏安吉山水的优秀文章和诗词。元末进士安吉人凌说写鄣南八景,描绘了安吉最具特色八个著名景点及其无限风光,历代文人、官宦步其韵相和的诗作,绵延不绝,成为安吉诗坛一段佳话。

鄣南八咏分别为:《天目晴雪两池银水在云中,岩壑生花瑞气隆。盐虎作寒连地合,玉鳌扶冻与天通。照人错落山应瘦,向日消残树半空。独有小梅清见骨,只将色笑春风。”《渚溪夕照渚溪行过少邻家,面黄蜂趁晚衙。一片素秋清映水,半汀红日澹迎霞。 渔竿影没人争渡,牧笛声雁落沙。危石头清浅处,只消新月照梅花。”《北庄梅花颠倒溪流险在兹,山中忽复见横枝。天生一白世无匹,花压万红春有私。疏影卧波宜入夜,暗香蒙雪幸同时。江南地暖开容易,马上逢人寄所思。”《樊坞梨园旧日樊川雪作团,尚余清艳后人看。一枝香湿雨初霁,千树恨多春寒。留月只应空院落,闭门谁复倚阑干。何当载酒来花下,洗却凡妆跨素鸾。”《梅溪春涨玉磬峰头积雪消,紫梅花下水平桥。喷开石窦山倾倒,怒拍溪门浪动摇。连岸白沙鸥鸟下,满川红雨鳜鱼跳。黄流引入星河去,一任乘槎上碧霄。”《独松冬秀撞破关门山势开,树头云起唤龙来。擎天老盖高千丈,傲雪贞标压众材。岁久节根坚作玉,风生岩壑响成雷。苍颜不改依旧,万古相期竹与梅”《浮玉晚娇白玉山前叠绮纨,故将娇艳弄轻寒。天香喷散龙涎饼,国色铺交玛瑙盘。贵重万花春作主,醉逢三月日凭阑。自从李白题诗后,不许寻常子弟看。”《石埭夜航顺风吹送下山前,石鼓沿溪不碍船。帆影扑开沙上月,橹声摇动水中天。沧浪一曲寻秋去,玄鹤孤鸣恼夜眠。乘涉已为天下共,载云归在何年。 

从元末明初的凌说到如今,已经历时近700年,鄣南八景除掉“天目晴雪”、“北庄梅花”、“梅溪春涨”、“独松冬秀”、“浮玉晚娇”等还保持着原来的地名称呼之外,很多地方的地名已经改变,有些在清朝时期具体的地点已经模糊,只能靠猜测了。即使保持着原来的地名称呼,但景点所在的具体地点亦已经模糊。在清末同治版《安吉县志》里对这八景是这样介绍的,“曹志(清知州曹封祖所编订康熙《安吉州志》)一曰天目晴雪,万历《湖州府志》《浙江通志》载:天目山在孝丰县西南六十五里,每当微雪初霁,自县南递铺一带望之,群山无雪,唯天目青白相间,雪色瀜瀜,与日光相炫耀,其景不能言状云。刘志(清知州刘蓟植主持所编之乾隆版《安吉州志》)谓天目浮玉分属孝丰例不复载,盖未知其景之在安吉也。”“一曰浮玉晚娇,《名胜志》《浙江通志》载浮玉山在孝丰县东南十五里。”“一曰渚溪夕照,案(通按,查考)刘志关梁门(指科目)在定福乡江渚溪,县东南十二里。”“一曰石埭夜航,案刘志山川门,在州北十里安福乡。俗传县东北五里之柴潭者,非。”“石台在州北十三里安福乡埭溪口,平地突起一石高四五丈,周围十余丈,仰视巉岩不易登陟,旁庙名石虎,或有凿其石者,虎遂咆哮有声,闻者辟易。”“一曰梅溪春涨,刘志山川门在州北三十里。”“一曰北庄梅花,在州南二十里,相传五出,惟北庄梅花六出,今验之犹然。”“一曰樊坞梨园,刘志注在州东二十里,案山川门云樊坞在州东南十五里,又云水出马家渎,疑作十五里者是。”“一曰独松冬秀,案刘志山川门,在州南三十五里,相传松皆一管两毛,惟此处松一管一毛,故名独松。今验之犹然。”

