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族人才俊的头像

族人才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26
分享

星海淌过我心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血脉,是祖国日日夜夜澎湃的激情。看着它,仿佛看到了金戈铁马征战的战场;听着它,仿佛听到了中华儿女激情高昂的大合唱。

从冼星海的故里——广州南沙榄核镇采风归来,我一直在琢磨着:冼星海用心谱写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名曲,为何能震撼人们的心灵,能一代一代的经久传唱,其动力源在哪呢?

无独有偶。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那天,我有幸参加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的活动,又见到了著名雕塑家曹崇恩老师。

雕塑家曹崇恩老师是我们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的艺术顾问,我与他见过多次面。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他亲临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为他创作的里约奥运会冠军陈艾森雕像落户“冠军之家”揭幕,只是没有机会与他细聊有关他雕塑创作的心路历程。

那天,我与曹崇恩老师谈及到冼星海故里采风之事,他听后,从袋子里拿出一本书对我说:“送一本书给你看看,也许对你的写作有帮助!”接着,曹崇恩老师谦虚地签上了大名递给了我。

接过书,我一看书名《见证历史一一曹崇恩雕塑创作纪实》,马上用心翻阅,才得知曹崇恩老师是第一个雕塑冼星海铜像的人,也是为星海园、冼星海纪念馆、冼星海墓建设作出特有贡献的人。

敬佩之心、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让我很想从曹崇恩老师身上捕捉到能回答拉直我心中问号的答案。

“我出生于抗战救国时的1933年。4岁那年,日本飞机多次轰炸我的故乡广西灵山县(原属广东省),那平民百姓被日本飞机低空轰炸的惨烈场景,那耕牛被炸得鲜血迸溅、骨肉横飞的景象,至今回想,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谈起创作冼星海雕像的起因,曹崇恩老师回忆他少年时期的生活,无不露出沉痛忧伤的神色。

“1984年,创作雕塑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不是我心血来潮,而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名曲,不仅是为全国人民团结抗日增添了精神力量,也如同一股股暖流淌过我的心河,时刻激励着我为祖国创作正能量作品,因我是听着冼星海的曲子长大的。”曹崇恩老师一语道出了他的创作心声。

“冼星海是广州人,作为一名听着他创作的歌曲长大的农村孩子和新中国第一批培养的雕塑家,我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位人民音乐家雕塑一座铜像,让后人铭记这位人民音乐家,传承和弘扬他这种为抗日救国而歌、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追求的崇高精神。”曹崇恩老师对创作雕塑好冼星海铜像的宗旨建立在一个大写的家国情怀之上。

然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虽然家喻户晓,可是怎样准确把握而生动雕塑展示他的美好形象,却让曹崇恩老师真的花费了心思。一方面他翻阅数十年来留存和收集的冼星海的生活图片,从冼星海为抗日救国忙碌创作神态中捕捉创作灵感;另一方面观看了大量的抗战影视剧,通过剧中的场景感受冼星海为抗日救国而奔波创作的环境,从中寻找灵魂的共性;再一个方面就是深入采访冼星海的家人,从冼星海的日常生活习惯中了解他独有的个性特质;甚至有时陪家人散步在珠江边,他也会用珠江水与黄河水来联想冼星海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一次次否定与肯定,一回回反复征求意见,曹崇恩老师最终还是从冼星海这个人物个性中找到了突破点:他是一个社会进步青年,也是一个革命青年,贫苦的出身,多年的国外留学生涯和投身革命的热忱,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他身上完美融合,这使得他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于是,曹崇恩老师在画稿上用身披围脖、眼神凝聚的形象,把冼星海在抗战时期创作时的眼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画稿一出,就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曹崇恩老师回忆起那段创作雕塑冼星海的心路历程,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冼星海创作的曲调。他说,为了解冼星海,读懂他的爱好和他的喜怒哀乐,那段时间,他的工作室里播放的就是《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系列音乐,目的是从他的作品出发,跟他聊天交朋友,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让这些音乐时刻如同黄河水和珠江水一样淌过自己的心河,让心灵在雕塑中凝炼升华。

1984年,这座用心、用情铸就的《冼星海》铜像一经媒体报道后,有一件事,连曹崇恩老师都没有想到:国家邮政局专门打电话给他,要把《冼星海》作品印制成8分邮票,并于1985年全国发行。

带着成功后的喜悦,带着把冼星海的创作精神传承与弘扬的目的,曹崇恩老师没有停下他研究冼星海的脚步,而是向政府建议将位于麓湖的冼星海墓地改建为星海园,并在园内设立冼星海纪念馆供后人参观学习。建议得到政府部门批准后,曹崇恩老师又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把冼星海的雕塑制作成大型花岗岩石像,把墓地与纪念馆融为一体,把星海园打造成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市民领略《黄河大合唱》精髓的精神家园。曹崇恩老师创作的第一座冼星海铜像,被“请进”了许多大专院校。

其实,在我认识的著名雕塑家中还有一位中国雕塑界泰斗人物潘鹤老师,他和儿子潘放都是我们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的艺术顾问。他们父子俩联手创作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雕塑,是我在冼星海故里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星海文化广场采风时,才得知他在93岁高龄那年,与儿子潘放联手创作雕塑了这座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高超艺术水准的冼星海铜像。这座雕像已成为南沙区榄核镇新的文化名片,也成为南沙区榄核镇的新地标。

