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贾平凹在陕西省作家协会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带入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陕西文学发展史画卷之中。
贾平凹开篇便以质朴而热烈的语言描绘出座谈会的盛大场景,“诸神充满,文坛盛事”,寥寥数语,就让人感受到这次聚会对于陕西文学界的非凡意义。回首 70 年,陕西作协如一座文学灯塔,为陕西、西北乃至全国的文学事业照亮前行之路。它所做出的贡献不可替代、不可磨灭,培育出众多在我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创作了一大批能在当代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优秀作品。这一个个文字,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了陕西文学辉煌成就的赞歌。
致辞中提及的那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从 50 年代的柳青、杜鹏程等到 90 年代的路遥、陈忠实,再到后来的高建群、陈彦等,他们是陕西文学的璀璨星辰,铸就了陕西文学的独特辉煌。这些优秀的文学家,无论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还是文学批评家,都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后来者插上了旗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那么,我们应该向他们继承和学习些什么呢?
首先是眼界与志向。这些文学前辈们从爱好文学之初便有开阔的眼界和远大的志向。他们心怀壮志,将目光投向全国乃至世界文学之林,将文学视为崇高事业。为了这份事业,他们对自己要求严苛,广泛涉猎,大量阅读,不惜用生命去书写。柳青在长安县的十余年坚守、路遥为《平凡的世界》翻阅一年《人民日报》探究时代背景、陈忠实 “写一本书,死了能当枕头” 的发愿,这些事迹无不彰显他们为文学献身的伟大精神。他们不计较一时得失,不贪图小名小利,这种境界和胸怀令人肃然起敬,值得我们每一位写作者奉为圭臬。
其次是书写时代与现实生活。这是陕西作家一以贯之的传统,却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写身处的时代、现实生活需要大境界、大勇气和高超的写作技能。他们关注时代、研究时代,
以文学为笔记录时代的脉搏。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能引起社会共鸣,拥有广大读者。为了能更好地书写时代,他们深入生活,柳青到长安县、杜鹏程到宝成铁路、王汶石到渭南,路遥跑陕北、陈忠实回灞桥,他们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使得作品扎实、沉稳、逼真且情感饱满。这种与时代紧密交融、根植生活的写作态度,是我们在创作中不可或缺的。
再者是相互激励的传统。90 年代 “群木文学社” 的成立寓意深刻,一群树相互簇拥着向上生长,作家们亦是如此。50 年代的作家与 90 年代的作家相互刺激、相互激励,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杜鹏程《保卫延安》激励柳青扎根长安县创作,路遥《人生》促使陈忠实写出《白鹿原》。这种相互帮衬、共同进步的传统,是陕西作协藏龙卧虎、充满能量和使命感的重要原因。
陕西文学之河奔腾不息,优良传统在青年作家身上延续,他们佳作频出,为陕西文学增光添彩。在这庄严辽阔的文学星空下,有着博大深广胸怀的秦岭见证,我们有理由坚信,陕西文学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贾平凹的致辞,不仅是对陕西作协 70 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文学发展的展望与激励。它让我们明白,文学之路虽漫长,但前辈们留下的瑰宝将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在文学繁荣昌盛的道路上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