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世遗城
半城烟火飞霞映红。华灯初上。中山路上,灯光勾勒下的二层骑楼,好似游龙蜿蜒。
“古早”的招牌下,四果汤、石花膏、手工麻糍、牛肉羹等小吃店宾客盈门。中山路贯穿泉州古城南北,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串起周边众多背街小巷,令游客心向往之。
“故地重游”有另一个更带伤感情节的注释吧,我独身再度走入名为“曾经”的时间里,看同样的位置矗立着同样的建筑,同样的街道还是车水马龙,甚至同样的路边摊连叫卖也没有换。几年前初到泉州,第一印象是这里的宁静以及当地人的谦逊低调。只是几年后再次走在街上,难免想起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泉州,房屋、寺庙墙壁上的一砖一瓦,都是窥见历史的秘密宝藏,能带你回到那个曾被东西方世界都所熟知的“橄榄城。“这里既有闽南建筑的古朴美丽、也有寻常生活的浓浓烟火气。泉港区的一个工作室里,一位名叫林配宗的工匠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第十一代传承人。宋元时期,福船被广泛使用。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有所提及,并详细解释了福船的制造方法、操作方法和航行优势。林配宗致力于做好这项技艺的传承和推广,以纪念这些船在我国古代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蟳埔村附近,可以通过建筑和当地的生活看到海上千年丝绸之路的印记。贝壳覆盖的墙壁仍然点缀在各个街道上。蚵壳厝是自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流传至今的建筑风格。据考证,蚵壳来自空舱的贸易船只,在风浪中能起到平衡重心的压舱作用。船只到达泉州港后,蚵壳被卸在港口附近,附近的居民们便拾来用作装饰外墙,从而形成了这个保留至今的特色景观。
蟳埔村的人文遗产则是簪花装饰,同样追溯到海上丝绸之路时代。据介绍,蟳埔女的簪花围与宋元时期泉州的阿拉伯人颇有渊源。簪花所用到的素馨花、含笑花等品种也来自阿拉伯国家。如今,走在蟳埔村的小巷里,都能看到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头戴美丽的簪花。“今生戴花,来世漂亮”我想这是独属我们“华夏海的女儿”温柔又坚定的浪漫。
“站如东西塔、卧似洛阳桥。因多元而多彩、因传承而时尚、因烟火而迷人的刺桐城,让人流连忘返,终究是独爱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