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庆昌的头像

程庆昌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5/20
分享

永不褪色的军人情怀

永不褪色的军人情怀

每天清早四五点,张文生准时起床,收拾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小区四周走一遍,再去门口的街道看看交通情况。老人精神矍铄,腰板硬朗,一点也看不出过了古稀之年。

家门口的男女老少,都熟悉了这个身影,要是有一天没有见到,免不了嘀咕,相互间打听,怎么没看到老人呢?上哪儿去了,还是……心里不踏实,一定要弄个明白才宽心。

老伴没少戏谑他,明明是一个平头百姓,架势看起来比国家总理还忙!老人笑一笑,知道老伴是心痛他。儿子都大了,有了自己的家,时不时带着孙子孙女回家看看,吃个团圆饭,一大家子都欢天喜地。就算老俩口住在东浜新苑,日子也过得充实。

老先生现在的“头衔”蛮多。楼道长、村民小组长、义务巡逻员、义务保洁员,还是家门口引导交通的志愿者。光这么一数,就知道老人要做多少事情,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就想在有生之年,为乡里乡亲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老人自己也这样说,贡献不分大小,他是一个兵,要发挥余热,只要是他能做的,丝毫不是问题。

一九四五年,张文生老人出生于原吴县枫桥乡新元大队三队,一九六五年九月十八日入伍,一九六八年因伤复员,回到家乡。老人是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他的做派,不仅仅影响了自己的后人,也让许多熟悉他的人,受益匪浅。

一 参军

张文生是典型的“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从刚懂事那时候起,就特别崇敬解放军,大概是每个男孩子心里都一种英雄情结。一身军装、帽子上的红五角星、背着枪、走路昂首挺胸,特别叫男孩子们羡慕,拿现在的话讲,就是酷,就是帅!长大要是能当兵,多好,打小,张文生心里就有这样的梦想。

弟兄四人,头上还有个姐姐,他是家里男孩子中的老大,父母都是老式的农民,人口多,生活过得艰苦,常常为吃饱肚子犯愁。张文生特别懂事,父母上工,他就照顾弟弟们,从这时候起,养成了他的不怕吃苦受累的好品质。

尽管条件不好,父母还是省吃俭用,让张文生兄弟们读书,希望他们有出息。但由于种种原因,张文生并没有如父母的愿,走上仕途,还是回乡跟父母一样,跟泥土打交道。已经身强力壮的张文生只有一个想法,好好干,给弟弟们带好头,不让父母还那么辛苦。

当兵的梦想,一直在他的心里,只要到了征兵的时间,都有些按捺不住。一九六四年八月,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军用飞机入侵我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我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威胁我国安全。一九六五年四月,越南劳动党请求支援,毛主席审时度势,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援助,从此拉开抗美援越战争的序幕。

解放军跨出国门、正式参战以后,国内的报纸、广播,跟踪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大批热血青年跃跃欲试,希望参军入伍,团结起来,狠狠打击美帝国主义,消灭侵略者。

抗美援越的高潮,来到苏州,张文生格外兴奋,暗想,参军入伍的机会来了,报效祖国的的机会终于到了!他去找大队干部,想去参军的人多,大队干部给不出明确答复。怎么办呢?眼睁睁看着这么好的机会又在眼前溜走?张文生不甘心,心里一动,冒出一个想法,写决心书,写血书,向大队干部、公社干部表明自己的决心!

想到就做,张文生咬破自己的手指当笔,一份浸染鲜血、慷慨激昂的决心书,就这样交到大队领导手里,大队领导又上交给公社领导。领导们没有想到张文生会有这么大的决心,有这么高的觉悟,这样的年轻人不送到部队上去培养,留在地方、留在农村,岂不可惜,遂同意了他的请求。

张文生这些举动,都瞒着父母,父母一点不知情。直到上面通知家里,家里人才知道。他是老大,有些不想让他走,可张文生把退路堵得死死的,父母也没有办法。

体检、政审,张文生都没有问题,一九六五年九月十八日,张文生如愿以偿穿上军装,光荣入伍了。

二 受伤

天南地北的兄弟们来到部队,又是一番景象。工程建筑302团,是高射机炮团,负责防空,这个番号,从此就生根在这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的心里。

新兵训练,对于这些新兵蛋子来说,是最折磨人的事。“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在新兵训练中,张文生严格按照教官的要求,不叫苦,不叫累,认真完成每一个动作。在战术训练中,总是琢磨训练的目的,一丝不苟,一个小小的疑问都不放过,以求达到实战的要求。

抗美援越的热浪,在祖国大地上滚涌,每个人都饱含高涨的革命热情,共和国这些年轻的士兵,更是满腔热血,只要祖国一声令下,就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走向战场,跟美帝国主义侵略者战斗到底!

