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庆昌的头像

程庆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3/05
分享

坐忘人间 春风有信 ——读何正国《坐看云起时》

坐忘人间 春风有信

——读何正国《坐看云起时》

王摩诘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传唱至今,时人各有顿悟。“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何正国先生的新诗集《坐看云起时》,也见生活态度、人生体悟或者说人生境界。

我总是认为,诗心是相通的,诗人可以在多维空间里互相对话,时间不是问题,风尘也不是问题。王摩诘写这一联的时候,心情闲散到极点,人生态度也豁达之极,看似“无心”里,却包涵应对生活、应对世事纷杂的根本态度。“云无心以出岫”,可以说“无心”就是本原或者“本源”,“无”中能生“有”,能表现出处变不惊的澹然,也是内在精气神的很好体现。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化机之妙”实质是有饱满的内心、有应对的勇气、有变化的本领。这也是一种修炼、一种修为。

说回诗歌,大抵如同一辙,无论古风律绝还是现代诗,都是心灵私语,是超越时空的对话,“有我”,也“无我”,不管那种状态,诗心在、诗情亦在。作诗如做人,一样需要修炼,才能有所修为。这是一个要大开眼界、接纳世俗、忍耐寂寞、品尝孤独的过程。

何正国的诗心,在众多方面与之暗相契合。他藉诗歌读王摩诘,也藉诗歌研读自己,“坐看云起时”,见心见性,有人与自然的交融,也见人与世相的相互转换。这是一种能力,或者说一种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

穿梭于城市的丛林,被喧杂的世态包围,还能坚持初心,保持一颗不变的诗心,于平常生活中捕捉诗眼、恣意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很多人认为文学已经边缘化、诗歌已经走进死胡同的今天,还能坚持不懈地用诗的语言描摹身边的世界、定格日常的美好瞬间,激发内在的情感澎湃、唤起一群人心中美好的记忆或向往,是很不寻常的事情。社会的同质化、生活的物质化、生活的片面化、价值追求的具体化,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每个人,置身于生活的洪流,不是每个人都会坚守曾经的诗心,不是每个时人始终洋溢如此激情,这种变化,有说不得的无可奈何,也有面对众多诱惑的自我放弃、自我妥协。

但是,何正国在自己的诗歌国度里,守常如一,坚持用诗歌跟心灵对话、用诗歌跟生活对话,用诗歌温暖自己和身边的世界,在诗歌王国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便做个心灵的苦行僧,从不轻言放弃,实在难能可贵。

从他的几首诗歌里,可以一斑窥豹:

小时候的燕子

是古诗里的堂前燕

年年来我家梁上做窝

母亲陪它们养育儿女

我听它们轻轻唱歌

美好的日子一晃而过

而如今,老家的大门紧锁

母亲沉睡在故乡的山坡

我在城市的某个角落

斜风细雨中归来的燕子

会飞到何处落脚

(《小时候的燕子》)

读这首诗,耳边顿时响起小时候都会唱的拿首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燕子燕子你为何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生活的味道恣意而出。而且这是“古诗里的”堂前燕,更有着时空的旷远。在母亲的庇护中,和梁上做窝的燕子一起成长,家居日常的画面倾泻而出。只不过,世人最是躲不过时间的淘洗,若干年过去后,小小少年走过不惑之年,母亲已托体故乡的山阿,难言的沉痛,也从诗句里蜿蜒而出。燕子,只是借喻,人如燕,燕似人。

一转身,故乡就在后追赶我

鸟啼和流水在追赶我

炊烟和云朵也在追赶我

哪怕我逃到天涯海角

故乡都一直如影随形,用我的方言

来暴露我,用我的胃口来出卖我

用我的友圈来晒我,用落日和晚霞

来眺望我,用一轮明月来穿越我

用夜半的蛙声来皈依我

人到中年,故乡追赶得越来越紧

像风一样缠住我,像路一样引诱我

像米酒一样灌醉我,像梦一样

笼罩我,像旧情重燃一样困住我

像天使一般,带我回到紫云英的春天

回到屎壳郎的夏天,带我回到

红柿子的秋天,回到白雪花的冬天

被故乡追赶的人多么无奈

被故乡追赶的人又多么幸福

(《被故乡追赶的人》)

