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队转业到广州体育部门工作,同事们经常会跟我讲起“海角红楼”四个字。
这不是老羊城八景之一吗?是的,现是广州体育部门属下的一个事业单位。
远不?远!在广州的大坦沙岛上。
为此,“海角红楼”四字如同初恋情人似的,住进了我的心房,印记在我的脑海。
工作关系,接触多了才得知,坐落在荔湾区大坦沙岛上的海角红楼,是由早年入读黄埔军校的西关名流梁世光先生发起,数位西关富商豪绅出资,于1946年兴建的一个水上体育娱乐场所。
整个场地的建筑均以杉木为柱为梁为房,并漆成红色,用杉树皮铺盖屋顶,呈现出古色古香、淳朴自然的独特风格,因此才得名为“海角红楼”。
这里曾让多少名流烟云浮动的心得以沉淀净化,也曾让多少过客的迷惘在这里豁然开朗,更让一些海外归来的游子有了一种归人的暖意。
红色的楼宇,独特的矮墙,简洁的“海角红楼”四字,让人联想翩翩,意味犹长。
走进海角红楼,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气息扑面而来。
触摸这里的一树一木、一砖一石,我的眼里顿时浮现出当年海角红楼的繁华景象——
海角红楼开幕那天,这里虽没有搭建桥,但人山人海,盛况空前。珠江码头,停满了来回穿梭的船艇;游泳池内,泳客尽情戏水欢跃;中西餐室里,一对对情侣正在呢喃细语;舞厅里,人们正踏着当时最劲的舞曲;溜冰场里,人们正在体验这种新型体育项目;音乐茶座里,游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倾听着当年最流行的歌曲。
夜幕降临,海角红楼的灯光与荔枝湾的灯光在珠江水里相映交辉,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景观,在那来回穿梭船艇上的游客此时意兴阑珊,把古之秦淮河畔、杭州西湖所没有的诗情画意顿时收入行囊。
“栉比红楼建海边,匠心巧构俨天然;一湾水浴弄潮客,四面风吹济渡船。”正是当年游客盛赞海角红楼与西关风情自然融合的绝美诗行。
70年,弹指一挥间。今日的海角红楼之繁华丝毫不逊于当年,只有过之而非不及。
以枣红色为基调翻新的建筑,让那栋题写 着“海角红楼”四字的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也似乎在无声中向人们讲述着70年以来的辉煌故事。
以枣红色为基调,翻新的围墙,衬托出了这里一砖一瓦一石的厚重文化底蕴,衬托出了这里一草一木的高雅与庄重。
以枣红色为基调,修建和翻新的泳池,搭配了有红楼檐角特色的救生岗亭和栏杆,让这里的一池一水与“红楼”颜色辉映,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
以枣红色为基调,那两棵拥有广州最大的苍天古木棉,在红色琉璃瓦映照下,于春花烂漫的季节里,呈现出一派红彤彤的景象。
以枣红色为基调,这里通过道路和排污管道改造,如今已经是面貌一新的“海角红楼”,成为着重打造的游泳、足球和射箭等体育锻炼的平台。
以枣红色为基调,这里成为了广州市民全民健身的好去处,获得了广州市颁发的“A级场馆”称号,也成为广州公共场所卫生示范性单位。
走出海角红楼,我回头再看,这个未来将被打造成为水陆体育休闲公园的“红楼”,那枣红色为基调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真的把海角红楼映照得别样的火红。
我想,海角红楼别样的火红,是今日的海角红楼人,读懂了它的历史,读懂了它的过往,读懂了当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思想内涵的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族人才俊,真名陈建族,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解放军生活》《中国作家网》《人民海军报》《海军文艺》《中国国家地理》《黄金时代》《人之初》《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州文艺》等,数十篇作品获国家、省、市各级奖励,数十篇作品入选相关写作书籍作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