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冰的头像

王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1
分享

走近萧红的寂寞人生

——亲临作家萧红故居随笔

怎会想到,百年后的今天,我会专程来到你的家拜访你,推开这青砖、青瓦晚清八旗式建筑的院门,映入眼帘的是你雪雕玉琢晶莹剔透的身躯,我惊讶着!一种从未有过的透澈之感袭入心头,这应该就是作家炳根笔下满天燃烧的红霞与地平线上银色雪国里的萧红吧!右手托着香腮,左手搭在膝间,难道你所有的故事都是来自于这托腮沉思中跳跃的思维于笔锋间的自然流露吗,可知在你充满忧愁的眉眼间到底蕴藏着多少人世的悲欢与无奈。

走进你成长的几间小屋、你做饭时用过的炉灶、还有橱柜里躺放着的棉衾尚残留着你当年的生活气息,墙上悬挂的照片录制着你从儿时到青春岁月的履痕,你睡过的摇篮又怎晓得它摇动着不是一个孩子多彩斑斓的梦而是一个作家寂寞的人生……

或许是因为你孤独寂寞的人格,才得以呈给了人们那些耐人寻味力透纸背的笔墨,还是因为上帝为你关上了这扇慈母之门却为你打开了另一扇充满凄凉的夜窗,黑暗中的跋涉,饮着苦杯里的酒,或许正是这寂寞酒醉的人生,赐予了你非凡的睿智与才情,才让你得以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是孤独与寂寞的人生旅程造就和激发了你对文字的无比热爱,还是封建社会的流毒以及弥漫在中国大地的硝烟都可能成为改变你人生轨迹的重要原因。我仰慕你笔尖下流露的多情才思,我来到你的家就是想亲自感受一下做为东家女孩自幼到底有着怎样的生活空间,我与你同样也生活在这飘雪且十分寒冷的北国,也感受过大地被冻裂后的伤痛,从前我只是听说过你的故事,今天我终于踏进你的家门,可以在这园子里尽情找寻你当年生活的足迹并与你的灵魂一起睡在这凄凉的夜窗下,悉心聆听你故事里寂寞的清秋……

1911年6月2日,正逢祭奠屈原的端午,当暖流已涌遍北国的呼兰河畔,一个女孩悄然降临到这个在晚清时期也算得上富庶的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这个长女儿一度冷漠无情,注定这女孩生命中从未享有过父爱的温暖,这也许正是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道路的重要原因,加之幼年(8岁)丧母之痛,唯一能慰藉小荣华(乳名)心灵创伤的那就是祖父的慈爱,小时候祖父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他们一起种菜、浇园,小秀环(学名)与园里的小黄瓜、大倭瓜一起长大,白天她与蝴蝶、蜻蜓为伴,纯真的心灵轻快地与它们在田园间飞舞,傍晚她喜欢凝神于天边火烧云的变幻万千,还有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熏陶,对于才思敏捷、天资聪颖的迺莹(后由外祖父改名)就像甘洌的清泉一样滋润和抚慰着这颗幼小心灵的创伤,一个孩子美好的童年就是这样在祖父的呵护与训教下度过的。

1927年秋,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30年萧红初中毕业,为了实现自已远大的理想和报复,她不顾父亲反对,开始与父亲的封建包办婚姻进行斗争,毅然踏上了逃婚求学之路,来到北平,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落笔倾情。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然而几经周折,失去经济支柱的萧红,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封建婚约枷锁的羁绊,半年后,萧红怀孕,那个所谓的丈夫却不辞而别抛弃了她,由于欠下旅馆一些费用,她被禁足关了起来,在举目无亲的哈尔滨,她写信求救于《国际协报》,青年作家萧军,偶然得知萧红被困的这一情况,一个性情中人就像茫茫沧海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出现在萧红最为无助和潦倒不堪的生活里,出于对文学的无比热爱,两颗炙热的心顷刻间触碰到爱的火花瞬间猛烈地燃烧起来,所有成为阻碍他们相爱的理由都成为可以用来相爱的理由。他们一起写作,一起分享人生的快乐,共同的志趣和向往,即便是在最为贫困潦倒的日子里也能让这对苦命的鸳鸯享受着贫穷中精神上富有的快乐。为了共同的追求,她们精心营造着这来之不易的爱情,萧红在萧军的眼神里总有无言的的赞美,萧红在萧军心中是一位美丽的女作家,是他心中的女神,萧军把火一样的激情给了曾经就如立于悬崖峭壁边缘那般绝望的萧红。