说实话,入伍的时候,张文生就想着能穿上军装,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也是出息,特别在那个年代。军营里的战斗宣传,一天比一天浓重的战争气息,张文生知道走向战场,就在某一天,但他没有把这些告诉远在苏州的父母,生怕家人为他担忧,一心一念练好本领,只要上阵杀敌,就一定要不辱使命。

部队接到命令,开赴广西,择机参战,为了保密,对外改称三支队十九大队六中队。整装待发的时候,张文生的感想很多,想到父母,想到几个弟弟,还有心中的那个“她”。

当兵前,张文生跟村里的一个姑娘定了亲,父母非常喜欢这姑娘,两家人都准备他们早日成家。张文生为了自己的梦想参军入伍,婚事就暂时搁置了。只要想到她,姑娘就好像站在面前,一双眼睛会说话。

根据司令部部署,一九六五年底,张文生所在部队,开赴越南,援越抗美。在越南修筑三号公路、十号公路和安沛飞机场,保障战略物资顺利送达,保持运输线的畅通。

美国军队和南越不甘心在英勇的解放军面前连连败绩,所恃他们在天上的飞机多,掌握着所谓的“制空权”,经常派飞机袭击、骚扰和轰炸解放军工程部队,妄想截断解放军的运输线。英勇的解放军工程部队将士,一边建设工程,一边进行防空自卫,在北越的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到一九六七年,张文生已经是老兵了,不仅军事素质过硬,思想也一直保持先进,而且在部队的培养下,入了党,时时用共产党员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完成北越付良县(音)三号公路的修建任务后,部队要开拔到安沛建机场,大部队带领设备、物资已经迁移,留下张文生在内的两个班,落实扫尾工作。

一九六七年四月十八日,下午三点钟左右,南越的机群飞抵三号公路上空,投弹轰炸,妄想毁坏我军的运输线。留在三号公路的两个班,不惧敌强我弱,头顶上敌机盘旋,炸弹倾泻,用高射机炮进行还击。

“轰……”,一颗炸弹就在张文生身边不远爆炸,硝烟和沙土瞬间吞没了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战友们把他抢出来。见张文生也成了血人,赶紧送到救护所抢救。医护人员也顾不上头顶上成群的“老鹰”在伺机而动,抓紧抢救。

张文生身上的衣服,没有办法脱下来,只好用剪刀一块一块剪掉。敌机投掷的都是子母炸弹,母弹爆炸后,大量的子弹二次爆炸。杀伤面积广,杀伤力更可怕。初步检查发现,张文生左手手臂被弹片贯穿,右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虎口、手掌都不同程度的受伤,腿上、身上也有不少伤口,总共有三十多处。

在前线抢救过后,鉴于张文生的伤势、战地医疗的条件,上级决定把张文生送回广西74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战友潘和平一直陪伴他到国内。由于伤势严重,张文生先被转到764医院,再转762医院、183医院,最后转到新安166医院。对敌作战,张文生英勇顽强,对得住参军入伍前的决心书,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军队的培养,不愧是新时代的热血青年,听党号召、敢于担当,无愧于解放军战士这个光荣称号!

三 复员

张文生苏醒过来,费了很大的力,才记起自己操作高射机炮炮,跟敌人飞机恶战的情形,后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一概不知。看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

浑身都是伤,右手三根手指伸不直,左边整条胳膊也伸不直,张文生一下子蒙了。自己还年轻,身体就成了这样子,他不敢往后想,不想触碰“伤残”这两个字。

可是现实无法回避。一开始,张文生的情绪很低落,甚至蒙在被子里,一个人无声流泪,觉得自己的世界就这样倾斜了。医护人员安慰他,悉心照顾,他的伤慢慢康复。张文生得到一个消息,放在口袋里的毛主席语录本护住了他的要害部位,救了他一命,要是没有这个小册子,弹片就要击中他的要害。他口袋里的语录册子,叫弹片撕成了碎片。

张文生心头一震。这本毛主席语录本跟他说得上形影不离,一直揣在口袋里。出操前要学习,吃饭前要学习,就是睡觉前,也要学习,里边的内容,滚瓜烂熟,他和战友们一直要求自己,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援越抗美就是国家的号召,在跟美帝的斗争中,他张文生尽到了自己的力量,即便是以后说起这一段,也可以自豪的跟旁人说,我张文生上过战场,打过美帝!

张文生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伤,而是今后还能不能留在部队。当兵三年来,军人的血性完全融入了他的身体,部队就是他贡献青春、贡献力量的好地方,部队就是他的家!

