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军的头像

陈建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19
分享

悠悠故园大山情

在沪渝高速黄梅境内最东边,有一个名叫界子墩的服务区,出服务区再向东约两公里,就进入安徽省。界子墩服务区地属独山镇凉岭村,在距服务区不到一公里的东面巍然耸立一座山,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村庄——陈下边,村里人把这座山叫做大山。和村里人一样,我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幸福又难忘的童年及少年的时光。

    大山其实不算高,海拔大约三四百米,凉岭村境内附近的山:乱石壳、草棚山、王门口等在高度上都向它俯首称臣,更不比说附近的面山、宋洼山。如此说来,这大山之名也算实至名归了。

      大山一年四季都挺着光光的脊梁,不长一棵树,较附近其他山上松树茂密的情形显得很特别。山上多石少土,与岩石相伴的是长在石缝里的小草与带刺的灌木藤条。那些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岩石凸起在山体,由于岩石的颜色灰白显眼,这些点缀在山体上的岩石就像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疙瘩。山上的小草既不茂密也不高,因此,大山的轮廓越发显得富有立体感。从山下的村庄,向山上望去,山体一览无余。哪处草密,哪处草疏,哪处岩石多,哪处岩石大,甚至哪处偶尔有野兔钻进草丛或石缝,哪处岩石上有鹞鹰盘旋后落脚歇息,都可历历在目。

      顺着山下的村庄西望,则是一片宽阔的田园。一条小河由北向南从田园中穿过,这条小河就是流经独山街后注入大源湖的独山河的上游接近源头的。

      独山河是独山境内最长的河,源头就是在凉岭陈桥村。小河上有一闸口,是当地有名的“二闸”。当初春的五九六九时分,二闸河边柳树发芽,那嫩绿的垂柳与大山上的小草隔村相望。

      这初春的小草揉开惺松的睡眼,给大山披上绿装。从雨水到惊蛰、春分,山上的小草在贵如油的春雨滋润下,也由嫩绿变成深绿。惊蛰过后,连绵的春雨,催生着山上的野菜——“火葱”迅猛窜高。“火葱”是俗名,外形与普通的葱相似,个头略小,但香味十足。火葱炒腊肉,是一道美味而难得的佳肴。说它美味不言而喻,说它难得则是只有初春惊蛰前后才有,而且数量不多,因此有口福者常常是那些勤劳的有心的村妇、村姑才会挖得到,而且也不是满山皆是,只是分布在半山腰一带有限的区域。

    春天的美味,除了火葱之外,还有俗称“地皮菇”的地衣。在这个时令,它也在大山的岩石上、小草丛中竞相生长。新鲜的地衣类似浸了水的黑木耳,但更鲜嫩,与火葱一起炒着吃,唇齿噙香,妙不可言。说来奇怪,这山多田少的小山村里,只有大山上的火葱和地衣肥硕味美,这着实是大山馈赠给村民的厚礼,以致村里出嫁后的姑娘们每到这时节,就会思念起故乡的野味,如同思念少女时代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随着时令的推移,大山的颜色由暮春的深绿变成夏日的深青。这时,根深叶茂的小草把大山装扮得丰满起来。

     这时的大山正是放牛的好地方。一则,大山草儿丰茂,足够牛吃饱,牛也不爱跑;二则,大山上无树木遮挡,草场面积大,牛不能轻易跑到地里偷吃庄稼,即使有贪吃偷跑的举动,也易发现。在大山上放牛,只需要将牛绳缠在牛角上,不让它松散下来,把牛赶在半山腰,就保准一个上午或者下午可以安心地玩个痛快。

      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电视机、电脑、手机的日子里,村里的孩子们都期望去大山上放牛,特别是周末和学校放假时被大人们派出去放牛,则心花怒放。小伙伴们也常常为了逃脱看书写作业而自告奋勇提出要去放牛,想想在山上有吃的有玩的,简直是乐园,谁不想去才是大傻瓜呢!

