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冰的头像

王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14
分享

红楼醒梦

清晨,缕缕阳光照射在雪后的原野,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让人不由得想起……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初恋红楼还是在豆蔻之际,一颗青春悸动的心亦随着宝黛钗缠绵忧思的爱一起跌宕起伏,也曾为流水无情落花有意而葬花魂,也曾与黛玉一起忧伤垂泪对月影,这或许是因我有着与黛玉似乎相同的身世,我也是在外祖母家长大的,也曾患过和黛玉一样的病,而且与死神擦肩而过,儿时的我如果外祖母也能像贾母对黛玉那般疼爱自己该有多好。由于某种原因,自打三岁起我就来到外祖母家生活,是舅父母将我培养成人,可好的是舅母的慈爱温暖了我幼小的心扉,对我百般怜爱,舅父是一名教员,在文革时期因工作认真为人耿直而惨遭小人迫害致残,所以始终未能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孩子。外祖父弟兄八个,是族中长支,供奉家谱,每逢年节,晚辈们便依次前来叩首祭拜,以告慰先考之灵。外祖母生育了七个子女,舅父是家中长子,因舅父受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承担了家庭的全部重负,一直与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在那个年代如家里有人能挣工资,加之几亩薄田,自然吃穿用度还算殷实,日子自是与别家不同,每有邻里乡亲子孙多者缺米少盐的,外祖母倒是从不吝惜。外祖母有一个最小的儿子,是我的小舅舅,才年长我几岁,自然而然我也就不能是这个家庭的宠儿了,当然他因我也没少挨揍,一大家子十来口人,个中滋味了然,多愁善感的我打小就有着寄人篱下的感觉和鲜为人知难以诉说的儿时的隐痛,因此大一点的时候我便给自己取名一个冰字,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吾对红楼之恋久矣,也不仅仅因为如此,多少青春年华已然在悄无声息的梦想与现实中流逝,那些曾经蚕食着郁结于五内而久久不能释怀的心痛和忧伤,已被岁月风干挂起,致使每每重新捧读,就有如捧读一本人生哲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让我的精神世界一次次在震撼中得到洗礼和升华,无论是他的故事情节还是写作风格,都会让我感到一种灵魂深处的慰藉,愈发觉得曹雪芹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作品,他既是一部人生儒释道哲学,又是一部百科全书,他所赐给世人的是一部宝贵的精神盛宴,发人深思,给人以警醒。

书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吾则云:

一部醒世作,倾注毕生血!

若云作者痴,怎解其中味?

单就从作品中描写亭台楼阁轩榭、人物着装服饰、生活饮食起居上来讲,足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就如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你眼前。在刻画人物性格上,更加深入地展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作品通篇洋溢着儒释道精神,作品中人物之一看似不是主人公但却是主宰作品灵魂的小人物,书云:正寻思从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开场,这便走出了刘姥姥,在两进荣国府过程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妇儒人家,使人笑料百出的种种,让我们鲜明看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艰难和勇于面对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刘姥姥云:“因晓得那王夫人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因此上还是舍得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刘姥姥就这样走进了荣国府,虽然王夫人的侄女王熙凤在对待下人是极为的尖酸刻薄,但是她也有内心柔软的一面,对于刘姥姥也还是极富有同情心的,接济于刘姥姥二十两银子,这银子对于荣国府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刘姥姥来讲,那就是买米、买袄的救命钱。正如在开篇的一僧一道所云: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在当贾府家道中落以后,舅父母欲将王熙凤女儿巧姐嫁卖,恰是刘姥姥赶来施救于水火之中,书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正是作者想告诫人们的现世因果、知恩必报的思想理念而贯穿全文。而作品中也不乏恩将仇报的小人,人物之贾雨村,穷儒之时寄居葫芦庙,甄士隐见其颇有抱负,馈赠银两救于危难使其得以雄飞高举,然“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雨村当得知薄命女便是恩人甄士隐之女时,不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是听信于门子的什么护官符,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竟然视恩人之女于火坑而无动于衷,恩将仇报上演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然善恶终有报应,好景不长,因贪赃枉法,不上一年,贾雨村即批革职,自此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以解愧闷之愁苦。

曹雪芹既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也是敢于向不平等封建社会礼教挑战的现实主义代表,他的作品直观呈给读者的是宝黛钗之间的情与爱以及众多人物命运的悲惨,然他所要表达的则是作者对现实封建社会的深刻剖析和无奈,世外仙殊则是作者对不平等世事生活的美好神往,还有对生活在下层社会弱势群体的无比同情,以此来唤醒人们的反抗精神。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那幻形入世之石应该就是作者诉说着自己因家道败落、命运多舛和怀才不遇的真实经历而无力改变的现实生活。书云: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紧紧相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也正如跛足道人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正是好中了,了中好,作者也想竭力摆脱生活在封建社会礼教下精神的束缚,他以饱蘸血和泪的笔让我们听到看到了他发人深醒的强有力的呐喊与反抗意识就在他的这部伟大的作品中。他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韵和遗风,他不单纯是在写一个贵族的兴衰,同时也让我们触摸到了那个时代人文社会发展的脉搏,他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让世人为之拜倒在他豁达的对人生格物至极大彻大悟的境界中,他的作品包罗万象,决不亚于一部百科全书。

