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作为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的特有的文化产物,历史悠久。也许是受到被誉为全国"楹联之乡"的湖北黄梅——我的故乡的文化底蕴的熏陶,我对春联的情感,由最初的过年写春联的义务,发展到产生兴趣爱好,形成了我的春联情结。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还是上小学,每到除夕前一天,父亲总叫我一起帮忙贴春联。那时的春联都是父亲买回来的印刷品,因为要分上、下联,我小学五年级起就试着与父亲一起识别上下联。但从八二年我上初中起,父亲不再买印刷的春联,而是买几张大红纸,吩咐我写春联。对此,当时我竟然觉得责无旁贷。因为那时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中学的,觉得与舞文弄墨相关的应该是我的事。好在那时上小学时开了毛笔字课,自己对毛笔字有点兴趣,还自我感觉尚可。于是,我在除夕当天的上午,摆出学校写字用的毛笔、砚台,墨条。开始磨墨,磨好墨后,裁纸。按家乡的风俗习惯,家里的大门几个房门,厨房门,甚至猪圈,牛栏都要贴上大红春联。这样一来,春联的内容就是个难题啦。幸好父亲买回来的农历小册子上都附有当年最新的春联。于是,选上几春联,用稚嫩的毛笔堂而皇之地写起春联来。目睹这一副副散发墨汁清香的大红春联,心中蛮有成就感的,贴在自家的门边,还少不了父亲母亲的鼓励!
到了我上初二以后,每到过年前,村里几个邻居也会买上大红纸在除夕前拿到我家,要我帮忙写春联。因为春联,力求不要千篇一律。于是,我就买来了春联书,义务的为村里人写起春联来了。此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用原始方式磨墨了,直接买瓶装的墨汁,方便多了。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对古典文学中的诗词,特别有对偶句子的诗词,很感兴趣。五代十国时期孟昶的那副号称中国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那本春联书简介内容的一部分。30多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贴在自家门边的对联:开门迎春春扑面,抬头见喜喜满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还有贴在牛栏,猪圈门边上的,比如:草细牛马壮,料匀猪羊肥。在故乡过春节时,无论是乡村还是县城街上,家家户户凡是有门的地方都贴有春联,机关单位,学校,商铺,医院,市场,车站等大门两边无一例外。甚至有些人家的窗户上也贴上“春”、“福”等字。
这贴春联的风俗景观,我多年来春节期间路过很多地方,发现都没有故乡黄梅如此盛行与讲究。春节期间,在故乡欣赏春联是一件开心的事。从我年少时到现在,每到腊月以后,故乡城镇的集市上,都会见到现场写春联的摊位。生意非常红火,也常常吸引很多观众。无论是在对联的书法上,看看那些或端庄、或雄健、或飘逸的字体,还是内容上的对仗工整、喜庆吉祥、新颖别致,无疑都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我因生计关系离开故乡,有时在东莞过年。但每年春节我都会动手写或者买几副心仪的春联贴在门边。记得第一次在东莞过年时,我与妻子一起住在工厂宿舍里,那年我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宿舍门边:心系故园年年如意,身在他乡岁岁平安。相信这也是千百万出门在外打拼者共同的心愿。
春联,作为祖国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老百姓祝福国家昌盛、民族振兴、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
愿我们在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呈现出“风吹大地千山绿,日暖神州万户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