     说到吃的,小伙伴们都可如数家珍。比如,钻到瓜地里偷瓜吃,西瓜、黄瓜、甜瓜,能吃就偷。有时摘到了未熟的瓜,淘气的小伙伴,还会在瓜上挖一个洞,拉上一坨屎或撒过上一泡尿,再填上瓜皮放回原处。以致多年后,回忆起儿时的恶作剧,大家满脸歉意的地相视一笑。当然,如果无瓜可偷摘时,那也不会让小嘴闲着了,就转移目标,绝不会亏待自己。比如,寻找那些长在地上的野生草莓、桑葚、“饭泡”、“麦泡”,长在地下的“霸路根”、“雁得”。 这野生的草莓,大小如莲子,味酸甜,自然比不上草莓园及市场上卖的那些肥硕而香甜。俗称“饭泡”、“麦泡”的,恕我浅陋至今未知其学名,只记得它们外形上分别像煮熟的米饭、麦粒,味道甘甜,生长在带刺的藤条上。“霸路根”则是一种草本植物,其实就是茎叶相对肥大的一种草根,根部盘根错节地长在泥土里,生命力极强,在山路土埂上肆意生长,想必是因为它霸占山路而得名。根,洗尽后在嘴里嚼着吃,甜滋滋的。俗称“雁得”的,两片叶子对称生长,张开的形状像大雁展开的翅膀,也许是因此而得俗名。埋在地下的部分,须用手指抠进泥土里,像在地里拔萝卜。这拔出来的像瘦小的白萝卜根,剥去一层外皮后,露出雪白的肉儿,吃起来脆嫩清甜。

    这些野食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却为我年少时代的生活增添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至今难以忘怀。

     那玩的呢,则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比如玩“放坡雷”。那是在山顶上弄些石头,把石头从山顶推下山去,看它滚下的惊心动魄。

     这玩意很适合在大山上玩,因为大山上是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阻挡。不过不容易找到好石头,在山上玩的小伙伴都不想错过这机会,山顶上的能捡的石头捡得很干净。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离山顶稍微远点的地方还是找得到。有的露出半截的石头,可以用力扳起来的。石头越大越圆就越好。这又大又圆的石头,利用山势的陡峭,在重力上的作用下越滚越快,披荆斩棘,勇往直下。偶尔撞上阻挡去路的岩石,只见碎石飞溅,随即传来沉闷的撞击声。有的会撞得粉身碎骨,悲壮激烈地成为碎片;有的却像长了眼睛似的,能绕开大石头,左冲右突,一直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滚到山脚下,甚至还能跨越地坝,翻滚到庄稼地里,压坏不少庄稼,最终才倒在地里或沟壑里。 

    当然,这玩意有危险,伙伴们在玩之前先要向山下大声喊话:放坡雷啦-----有人没-----让开躲开呀!喊玩后再仔细望望山腰及山脚下,确定无人后,才开始。否则会有砸伤人的危险。绝大多数的时候,即使像发疯的野牛翻滚飞奔而下的石头也难滚到庄稼地里。因为,在山顶上,小伙伴们仅徒手弄不到足够大的好石头来,再说,山脚下的旱地在靠山这边的护坝,为防山洪,也相对较高,像一道长长的战壕保护起下面的旱地。 

     如果小伙伴们玩腻了"放坡雷",还可以翻过山梁,来到大山背后的"毛狗洞"玩。

      毛狗洞位于大山背面的半山腰,洞口朝东,背面靠山。洞口南北面各长有一块两米见方的石头,两块石头间隔不足一米五,这就是洞口的宽。洞口上方是一块约三米长两米高的巨石,三块大石围成的洞口的高不足70公分,需弯腰才能钻进去。洞内宽约三米,深约三米五,最高处高约一米二。这是一个椭圆形的石洞,坐在洞里,屁股下面不是石头而是沙土,洞内干燥,无杂草,很干净,冬暖夏凉。在炎炎夏日,光秃秃的山上无一棵遮荫的树,岩石烤得发烫,这洞就成了放牛的小伙伴躲太阳的好去处。在洞里,可以玩各种游戏,比如,抓石子,打扑克。玩累了可以躺在里面美美地睡上一觉。洞口下方十几米处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山路通向村庄。夏天雨水多,雨来得突然,来得急去得快,毛狗洞也是放牛娃躲雨的好地方,也常为上山砍柴或干农活的村民躲雨提供了便利。年少时也曾猜想:这毛狗洞可能是很早以前附近山村人烟稀少时,也可能还真的是毛狗栖身的窝。