就算别人不想影响他的情绪,不跟他说什么,何去何从,自己的处境,张文生非常清楚。就是舍不得,只要想到这个时刻,心里就堵得慌,整个人似乎都不受控制。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上级的眼里,非常理解年轻人的想法。年轻人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正可以在部队大家庭里得到更好的锻炼,又要这样返回农村,搁在哪个人心里,都不舒服。部队只好通知家属出面,做他的思想工作。

没想到儿子去了越南前线,还负了伤,父亲接到部队的通知,也是喜忧参半。赶紧带着姐夫,辗转去166医院探望。见到父亲,虽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张文生的眼泪就跟家门口的太湖水一样,再也蓄不住。父亲看到他现在的样子,也是暗暗掉眼泪。

张文生跟父亲说,他不想回家,还想留在部队里。父亲问他,都这副模样了,还留在部队里,能干嘛?张文生说,不管干嘛,就留在部队里。父亲说他一根筋,看不清形势,还跟他说,他母亲还有他对象都说了,受了伤,就不要再在部队里呆了,回家,好好养伤,不管如何,一家人都在,能把他照顾好!

不管张文生多么不情愿,事实明摆着,他不得不面对。父亲给他做工作,想留在部队里为国家多做事情,是好事,但现在负伤致残了,留在部队,就是给部队增加麻烦。既然是一心一意为国家,就不能为部队增添负担。张文生看到自己的身体,细细琢磨,父亲说的话没有错,他再想留在部队和战友们一起建功立业,已经没有可能,与其这样,还不如复员。

张文生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营部嘉奖一次。经广西军区批准,一九六九年,张文生复员回原籍。这一年,张文生23岁。

四 康复

复员的时候,张文生的左手因为手臂的贯穿伤,损伤到肌肉和神经,一直弯曲着,伸不直,右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这三根手指也伸不直。母亲看到他好好的参军离开家,回来时是这幅样子,心痛得要命,当着他的面一个劲安慰他,背地里没少掉眼泪。对母亲而言,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

对象看到他,几乎不敢相信他如今是这模样。张文生穿着军装、精神焕发的样子,一直在她心里边。眼前的这个人跟她心里的影像,完全对不上。但是,女孩子没有嫌弃他,更没有怨言,就希望他一天一天好起来。

亲人们的言行举止,逃脱不了张文生的眼睛,骨子里军人不服输的劲头又一点一点升腾起来,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身体得到最大的恢复。

想着容易,做起来难。左手稍微用力往前伸一点,就疼得直钻骨髓,右手的手指也是一样,只要多动一点,就跟银针锥刺一样疼痛难忍,片刻工夫冷汗直冒。看着他这幅样子,家里人都很心痛。

张文生的倔劲上来了,跟自己较劲,跟自己的身体较劲,再痛,再难,都没有想过放弃,他相信只要拿出在战场上跟敌人战斗到底的精神,就一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对他而言,康复训练时彻骨钻心的痛,就是最大的敌人,他一定有办法打败它!

一天,两天,三天……手臂向前伸展一点点,再向前伸展一点点……刺骨的痛,一回回麻木了他周身,汗水,一次次湿透他的衣服,张文生就这样咬紧牙关,逼自己做康复训练,他希望自己的身体能够好起来,希望一家人不要为他操心,希望自己不成为别人的累赘。

半年多的时间,在旁人的眼里,很短,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对张文生而言,每时每刻都是挑战,每一天都在跟自己的意志做斗争。经过这半年多的康复、锻炼,张文生的身体复原很快,跟刚回苏州时差别很大。

打败了拦路的敌人,张文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他甚至相信,只要一直坚持不懈,完全能恢复成正常人。周边的一些闲言碎语,张文生不是没有听到,他懒得跟这种人计较,在他的心里,真正的成功,能笑到最后,都是坚持得住的人。

张文生似乎看到了若干年后的自己,看到了若干年之后的生活,他有决心,也充满信心。

五 谋生

按照当时的政策,复员退伍军人,回到苏州,都会安排进厂,但张文生因伤致残,回到枫桥,没有被安排。张文生很清楚自己的情况,没有去找政府部门要求安置,回到大队里做后勤工作。这也是组织上照顾,给他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做。

成了家,身份有了变化,他张文生要做的事情很多。娶妻生子,人之大伦,也要求他为这个家做出更大的努力,新的生命呱呱坠地,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欢天喜地,更是养家糊口的责任。

因为穿过军装,接受过部队的教育,骨子里一直保持着军人精气神,张文生不想被乡亲们看轻,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周围的乡亲们,尤其是某些在背后看不起他的人,别人能做的,他张文生一样能行。

张文生不甘于在后勤上做轻松的活儿,每天都都坚持做康复锻炼,是苦是痛,别人不知道,每一天面对的是什么滋味,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终于有一天,感觉差不多了,伸不直的左手伸直了,伸不直、没有知觉的右手三个手指也能伸直、有了感觉,虽说没有恢复到之前一模一样,张文生知道,这些伤残,已经不是困住他的障碍,他要像健全人一样,挣钱,养家!

