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游文畅的头像

游文畅

网站用户

其他
202107/19
分享

金苕百折漫成歌 --序王文勇先生诗集《天目樵》

金苕百折漫成歌

--序王文勇先生诗集《天目樵》

王文勇先生1964年高中毕业,虽然比“老三届”早了两年,然其命运之多舛,前途之波折,却远远胜于“老三届”。因为据其所载,高中毕业之际,就“惊传父患中风,卧床三年而终,时值兄弟姊妹7人,三个弟弟分别为3岁,6岁,9岁,三岁一档,我为老大,支撑全家。”所以随的继续求学,包括体检合格应征入伍等这些关乎其个人锦绣前程的机遇,都不得不一一放弃。每读及此,我都不禁唏嘘。根据他诗作的记述,他毕业后也做过代课老师、生产队会计等,但这都不足以维持偌大一个家庭,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学油漆匠。由于他勤奋好学,聪明能干,很快出师并带了一班徒弟,常年穿行在西坞、董岭等一些地方做手艺,也就是他自称的“游艺生涯”。也许正是这游艺生涯,令他日日所见、所听、所感每有不同,这才使得他将写作这一习惯坚持下来,并且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王文勇先生的诗歌创作始于他就读于安师时期的1962年,那时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王文勇先生也不得不半工半读,星期天、寒暑假都要打柴等来补贴家用,同时又逢安师突然解散。所以家乡风物、劳动场景、生活困乏、世事无常等都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泉。那时我虽然还没有出生,但从小常听父辈们闲谈那时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我的父亲后来对防止饥荒到了条件反射的地步,所以我小的时候家里稍有积蓄,便要囤积粮食。由于我们是山区,我们买到的只能是那些极粗糙的早稻米,有时还要在上面铺上一层青灰,以防止时间久了长虫。小时候我三餐吃的就是这种米,真是无法下咽,但比之王文勇先生,我又是很幸运的了。听那时过来的人说,草根、树叶、树皮等都成为人们不可多得的食物,也就是王文勇先生诗中所描述的棕榈莲子长毛草苎麻根桔梗蕨根金刚刺根观音草榆树皮苦菜等都成为人们的食材。我小的时候,山里人还用金刚刺根来酿过酒,观音草大概就是那种长在小树上的叶子,听说能够用来做豆腐。但长期吃这些食物,往往会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浑身浮肿,加上那时又缺医少药,因此,普通人家的日子真是极其悲惨。王文勇先生的这段记录,也让我想起久已尘封在记忆里的往事,也许,这正是《天目樵》艺术感染力之所在。

王文勇先生的诗歌,除他后来整理出来的格律诗之外,可以根据他自身经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在安师和高中时期的创作。由于他经常参加劳动,又由于学业的无端变更,再加上天灾人祸的并行,在他青少年的思想中产生了巨大的撞击,因此,这些都需要通过文字的表达发泄出来。另外加上西天目秀山丽水的长期浸润,这些,都会成为其进行诗歌创作的直接原因。如其《登高》:海浮云岛若游,千层波浪滉无舟。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先生高中毕业后,在照顾瘫痪在床,不能言语的父亲的三年时间里,他停止了诗歌创作。一个常常有感而发的人却投笔不写,其之生活境遇可以想见,其之孝行也见一斑。第二个阶段是他在代课和担任小队会计时期的创作。那个时期文攻武卫每天不停地在全国各地上演,人们往往动辄得咎,特别是能够写些文字的这类人,经常就祸从天降。因此这段时间写的比较少,他是一坚持耕读传家的,农事之余,多以看书阅读为主,这段时间他可能看了不少关于诗词文学方面的书籍。第三个阶段是他从事油漆行业,也就是游艺生涯。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是王文勇先生的主要创作阶段。因为这期间,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王文勇先生在这几年所写的诗作最多,也最能反映当时的一些思潮。如其《寒夜民声寒山夜月时阴沉,宵中浮云稀疏星。品茶围火聊家常,清剑出鞘试於君。”他此时已经隐约感到自己和老百姓心里都有一种期待,也已经预感到中国大地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即将发生。那个时期农村婚嫁最主要的三大件就是衣柜、高低厨等家具,这些东西要做得考究、漂亮,得全靠油漆工。所以王先生的生意料想是很不错的,同时他也一路饱览了安吉各地的大好河山,领略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当然,要想自己比别人做得好,那诗、书、画也是必不可少的艺术素养,所以王先生就在这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也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他还能根据不同人的欣赏水平,个人爱好,来书写和绘制什么样的内容和图画。第四和第五阶段就是他后来又重拾教课生涯,以及近几年的创作,随着古稀之年的到来,王先生的创作热情并没有随之衰减,反而是历久弥坚,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之处。

