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族人才俊的头像

族人才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26
分享

古苗文摩崖石刻发现者(散文)

    与黄周凡老师相识于城步文艺群。有一天,我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个需一组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古苗文摩崖石刻图片的求助信后,群里老师纷纷向我推荐黄周凡老师,说他是城步第一个发现挖掘并大力推介古苗文摩崖石刻的人。

    很快,有了回音。黄周凡老师看到我的求助信后,也是第一个主动答应帮助我的人,让我速发邮箱址给他。

    他的爽快和真诚,让远在广州的我,既感受到了他的热情厚道,也领受到了他的办事风格。从此,黄周凡老师的名字住进了我的脑海。

    后来,交流多了,才知道黄周凡老与我一样,也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而且我们竟然是住在同一个镇的,只是不同村而已。去年,我回到家乡——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终于见到了他。真诚,实在,说话不急不慢。但对发现、挖掘城步苗文摩崖石刻的事,他一字没跟我提起。

    前几天,在黄周凡老师的微信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他亲笔写的《城步苗文摩崖石刻的那些事儿》后,我才知道,他对城步古苗文摩崖石刻注入的那份特殊而又深厚的情感,才知道城步古苗文摩崖石刻已成为湖南十大文化地标推选之一,很为他更为城步苗文摩崖石刻感到由衷地庆幸。

    黄周凡老师出生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一个叫陡冲头村新屋边的地方。

    山里的孩子,从小就勤劳。80年代初的一个周日,已上中学的黄周凡老师,为帮父母减轻负担,便上屋后山上砍柴。手脚麻利的黄周凡老师,不一会儿,就把一把柴砍好并捆好了。于是,便坐到林子一块突出平整的石头上休息起来。石头上长满了柔软青苔,还铺满了落叶,让如同躺在家里床上的他,不知不觉的睡了过去。

    谁知,这一睡就是三、四小时过去。醒来的他,一见太阳西斜便大叫不好:已过中午,如不赶紧回去,父母肯定会到处找他。于是,便“嗖”地一声从从石头上滑下。谁知,别在腰上的柴刀擦着石头,将屁股下石头上的落叶和青苔一并刮了下来,柴刀在石头上刮出刺耳声音,也将他的腰别痛了。黄周凡老师下意识地护刀转身看向那刚躺过的石头一看,只见青苔脱落的地方虽平整却有划痕,很是好奇,便顺势用手抹了一下,发现那石头上竟然是一些如同字体的字。但他不认识,加之要急背柴回家,来不及细看和深究,可那石板上的字却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

    心有牵挂,便有行动。黄周凡老师从县一中毕业回家,虽然加入割草、插秧、锄草、收割的队伍,可每次经过那块石板时,他都会拂去石头上的那些青苔和落叶,想认清上面的那些文字,并想弄清这些文字的过往,但由于学识浅薄,让他陷入了云里雾里。回家时,行走在村里的田间地头,他又发现一些裸露的石头表面上也刻着同样的字体,让他更加感到扑朔迷离:难道这些古文字与甲骨文有联系?

那时,让他唯一能想到的是在学校里接触过的甲骨文课程。

    八十年代中期,黄周凡老师进入乡政府工作。虽然工作很忙,但他每次放假回家,在帮父母完成挖土种菜、插田打谷等工作后,他都会带着不解之谜,去看看山林田地间那些刻有文字的石头,想寻寻先人留存的神秘密码。走过,看过,触摸过,虽凭个人能力仍解不了那些文字之谜,但他为解开这些文字之谜的念头却更加强烈。

    办法总比困难多。善于思考也善于想办法的黄周凡老师,为破解这些文字奥秘,想到了拍下照片向报社反映的办法。于是,他从每月仅几十元的工资挤攒出200元后,花了100多元从县城商店买了一台红梅相机和几卷黑白胶卷,还到新华书店买了本摄影的书,便自学起摄影技术来。

    自我感觉摄影技术可行后,黄周凡老师兴奋地回到家乡,将石头上面的青苔落叶扫干净,将每块石头的古文字一一拍下,然后回到乡政府将卧室窗户封上,用饭碗菜碗装冲洗液显影液,将胶卷冲洗出来,再到县城将照片冲印出来。  

    可是几经周折,兴奋的他虽然把图片寄给了当时的地区某报编辑部,但始终未得到一字回复。

    寄出图片虽没回音,但黄周凡老师对解开石头上这些古文字之谜的信念却始终坚定,更有了一股“明知山有虎,更向虎山行”钻劲。进入90年代,黄周凡老师专门拿出过去拍的图片来分析总结,觉得可能是自己没有把这些字描出来,让编辑看得云里雾里才没回复。于是,在繁重的工作生活之余,他再次来到有文字的石头边,扫干净枯枝残叶,用粉笔将文字填划清楚,再一一拍成照片,同时用同样的方法将有字的石头都拍了下来。

    照片寄给了《邵阳日报》的一位摄影编辑。

    这回,终于等来了回音:请与其它部门联系。

    春去春又来,一晃又是10年多过去。跨入了新世纪,走过少年、青年,又走进中年的黄周凡老师,因石头上文字拿起相机的他,此时已是县城里知名的摄影爱好者。每当与摄影受好者一同交流时,他都会把自已摄影与石头上古文字结缘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热情邀请摄影爱好者发动社会力量解开萦绕在他心头多年之谜,引起了摄影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随后,一名爱好版画的摄影爱好者专程前往黄周凡老师家乡察看后,将石头上的文字拓下做成拓片,发到了县内的文化微信圈,引起强烈反响。2011年,文化部门把县内文化圈传播的陡冲头村新屋边石头上的古文字纳入调查范围,并将部分拓片上报省市文物管理部门。

    黄周凡老师真没想到,这次文物普查后面一系列行动会解开他从少年、青年再到中年的秘密。2012年省文物部门组织省内外专家的现场考察。2014年省文物考古修历时半年的考古发掘。2016年11月省文物局召开专题论证会,与会的考古、民俗、民族、古文字研究等方面的专家一致认定城步丹口镇陡冲头发现的石刻文字为古苗文摩崖石刻,产生于南宋至清乾隆年间,存世长达600余年。是已失传300余年苗族古文字的新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研究价值。是急待解读和值得予以重点保护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今年2月,湖南省文化地标推选活动开展,市县文化部门将古苗文摩崖石刻遗址作为文化地标向省申报,经专家评审,作为全省文化地标(第二批)推荐名录,向社会公布,并上网向网民投票推选。

    此时,黄周凡老师心中之谜尽解了,内心思考的是怎样呼吁政府和家乡父老乡亲保护这一绝世遗址。


    作者简介:族人才俊,真名陈建族,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解放军生活》《中国作家网》《人民海军报》《海军文艺》《中国国家地理》《黄金时代》《人之初》《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州文艺》等,数十篇作品获国家、省、市各级奖励,数十篇作品入选相关写作书籍作为案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