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3年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萧红从此踏上文学征程,同年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4年两萧一起结识了享有盛名的中国文豪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信就像空气中的阳光,让两颗觉醒的心燃烧得更为猛烈。1935年萧红的著名中篇《生死场》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这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真实地反映生活在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中国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生活在倍受压迫中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对于萧红的写作历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并给予萧红极高的评价和鼓励,使萧红成为30年代中国左翼女作家之一。

1936年正当两萧在上海的文学创作如火如荼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萧红精神上的痛苦无力自拨。为了求得解脱,1936年夏,萧红只身离开上海,东渡日本,在寂寞孤独的异国他乡,创作出《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诗歌《沙粒》衰伤中带着无可奈何的凄婉与绝望中的情感纠葛,让人痛彻心扉,是倾注所有眼泪都无法表达的的伤感,“世界那么大!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的这样狭小!从前是和孤独来斗争,而现在是体验着这孤独。一样的孤独,两样的滋味。可怜的冬朝,无酒亦无诗。眼泪对于我,从前是可耻的,而现在是宝贵的。还没有走上沙漠,就忍受着沙漠之渴,那么,既走上了沙漠,又将怎样”?她心中的沙粒,远比自己笔下的沙漠还要饥渴和寂寞一万倍,是将这沙粒交与沙漠还是归还大海,都无法拯救情路的苦涩与折磨,可怜的冬朝,你的世界又怎么能无酒又无诗,这不是你的希求,眼泪那般可贵,又怎能轻易流落到他乡,要么就咽下吧化成与文字混合的痛!谁让自己就错爱(上)了沙漠之舟,在饥渴中为自己斟一杯带色的毒鸩,也称“万艳同悲”仰饮而尽,默默流泪无语到天明。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的离世,更让萧红悲痛不已,人生的导师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曾撑起了自己希望的风帆,远在日本的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自己对导师的沉痛衰思。分离也未能缓解两萧的情感纠结中的伤痕,萧军这颗多情的种子,为何又移情别恋把火一样的热情给了别人,问世间情为何物,为何!为何!萧红的忍耐让萧军一而再再而三的情丝乱,总来纠缠不休,萧红彻底绝望了,萧红之所以把笔名悄呤改为萧红,一定是有原因的,饱偿生活磨难的萧红,自从萧军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便认为自己平生情有独衷的爱情世界只属于萧军,她已把自己的全部都给了这个认为平生可以依赖和托付终身的人,这种感情是忠贞的、永恒的,更在伟大的,她将悄吟改为萧红,她是不想再这么孤独寂寞地活,萧军这个影响自己人生命运的人,她想从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可谁曾想,这段情会这样让人心碎,萧军就这样一次次地辜负了她。1938年萧红想好了是到了应该决定离开这个当年为了自己可以拼命的三郎(萧军笔名),这个曾经让她热烈地爱过给予自己人生转折却又使她伤心欲绝的男人,可恰好这时萧红却又怀上了萧军的孩子,即便这样也无法挽救这一路为爱跋涉的情伤。萧军的好友端木蕻良(满族)久慕萧红的才气,同时也一直在暗恋着萧红,此时端木向正在孤独与寂寞中挣扎求以解脱的萧红伸去爱的橄榄枝,给予萧红精神上莫大的慰藉,同年5月在武汉,给了她人生最为重要的一次婚礼。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是一篇折射现实社会生活故事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致将故乡的人和事娓娓道来,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其中有一段:“开粉房的胡家养了个童养媳妇小团圆,一个天真无暇十二岁的小女孩,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地打她,后来听信跳大神的话用开水洗澡最终被活活的折磨致死”,她痛恨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性的束缚和戕害,但她又无能为力,她只能用文字来表达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对社会深刻痛诉有着深远影响的力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言,“我这是第三次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这意念,也是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哀”,这句话是写给已经去了远方却再也没有回来的萧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中国狼烟四起,很快战火燃烧到香港,由于生活的颠沛流离和情感的挫折,使本已羸弱的萧红身心疲惫,心灵的痛苦使她早已病入膏肓,弥留之际是青年作家骆宾基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守护着她,尊称萧红为先生,悉心倾听她临终时哀婉的回忆,从遥远的南国回望她的雪国,她向骆宾基讲述着自己三十一年人生旅途真实的故事,是什么能让她饮着《苦杯》里的苦酒,还能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填满自己笔墨下的文字,她的《生死场》,一路上捧着鲜花却唱着悲挽的歌,绝望中她似乎觉得自己要比自己笔下的人物更让人怜悯,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是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吗,还是已然认为自己就是曹雪芹的化身,自己家那个大园子会不会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呢,自己渴望继续活下来的理由就是还有那半部《红楼》等着自己来完成,当她最初用悄呤开始写着懵懂时候,她自己或许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是这样短暂,否则她又将会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在她的生命里,没有比激扬文字更为酣畅淋离的人生追求来得更为火热和壮丽。萧红自言道,我为什么要写作,因为对于我而言已没有更快乐的事情可做,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拯救世界,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创造未来,但是为苦难的世界担当情感和痛苦的代言,就应该是一个作家的精神追求和快乐,我写苦难就是希望苦难的现实能够改变。落花无语对萧红,悄悄是离别的笙箫。为什么所有见到她的人都会爱上她,哪怕是她衣衫褴褛、身怀六甲、生命垂危,她拥有一种很强大的真实感,就因为她的心灵一直是处在裸露着、向世界敞开着,从未遮掩和修饰,和她作品里的人物一样,是有血有肉的真的灵魂,不是身体而是灵魂,寂寞和抚慰都是她用来临摹和写作的笔墨。在梦中长大的孩子,都是极端孤单的,站在孤独的山顶,品尝漂泊寂寞的人生。她的作品很少写到自己,她只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寻找穷人、妇女和孩子,寻找感情的宣泄和寄托,她在抒写就是为了能让自己静静地呼吸,让心变得暖和起来,燃烧起来,以此能感受到记忆之火如此温暖中带来的酣畅淋漓的享受。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充满暴力奴役与欺侮的社会,从故乡到异乡,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风雨中飘飞的美丽洛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生时何须久睡,死后自会长眠,九年间她创作了三部长篇《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最终因肺结核不治陨落于香港九龙,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后,葬于浅水湾。“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走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在风雨飘摇的动荡社会,漂泊流浪、颠沛流离、尝尽了人世悲凉,却为世人留下了几百万字的精神财富。她是想以男人的坚强与担当与这个社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也是我们称萧红为先生的理由,她想以男人强悍的胸怀去容纳和反抗那个充满悲苦的世界。