他跟大队领导要求,不再做后勤工作,要去开拖拉机。大队领导很惊讶,知根知底的人也想不通,张文生这家伙怎么想的,人家都是削尖脑袋找一份轻松些的事干,他倒好,放着现成的好事不要,偏要去吃苦,开拖拉机不知比做后勤要辛苦多少倍!

更让边上人没想到的还在后头。开了一阵子拖拉机,张文生又跟领导提出新的请求,想去开机帆船。太湖边上,船是最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比起那些小摇船,机帆船算得上个庞然大物。关键是,船一出港,遇上大风大雨,不是想停下来就能停下来,不是想靠岸就能靠岸,风里来雨里去是常事,这比开拖拉机还要辛苦。

大队领导好心劝,家里人也不放心,但是张文生下定了决心,非要去开机帆船不可。最终,大队领导、家里人都让步了,张文生从拖拉机手变成了机帆船船长。

张文生不知道开机帆船不容易?当然不是。他看到的,是收入。他是一个男人,曾经还是一个兵,骨子里一直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他现在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身上有好几个身份:儿子、丈夫、父亲,每一种身份,都逼着他为这个家付出他最大的努力。可当时的条件非常有限,一个工(10分工)年终能折算成六七毛钱就相当不错,一个家庭一年下来能扯平不是缺钱户、缺粮户就很了不起,不要说吃肉,就是略微吃顿像样的,都很难很难。这样的生活,对张文生的触动很大,他是家里的长子,必须扛起改善家庭生活的重任。

谁不想做轻巧的工,轻轻松松拿工分,何况张文生受过伤。但是这样的工赚到的工分有限,张文生要拿更高的工分,要赚更多的钱,所以,他一再换工种,很多人不理解,也有闲话,只有家里人清楚他的想法,张文生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张文生至今还记得,小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不怕苦不怕累顾不上身体上的伤痛,就是想给孩子们赚点买米钱。当时买米凭供应,想多买点,是很难的事,枫桥附近根本买不到,为了买到米,只有赶到人民桥那边,买的多是“议价米”。要是赚不到钱,想都不敢想。那年月,街坊四邻的生活都一样,想跟人借一块两块钱,都很难。大家口袋里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借!

凭着一口气,凭着身上没有褪色的军人精神,张文生就这样把生活扛在肩上,穿风过雨,毫无惧色。生活,在他手里慢慢变出了新花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是年代初,农村政策调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苏州,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变化日新月异,乡亲们情绪高涨,甩开膀子,干劲冲天,为建设美好家园出大力、流大汗,乡村,一派崭新的面貌。

张文生看着这些变化,想法更多,劲头更足,他坚信,更美的苏州,还在后面。

六 余热

时间这本书,翻起来很快。似乎一晃,儿子们都大了,小儿子都参加工作了。张文生也成了年过花甲的老人。但是,他身上的军人本色,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褪色半分,他总是想,部队锻炼了他,社会成就了他,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这些老兵,一定要趁身体硬朗的时候,发挥余热,回报社会。

前些年,当年工程建筑302团的战友,赴越南扫墓,看望长眠异国他乡的战友,有人提及他,只知道当时被送往医院,后来失去联系,是生是死不清楚。回国后,战友们根据部队留存的信息,开始寻找失散的战友。寻人信寄到苏州民政局,民政局转到枫桥街道,总算把隔断几十年的战友情又续上了。张文生做梦也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当年的班长张金生,还能看到机枪班的战友王贤道……也有令战友们遗憾的事情,找到连长后,连长当天夜里太过兴奋,竟溘然长逝!

后张文生受聘《援越援老抗美回眸》这一书特邀顾问,为整理、核实该书倾尽全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人生七十古来稀,张文生今年七十有二,身板硬朗,精气神旺盛,不说,谁也想不到。现在的张文生很充实:楼道长、村民小组长、义务巡逻员、义务保洁员,还是家门口引导交通的志愿者。做这些,从没想过回报,就是想发挥余热,为美好乡村建设做点贡献。

张文生有时也有困惑,风雨无阻在路上指挥交通,还有人不理解,不配合,有抵触情绪,极少数人甚至会出言不逊。孩子们也劝,这么大年纪,就不要再操这份闲心。但是张文生有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们,他是一个老兵,要保持军人的本色,要甘于奉献,做一个热心市民。

张文生荣获2015年苏州最美人物荣誉称号,是对他的褒奖,更是对他的肯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