我们都是离开家的孩子,都在叫做他乡或异乡的土地上为了生活不遗余力,随着时间推移,总感觉曾经熟悉的景物与人情开始变得模糊,内心有割舍不下的牵挂,很多时候有茫然无措。但是,家乡或者故乡,是心底的一盏灯,照亮前行的每一步。人在他乡,故乡风物如影随形,鸟鸣流水、炊烟云朵、明月清风、落日晚霞……都带有故乡的印记,一口方言,就是故乡的标签!即便是“直把他乡做故乡”,也是自我慰藉、自我排解内心的落寞寂寥。家乡或故乡,是情感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不是某个人的内心失落,可以说一代人甚至更多人的失落,不是个人的无奈,所反映的是很大一拨人的窘迫无奈。“被故乡追赶的人多么无奈,被故乡追赶的人多么幸福”,这是离开家的人们的集体感受,无奈和幸福,书写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

无论风往哪里吹

都会拂来金银花的清香

五月,我的故乡

每一天都在拔节生长

竹笋已高过墙头

燕子也纷纷儿女成行

撒蹄奔跑的牛羊

赶不上金黄的麦浪

屋前高大的皂角树

撑起了一地阴凉

在如此熟悉的村口

却等不到母亲

多年前深情的眺望

(《五月,故乡》)

金银花只是象征,竹笋、燕子、撒蹄奔跑的牛羊还有金黄的麦浪,也不过象征,屋前高大的皂角树,是隐喻。是关于家乡生息的象征,是关于成长的象征,是关于母亲或者母爱的隐喻。父母撑起的一片阴凉,呵护我们长大,但是终于有一天,父母会离我们而去,熟悉的地方不再有熟悉的人、熟悉的言语,即便是长等短望,再也等不到“多年前深情的眺望”!虽然是“用平常口吻说沉痛语”,伤感之情倾泻而出。

那边落日,这边黎明

我关上一扇门

又推开一扇

左手雪花,右手梅花

我站在时光的分水约

一边回头一边跳望

羚羊下坡,豹子爬坡

我想自己是一匹马

在寻找梦中的大草原

风吹散满天云朵

雨洗净一地尘块

我走向旷野里的一棵树

风景依然这边独好

(《站在时光的分水岭》)

时光历来是混沌之物,非三言两语能够捯饬清楚,但它又有着清妍的一面,让所有人时时心生遐想。时光是一罐乳汁,并非非甜即苦,时光是一瓮涂料,也不是非黑即白,时光还是一本书,一样不会非对即错、非旧即新。时光是包罗万象的时间和空间,甚至可以多维存在。我们在时光里蛰伏,我们在时光里穿行,我们在时光汹涌里辞旧迎新、吐故纳新,我们在时光深处倾听天地轮回的声息,我们很多时候假装与时光合二为一……站在时光的分水岭,我们究竟能做什么或者说能展现什么?诗人的解读就是其中的答案之一。

有多少清凉的月光

曾被我白白浪费

今夜,我要就着这一壶酒

与你对饮,不醉不归

不要说山长水远

不要说前世今生

也不要说李白和苏东坡

你看,月亮都瘦成这样了

你怎么还不转过身来

趁着风不注意

帮我把月光打包带走

(《把月光打包带走》)

李青莲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子瞻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何正国“就着一壶酒”与月亮对饮,“不醉不归,不说山长水远,不说前世今生,也不说李白和苏东坡”,只要合乎内心、遥望有情、放旷不拘世事就好。这种不被世俗束缚的心灵,真正清朗。晴朗的灵魂,在清凉的月光里,又会生出多少柔情媚意?把月光打包带走,是不是有很多心里话,要跟心爱的一起慢慢分享?诗虽短,诗意却是广阔无边。

面对一朵吐蕊的小花

我会低下头来,深情地凝视

看到路边的狗尾巴草

我会俯身弯腰,微笑着致意

经过一群搬家的蚂蚁

我会停住脚步,等它们先行

雪地里飞来几只小鸟

我会在窗台边撒上一些粮食

天空掠过老鹰的身影

我会提醒草丛中嬉戏的兔子

我爱那些细小的事物

就像爱卑微的自己

就像爱,这低矮尘世的春风

(《我爱那些细小的事物》)

