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歌是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具有河边地域特色的侗族歌谣。传统侗族歌谣划分歌谣种类一般将河歌归为小歌种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人就侗族河歌的魅力作如下简要介绍。
河歌的由来
侗族河歌和其他歌谣一样,有着自身的魅力。其一,滋生、流布、传承与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二,同属一个文化圈且居住在都柳江流域及其支流地区的部分侗族被称为“河边侗”,其所传承、演唱的带有“河边腔”的河歌,旋律优美,地域特色浓郁;其三,转型期,作为珍贵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歌,正面临着经济一体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传承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在侗族河歌传承实践中,政府职能部门与民间社团等各方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值得肯定,然而因观念引导、指导的偏误,人们对河歌传承方式及其文化品格的定位受到一定影响,但不足以对河歌造成伤害。
河歌的曲调大致相同,歌词都以都柳江(“孖融”)为衬,加以演唱者自己学来或即兴创作的相互赞美的歌词,用以表达演唱者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从而达到结交异性、愉悦生活以及教育激励和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歌中最出名的是“侗族大歌”。侗歌还有许多其他表现形式。“河歌”就是侗族人延续传统,加上不断的创造,所形成的是侗歌种类之一。
河歌流传的范围
河歌主要流行于都柳江及其支流一带,是“河歌”兴起之地。贵州省黎平县的龙额、地坪、水口,从江县的西山等乡镇,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的融江河(都柳江中下游)沿岸的侗族村寨。其中,黎平县的龙额、地坪两乡,地处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处,两地山水相连,风俗相近,境内村寨侗族河歌盛行,且闻名于侗乡。其中龙额的河歌文化底蕴最为深厚,传承最为完美。 2007、2008年,龙额先后被贵州省文化厅、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侗族河歌艺术之乡”,侗族河歌将在本土文化的薪火相传中,更加向世人展示她的迷人魅力。千百年来,河歌歌师层出不穷,至今兴盛不衰,编创的歌曲在黔桂交界广泛流传。其歌流传范围广,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河边情歌浓郁,抒情优美,歌声流淌,优美婉转独特,是侗族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河歌的历史
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说苑》篇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今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赞美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了一首《越人歌》,宋、明、清代都有文献记载侗歌演唱情况。除文献记载外,侗族民间还流传有许多关于歌舞起源的神话传说。侗家和苗家一起派人上天去寻找歌神,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歌神,住在坡上的唱山歌,住在河边的唱河歌。
侗族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古越人善歌的传统,创造了灿烂的侗族民间音乐文化。由此可见,河歌历史悠久,有2000年以上。
春社河歌节的由来
每年的春社都要隆重举行侗族河歌文化节。“春社”是龙额一带(古邦、地坪、六约、岑岜、六甲、水口、南江、东郞、雷洞等)侗族纪念“社神”木阿的传统节日,历来是龙额寨上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传统上由韦、姚二姓人家主持。相传古时侗乡有一位著名厨师叫木阿,因为直言被皇帝错杀,后被追封为“厨神”,侗家人把木阿称为“社神”,把他遇难的日子即立春后,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排列,第五个戊日称为“社日”(古书称之为“立春五戊为春社”)。“春社”到来,寨中祭师、寨老齐聚鼓楼,举行庄重的“请社神”仪式,之后,隆重的“赶社”、“吃社”拉开序幕。
位于贵州黔东南黎平县的龙额乡是侗族河歌保护和传承最为完美的地方,每年的“社日”,漂亮的侗族姑娘们手提侗锦口袋,装着糯米饭、腌肉、腌鱼,请小伙子们共同进餐,小伙子们把买来的糖果塞满姑娘的口袋,晚上,男女青年在“月堂”,唱歌谈情,通宵达旦。 “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田坝或放牧坪,作为社场。每年到这一天,“四脚牛”、“六洞”及与广西毗邻的福禄、大年、洋溪一带方圆数十里侗寨万余名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社场之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侗家后生和姑娘们则穿上新衣裳。姑娘佩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邀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晚上,本寨的后生、姑娘分别邀请外寨后生、姑娘到自己的寨上做客吃“社饭”。“社饭”用糯米、籼米各半,放入温水泡胀,淘净滤干,倒人簸箕或大盆里,将备好的熟腊肉丁、鲜肉丁、油炸豆腐丁、画眉蛋或黄豆、花生米、野伏葱、芥菜、青菜和猪油、食盐等佐料混合,拌匀后蒸熟即成香气扑鼻,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的“社饭”。席间,一些后生用棕皮、布块蒙面,或脸抹锅底灰,打花脸,扮成侗家妇女模样表演捞“社虾”、“社鱼”,诙谐地唱起酒歌向姑娘们吐露心迹。晚饭后,男女青年汇集歌堂,在那里玩耍、对唱河歌,欢乐的气氛通宵达旦。
河歌的魅力
从春社开始,黎平县的龙额要举行为期三天三夜的河歌比赛。当天,人山人海,湘、黔、桂方圆200公里的侗族河歌歌手都会聚龙额村参加河歌比赛,一展歌喉,整个龙额汇成了一片歌的海洋,共唱和谐美好生活。
“春社”唱河歌是龙额当地侗族群众的传统习俗,从2007年起,龙额春社组委会以歌办节,决定在春社期间举办“侗族河歌艺术节”,是日,方圆百里桂、湘、黔民众的群众和游客们纷纷前往,聚集龙额侗寨听歌、对歌、交流做客,宾主同欢,好不热闹。截至2018年,“侗族河歌艺术节”已在龙额侗寨举办了12年,两节并举,热闹非凡。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侗族河歌产生的,从生态美学的理论视野、从田野调查的角度观照河歌的生态向性,揭示河歌与环境、河歌与人、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诗意图景。侗族河歌是一种生态文艺,具有活态性、衍生性和建构性。生态文艺都是环境与文艺整生和互动的产物。生态文艺的本质是它的活态性。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人的历史、生产、生活、社会习 俗、伦理道德的传承都是通过侗歌来完成的。在他们看来侗歌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他们常常通过歌唱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对理想的憧憬、对幸福的向往;通过歌唱阐释对生活的体悟、对社会的理解、对自然的认证;通过歌唱述说民族的历史、表达个人的感情、欢迎宾朋的光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创作了无数的歌谣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侗歌河歌。在湘黔桂交界地带,侗乡方圆数百里,山水相连。贵州省黎平县是我国著名的侗乡,侗歌种类很多,著名的侗族河歌有的收集成了河歌集子,它系统呈现了侗族行歌坐夜对歌的情形,它把侗族河歌歌词的美学色彩、艺术神韵、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河歌收集、传播、传承、保护的角度来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河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对于促进侗族的传承发展、桂湘黔边境民族民间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