不过,同治版《安吉县志》引曹志所说的也有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比如其中的《天目晴雪》明明咏的是诗人身临天目山雪后初晴之境的场景,县志却说这“天目晴雪”的景致是站在递铺所远眺的天目山景色,这确实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天目晴雪》描绘的大多是近景,民国时期孝丰人陈彭寿曾请摄影师拍下一组天目山雪后放晴的照片,并制作出一本精致的相册,在沪上曾引起很大反响。“石埭夜航”的石埭有人说在昆铜,我认为县志记载的才更加准确。石埭应该处于县城(今安城)北面十多里的地方,那里原应是石角下来的溪水和县西故河道汇合后将要同浑泥港结合的地方,有石鼓巨石当岸,凿之发出虎啸,又称石虎。其他如“北庄梅花”和“独松冬秀”在清朝同治年间还可以“验之犹然”,只可惜今天都已经荡然无存了。梅花六瓣古人以为是瑞兆,北庄(今属递铺街道南北庄村原华严寺旁)已经无梅,独松岭上也已经只剩竹子而没有松树了,更无法验证其花瓣是否六瓣、松毛是一根还是两根的。

凌说是元朝至元年间进士,具体是哪一科的同治县志已经无考,入明朝后任至佥都御史。县志里是这样介绍的:伍志(明嘉靖间州判伍余福主持所编之《安吉州志》)载“明凌说,字孟傅,铜山乡人(原昆铜乡,现属梅溪镇),登至元进士第,有名于时,太祖召为卷簾使,尝称曰老凌而不名。累官都御史,然性峭直,每戆谏,竟仵上意,籍其家。”明太祖朱元璋以残暴出名,凌说竟然能够违拗他的意思,在朝堂上直言戆谏,可见他是一位能够置生死于度外的耿直忠臣。他还著有《六经义疏》一百卷。

凌说的《六经义疏》很早就已经散逸,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其具体内容了。《鄣南八咏》被赵孟頫的儿子书法家赵雍写成书法长卷,至今还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所以这八首诗也一直流传到今天。凌说的这八首七律写得雍容华贵而又不失旨趣,格律严谨,对仗工稳,并出绮思,有唐人气象,将鄣南著名的八个景点写得既细致入微,且各具特色。各代到安吉和孝丰历任的官宦,以及当地的文人墨客步他这八首诗韵或者唱和的诗作络绎不绝。根据阮观其先生主编的《历代诗人咏安吉》统计,载入各类县志的就有近二十首,且大多为到安吉来就职的官宦,也许他们还没到安吉之前,就是先读凌说这《鄣南八景》然后才慕名而来的。

    西苕溪是浙江北部的主要水系,自西南向东北几乎纵贯安吉全境。古代由于陆路交通甚为不便,人们出行主要靠水路,而西苕溪两岸风光无限,常常引起行旅迁客的无限遐思,也让文人们诗兴大发,更让众多人沉浸在这一片诗情画意之中。唐朝张志和浮家泛宅,终年往来于苕霅之间,写下了著名的《渔歌子》。元朝的赵孟頫写的西苕溪更是自有天地有此溪,泓渟百折净无泥。我居溪上尘不到,只疑家在青玻璃。”安吉不仅有西苕溪纵贯全境,而且背倚天目,山川秀丽,万壑纵横。《鄣南八景》所描绘的西苕溪和天目山的景点各有三个(独松岭属天目山往东余脉),还有两个“北庄梅花”“樊坞梨园”为人文景点。西苕溪自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之巅,往东北直到海拔二三十米一路奔涌,所以激流险湾处“喷开石窦山倾倒,怒拍溪门浪动摇。”在东北平原丘陵地带,西苕溪又变得平静舒缓,“连岸白沙鸥鸟下,满川红雨鳜鱼跳。”落英纷纷,正是冬去春来,大地回暖,西苕溪的特产鳜鱼正肥,忙着产籽。上游水流挟带的泥沙在河道两岸堆积成一片片沙洲,流水潺湲,白鹭成群落下,这一幅和谐的自然图画,简直要将乘舟飞驰的诗人疑作顺流飞入天际,真的不知道是天上人间,便“一任乘槎上碧霄”了

风景如画的鄣南吸引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鄣南八咏》也让一批批的历代迁客骚人慕名而至,这说明安吉人们一直就追求美,发现美,歌咏美。我们今天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领衔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这正是站在前人创造的生态文明基础上大步前进的。我想,假如有一天条件容许的话,我们甚至还可以恢复“鄣南八景”,让更多的人们来游赏,来歌咏,来栖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