大千芸芸,卑微者众,但就是数不清的微渺事物,为这个纷杂的世间,营造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蕴藉和色泽。因为卑微的存在,更能够凸显出生命中的伟岸与高尚。所有的物质存在,构建了这个包罗万象的空间世界。人抑或其他生命、物质,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一朵小花、一株狗尾巴草、一只小鸟、老鹰和兔子……都是世界存在的具象,是生命的具象,也是诗歌所凝聚的象征意义,对生命的敬畏,彰显出面对生命、面对生活的态度。人间有情、世间有爱,最难思辨的也是这两个字,没有宽广的胸怀、怜悯苍生的情怀,是很难真正理悟透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爱,很多时候不仅仅需要激情,还需要勇气和公平正义之心。

何正国的诗歌,满含生活原生态、情感原生态,有底色、见本色。

大概来自同一片乡土,熟悉的土地人情滋润了我们内在的情感,我们有着同样难以挥拂的乡愁,《被故乡追赶的人》这一辑,更能撞击我的内心,诗歌里所滋生强烈情绪、所迸发的无声呐喊,感同身受。诗歌已经把我们和熟悉的山水田园、熟悉的风土人情密切纽结在一起,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曾经生活在不同的村庄,但来自这片乡土的温暖,一直在血脉里萦绕不散。

《坐看云起时》透过一幅幅时光断面,展现生活画卷、思想变化和世态影像,能给人以思考与启迪。用“坐看云起时”做书名,体现了豁达的生活态度、处变不惊的人生境界。

天下熙熙攘攘,红尘混混沌沌,世相纷纷扰扰,所谓世事无常,所指即是,没有常态才是生活的常态。纵观世人的人生过程,几乎不会没有曲折,不论生活、爱情、事业、学问等等,能够一帆风顺的微乎其微。遭遇了挫折、经受了炎凉、不被人理解甚至非议,还能不能初心不改?还能不能一如既往?

没有人敢随便作答。这很考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更能展现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诗歌也一样。关于对诗歌的解读或者说诗者内心的理解、顿悟,因为阅读者切入的解读、自我经历、诗歌所能触动到的节点都会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人的把握、尺度都不可能一致。有人说“笔底传情,诗中见性”,也有人说“读诗见性,见性论人”,不管怎么去解读、怎么认知、怎么把抽象与具象纽结在一起,“诗情”、“诗性”都是绕不开的主旨,这也说明,不管怎样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内在的展现,是内心情感的传递。

又说“诗词见性,好恶因人”,亦是中肯之言。既是“见性”,自能“识人”,燕瘦环肥,各有喜爱,况诗歌乎?有人提倡“见性忘情”,过分追求“情忘道合”,不敢说不好,但总觉得被人为束缚了诗心的洋溢勃发,与身边的芸芸大千总“隔”了一层,也就少了某些动人心弦的触点。

何正国的诗歌,见情、见性更见人,每一句诗歌的诞生,都是他与这个世界的交集,都有他内心的情愫流动,都见他对身边事物的认知与酝酿。有时候他像是采蜜的蜜蜂,有时候他又是鸟瞰世间的精灵。

很喜欢他《截句》里的这一节:

坐忘山水

坐忘人间

一直倦鸟向你飞来

你耸了耸肩

坐忘人间,不是要真的遗忘,人间芸芸,断断是不会遗忘的,更不能莫名“失忆”,错过了如海红尘的热烈贲张、幽深静邃,而是坚持自己的态度,不为酒色所惑,不受尘杂侵扰,恪守内心,“相忘于江湖”,源自这种本意。坐忘人间的背后,是挚爱人间。“倦鸟”和“你”,都是借喻、隐喻,简单的意象里,主题宏大,有象征,也有内心的寄托。

“春风迤逦,由千里而百里/而十里,一路梅花相伴”,“春风有信,请静候佳音/亲爱的,请放下恐惧/舒展身子,等到三月来了/我陪你一起奔跑”。诗人的内心,始终充盈着对事物变化的敏锐,即便在酷寒的季节,依然坚持“春风有信”,满心期待一个不一样的“三月”,陪心爱的人一起在三月里奔跑!这是对生活的非凡热爱,更是一种坚毅的生活态度,在这种态度里,诗思勃发、诗情洋溢,自然会涌现更美妙的诗情,流淌出脍炙人口的诗篇。

读《坐看云起时》,与意念中山水融为一体,可是真实的一山一水,亦可是中国画里从墨色里挺拔出的精神山水,精神与诗情共生,山水与情怀共济,坚守一方精神家园、山水家园、诗歌家园,甚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