    现在,毛狗洞还如当年一样,静静地躺在大山上,但愿它不会遭到毁坏,如同大山一样,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山村的孩子们。         当在村庄上望见大山南边"石塔"上空有大雁排成行或鹞鹰盘旋时,便知道秋天到了。       元代王实甫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起,北雁南飞”,正是描写秋天之景。年少时的秋天,总能望见排成“人”字的大雁从大山上空飞过,也常常望见展翅飞翔的鹞鹰,在大山南边的石塔上空或盘旋或歇脚!要说那石塔,其实不是真正塔的,只是那里的岩石巨大,垂直矗立成悬崖峭壁,高约十几米,从峭壁近处向上望过去,还真像塔。

     都说山水山水,有山无水少了灵气。大山还真没少了水。石塔脚下的岩石多处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泉水向下流淌,在下方二三十米去汇成一道浅浅的小沟,再向下延伸到地势落差较大的平坦处形成一个小水凼(dang),然后逐渐汇成小溪,弯弯曲曲,绕过庄稼地,唱着欢快的歌,流进田野中的小河里。 

     记得年少时代,在大山上放牛的小伙伴们,口渴了就跪在小水凼旁,用手掬起山泉水解渴。那清凉甘甜的山泉水,比现在的瓶装矿泉水好喝得不知多少倍。喝足了,如果没有马上走开,你的目光会被这潭清泉吸引。

     当你目光停留在水中,会发现泉水清澈见底。在水底细小的沙石上方还浮游着一些小虾。小虾不大,一两厘米长。它们时而静立不动,时而快速划行,不细心观察是发现不了的。因为,小虾的颜色与砂石浑然一色,静立时状如枯枝败叶。以至后来上中学读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描写: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句子,怦然心动,惊叹不已!这时,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那小虾,则常常会触摸到砂石上栖息的另一种可爱的小家伙,那就是小螃蟹! 可是,当你触碰后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时,便条件反射地缩回了手,说不定这时的手指上还会附着了小螃蟹上来。小螃蟹的大钳子夹在手指上,不过,一点都不痛,只是稍有压迫感。这种小螃蟹,个小,袖珍型的。小的如蚕豆般,大的也不过比一元硬币稍大。全身柔软,八只脚也是软的,而且通体半透明状,体色与水中小石块的颜色一致,像一块温润的玉。如果放在掌心,任由爬行,则酥酥痒痒的,如同儿时在三伏天里,伏在爷爷的膝盖上,任由那双粗糙干枯的手指在背上刮痱子一样,舒适无比。

     到了冬天,山草枯黄,望见那在寒风中的大山上一处处凸起的深灰色的岩石,极易让人联想到铁骨铮铮的英雄好汉。也就是这座大山的天然屏障,让刺骨的寒风的咆哮声,在山下的村庄上空收敛了许多。如果遇上大雪纷飞,山野银装素裹时,那些凸起的岩石仍然会裸露出一部分,这一处,那一处,杂乱的分布在雪山上,远远望去,大山像家乡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都做的菜耙------一个巨大的菜粑(黄梅习俗,每年三月三前后,芥菜切细与磨成粉的大米揉在一起,捏成圆砣子,蒸熟)。

       冬去春来,故乡的大山又开始了新的一年春夏秋冬的轮回,我离开故乡又增多了一年了,写到此,就用这首《致故乡》小诗结尾吧——  

    故乡的小溪  

   静静地流淌 

    流淌的是母乳 

    她让我渐渐成长 


     故乡的小草  

      有时苍绿 ,有时枯黄 

       它启迪我 人生有辉煌  

      也有沧桑  故乡的山  

        终年裸露着脊梁 

        他教我坦诚与坚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