说他是一部传统医学经典在于,世间万物阴阳交错,人与自然万物则又五行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清代大教育家王凤仪先生(1864~1937),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时三十八岁,父逝而守墓百日顿悟,将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以力求改变性格性情来达到治病祛病目的的方法,发明了性理疗病法,总结出人生病乃“怨恨恼怒烦”五颗毒药丸所致,其要旨在于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即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从此讲病化世,普度群伦。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卒年却早于王凤仪,在他的作品中却也提到了化性治病,足见曹雪芹的博学多才,文中写道:黛玉初见贾母时,因众人见其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那一年三岁时,听说来了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出家,父母固是不从,和尚说,既舍不得,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这段讲的就是性理疗病,作者假借癞头和尚之言表述了喜、怒、忧、思、悲、恐、惊即性情与疾病的关系。又如书云: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一疾而终,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触犯旧症。在近几年间我有幸略微接触了传统文化中的性理疗病知识,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疾病的消长,这是人与宇宙万物阴阳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顺则生,逆则亡,黛玉不就是因为自幼远离了父母疼爱住进贾府外祖母家,受封建思想束缚,因情所困,终日以泪洗面,忧思过度以肺疾而终。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书中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母亲是如何故去的,黛玉云: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便已间接告诉了我们,黛玉出生便有肺疾,其母也有肺疾,也必因肺疾而致早亡,勿庸置疑,我也有着与黛玉同样的生活空间,且秉性多忧,所以我也患上与她同样的病,人生本应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感激让你遭受挫折的人,他让你学会了坚强和自立,把爱给予每一个人,爱可以修身养性。还有宝钗的病,发病时喘嗽些,按现代医学来讲,应该是哮喘之类的疾病,书中所述亦属先天肺疾,作者采用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时令治疗,而且此法也可以说是中医理论,也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科学,然为什么宝钗不像黛玉那样红颜薄命呢,主要在于,文中描写宝钗: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也。行为豁达乃化性也,心存道理则平和,身尽情理则百病自消也。的确如果世间没有那么多爱的牵绊难了断,或许我早已跳出红尘以外中的世外仙殊寂寞林。

对于红楼梦作者为什么只侧重写了几个女子,这其中也定有原由,女人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源头,远古时期先祖起于母系氏族,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家庭来讲女人最为重要,历朝历代也不乏因女人颠覆或毁灭,老人们常讲,取一个好媳可以稳固一个家族几代根基,古封建帝制时期即有称贤德皇后为“母仪天下”之说就在于此吧。书中写道: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作者假借宝玉醉梦之时,以诗词的艺术形式分别介绍概括了几个女子人物的特征,引出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实则为现在的名人录档案而已,又可能因一年有十二月而以十二个女子代表,作者可谓构思之巧妙,作者也是在告诫后人记录的重要性,历史是写出来的。

红楼就诗词而言,亦是我的最爱,每一首诗词歌赋都是作品中人物性格命运的综合提炼,蕴含了作者高深的文学造诣,既有古典婉约哀伤凄美之神韵,又有宋词不拘一格的豪放气魄。每每悦之,即有身临其境之感。

书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吾云:

多情自古伤离别,红尘自有痴情人,

旷世奇缘今在否,世外仙殊觅知音。

红楼单就文学艺术成就而言,在古今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说他是一部百科全书也不足为过。红楼表面上在写贾王史薛几大家族的兴衰史,刻画了宝黛钗违背伦理道德的罗曼帝克,从侧面抨击了当时封建王朝上层社会贵族生活的奢华与腐朽,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注定大厦必倾的结局,还有作者对下层社会弱势群体反抗牺牲精神的无奈,以此来唤醒世人的同情与觉醒,向世人呐喊向社会求助,这或许是作者写作的思想和本意,他想呈给世人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或许正是作者对自己穷愁困顿一生的潦倒与绝望,他想借助于佛陀或者是太虚幻境来排遣内心无尽的惆怅。然世外仙殊则是作者对事间万物的热爱,上善若水禀赋天地之灵气,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无限憧憬,这正是他对人生激情的一种释放,无材可去补苍天,怎奈济世之才枉入红尘若许年而空劳牵挂,他已把所有的血和泪偿还给这个养育他的祖国,留下千古遗篇在人间……

掩卷而思,人世繁华,总有谢幕,正如甄士隐与一僧一道的对白,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正如一盏清茶,每每细细品玩,总会让人有种超凡脱俗之快,总有不同凡响的人生启迪。红楼所蕴藏着太多人生哲理,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儒家学派看到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胸怀天下苍生;道家看到了无为无欲,超凡脱俗,修养生息;释者则胸怀慈悲,悲天悯人;还有易经的奥妙等等,自有红学考究。然吾自恨粗蠢不材,权当调侃与知人分享。人生也正如一部红楼,让我们用爱去谱写我们心中的红楼,合起手掌,用一颗虔诚的心,点亮这部绝世经纶,他必将照耀着我们共同向往开拓的那条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路,唤醒我们向前、再向前。

昨夜,我又走进红楼,梦着未能了却的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