走进呼兰河畔,你曾生活过的小院,今夜我入住你的小屋,当夜色袭入小屋,我仿佛听到你在抽泣,我知道你就躲在窗外哪个角落里流泪,你就是不想与我相见,你还是你,只是从你的诗行里挥发着你无声的焦灼,我能感受到你孤独寂寞里的青春,是谁把伤感给了你!

我读着你的《苦杯》,这是你写给曾经那么热烈地爱着你和你也热烈地爱过的人,浸着毒一般痛苦的心上,饮着苦杯里的酒,让如何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活着的人生,如诉如泣,那么透彻,仿佛利剑刺入你的胸膛,“已经不爱我了吧,尚日日与我争吵,我的心潮破碎了,他分明知道,他又在我浸着毒一般痛苦的心上时时踢打,往日的爱人为我遮避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让我如何来抵挡,带着颜色的情诗,一只一只写给她的,像三年前他写给我的一样,也许情诗再过三年他又写给另外一个姑娘。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的新的情人,我是写给我的悲哀的心的。”

哪个曾经说过,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为何今生确有缘相遇这样的男人,几个男人的感情纠结,如何让她在这条泥泞的情路上艰难跋涉,孤独的就像站在无人的山顶,内心流动着无尽的忧伤。在她走完人生尽头时,她最希望有谁在身边来陪伴自己,这个时候更是对于一个垂死者所无法选择的。50年后的“萧红之墓”四个字是由端木蕻良亲自题写的,棺内陈放着萧红逝世时由端木剪下来珍藏了50年的一缕青丝,这青丝冢能否见证他们曾经的忠贞爱情也许只有萧红与端木的内心才会知道。

魂归久违的北方,这里真是一个盛产娜拉的时代,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只能用创作的激情记录这个时代的悲欢。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如果我的心不死,我会记住这句话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四周无边的黑暗。这灯就如夜空中黑色的闪电霎时惊醒了睡梦中的你,身上那种充斥着文艺气息的倔强与寂寞,创造着永恒的艺术生命,从未经历过那样焦灼而绝望的等待……

                         创作于2015年6月9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