    王文勇先生的诗作内容,除了歌咏安吉的山水形胜、自己的劳动场景和对时事的关心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自己读书、读史的感悟,关于世事人情的无奈,关于自己的悲欢离合等等。在这之外,我还感到他歌咏最多的就是安吉的竹子,龙王山的劲松。如其《咏竹》:一生铮骨照春晖,摇曳碧海显神威。物华天宝安吉地,一方水土树丰碑。”《咏松》:山岚盈雨天目松,斧斤所赦参太空。苍翠华盖宿鹰囿,绿荫荧壁啸春风。百花拥簇话杜鹃,三冬欺凌卧蟠龙。迷人一笑风过后,何时出山献奇功。”等等。其实,这正是他性格的自我写照和他始终不渝的建功立业为社会贡献的壮志。他一路走来,并没有被重重困难压倒,反而越挫越勇,击楫长啸,终于汇成了这部《天目樵》。

我读王文勇先生的诗作,深深感受到王先生的至性、至孝、至情、至义。这在他写的《家运》一诗中能够读到:三年代课为父病,一半工资买工分。二十一岁逢征兵,体检合格好机运。三岁弟幼父瘫痪,九口度日难启程。人生机运一声呼,忠孝两全事难成。”他的《遥寄小弟》:五岁丧父十五春,应征远去南京城。艺游临安遥相思,梦里相会语常新”等,我都能感受到他孝悌友爱的善良本性。他的诗作也反映了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优良品德,篇幅所限,难以枚举。

《天目樵》文如其名,实是大山的产物,是龙王山的嶙峋巨石,是金苕溪的清澈碧流,是黄浦江源头的细微浪花。诗歌用语朴拙,不假雕饰,兴之所至,随意挥洒。正如王先生自己所称属于“日记体”,是关于几十年来自己所见、所思、所感、所历的一个真实记录。《天目樵》虽然也有律绝篇,但多以普通话入韵,在格律方面还是有欠圆融的。王先生曾师承郑德涵老师,郑德涵老师曾长期在孝丰中学执教,他师从于现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学词,著有《廑庐词剩甲稿》传世。也许当时古典诗词也同古籍书画一样,被列入封建遗毒之类,是不能公开教授的,以致王文勇先生如此雅好诗词,却无缘从其学习格律,大好机遇失之交臂,我不禁为之扼腕。同时,也因为建国后语文摒弃古典诗词教学,其之流弊由此可见。

王文勇先生乃一介布衣,他无缘像杜甫一样,曾身居庙堂之上,不能用如椽巨笔书写出反映整个社会的巨幅画卷,也无法深刻揭示出一个社会的兴亡治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他所接触的都是底层普通民众,经历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代表的是最广大民众的期盼。但我们丝毫不用怀疑其诗作的史诗般价值,他反映的是其个人的拼搏,记录的是一个家庭的历史,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路,也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变革。虽然少有契合音韵格律,但得自大山的灵气,汇聚清泉的天籁,丝毫不逊于曲水浮觞之风雅矣!

我与王文勇先生素未谋面,仅凭《天目樵》与之神交而已。年前安吉县作协主席、知名散文家汪群先生转来王先生的诗稿,嘱我作序。因我年底天天出差,且所持又是电子稿,随身携读多有不便,以致断续到春节长假期间,方将近700首诗作读完。延宕至今,实有负汪群先生所托。今虽成此片言语,然实不能解得王先生诗意之万一。但仓促之间,只得以此复命,聊充弁首云云。

                                         陈连根

                                乙未年新正于递铺横桂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