采风归来那晚,我专门给潘放老师打了电话,说在冼星海的故里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星海文化广场,非常荣幸见到他们父子俩联手创作雕塑的作品,想请他说说创作“冼星海”这座雕塑的起因和心路历程。潘放老师很高兴,但很低调,一声“感谢支持”后,说相关资料可见媒体报道,我没有新的补充。

我与潘鹤老师、潘放老师在多次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中见过面,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首批冠军雕像落户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冠军之家”揭牌仪式上,因潘鹤老师创作雕塑了中国体育史上三座丰碑人物之一陈镜开,而潘放老师创作雕塑的是洛杉矶奥运会冠军陈伟强,父子俩是一同前来参加揭牌仪式的。

榄核镇是广州南沙新区的一个革命老区,也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里。2016年初,榄核镇政府拟在星海文化广场建立冼星海雕塑,委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物色合适的雕塑家。

雕塑界泰斗级人物潘鹤老师,如能出山创作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雕像,肯定是一座影响力大、超越时代的经典作品,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更不容评说。可潘鹤老师是93岁高龄的老人,他能出山来创作这一雕塑作品吗?

“为冼星海这样的人民音乐家创作雕塑作品,我愿意带上我的儿子一同来创作。”刚刚进门拜访还有顾虑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代表,没想到一说明来意,潘鹤老师不但没有拒绝甚至爽快地答应了。

后来,他们才得知,原来潘鹤老师对冼星海很有情怀,他认为,他自己的作品很少涉及“风花雪月”,也不迎合市场,每件作品都是他在不同时期用雕塑的形式来塑造民族之魂。冼星海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也是中华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有“人民音乐家”荣称,是中国新音乐运动的旗帜。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是抗日期间唤醒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至今仍广为传唱,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潘鹤作为深受冼星海这种爱国情怀影响的雕塑家,带着儿子一同为冼星海故里榄核镇雕塑冼星海铜像,其目的就是要为这样的民族音乐家“塑魂”,让儿子这一代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这种爱国敬业的情怀弘扬下去。

于是,带着对冼星海特别敬重的情怀,领受任务的潘鹤、潘放父子俩,为让这座屹立于冼星海故里的冼星海雕像,比全国各地的冼星海雕像更有“精、气、神”,他们收集了全国各地大量的冼星海雕像资料进行对比与取舍,揣摩冼星海的神态,领悟冼星海的心灵,体会冼星海的人格魅力。

人文的融合,是一件好作品在不断酝酿、构思和灵感的找寻中才能发现的。基于这一原则,潘鹤老人要求潘放老师必须到冼星海故里实地考察。

星海故里,榄核河边,百年古榕,珠江帆影,让潘放老师在实地走访中,耳畔仿佛听到了榄核河飘来的咸水歌和劳动号子声。他想,这歌声,这号子,不正是那个年月陪伴冼星海儿时的声音吗?这榄核河的涛声,不正是那个年月冼星海谱写《黄河大合唱》的前奏曲吗?……

考察归来,潘放老师向父亲潘鹤汇报了自己的想法,说冼星海身上既有广东人勤劳勇敢的基因,又有受西方文化浸润的元素,可以用“洋外衣”来体现他作为进步青年的开化面,而内衣则用军装来呈现他作为中国人的情怀和志向。潘鹤老人肯定了潘放老师的设想,说这样设想,将冼星海从一个进步青年到革命青年的成长过程完美地呈现出来。

4月,一座冼星海雕塑手稿和泥稿大样呈现在人们眼前:外衣穿“洋大衣”、内衣穿军装,右手拿着一根指挥棒,左手按着一叠乐谱,将冼星海作为人民音乐家的身份符号表现出来;而脚下的太行山、黄河、长江、珠江,抗日歌声燎响,既将抗日的重要元素和符号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也将冼星海重要创作曲目名称进行巧妙结合。真是一座影响力大、超越时代的经典作品。

潘鹤、潘放父子俩没有沉浸在人们的赞美声中,而是将精力放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上。在与榄核镇形成统一意见后,潘放老师将冼星海雕塑初稿放大,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代表一同飞赴杭州,面对面征求冼星海女儿冼妮娜的意见。冼妮娜亲笔写下这样的评语:潘鹤、潘放先生联合创作的冼星海雕塑从创意到造型都不错。并与潘氏父子共同揭幕,成就了冼星海回归故里的心愿。

潘鹤老人笑了,因他最后的心愿了却了,他看到冼星海“回家了!”

黄河、珠江河、榄核河笑了,因为有了冼星海这位人民音乐家代言,分别展现出了各自的新魅力。

岁月的变迁,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刷,历经百年沧桑的榄核镇,昔日荒滩沙洲变成了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落后贫瘠的小渔村变成了美丽富饶和谐的钻石水乡。村民的口袋鼓了,小洋楼住上了,榄核镇处处欢声笑语。至2019年,全镇规模以上的企业实现产值145亿元,税收收入14.56亿元。

经济上了层次,传承星海精神,打造本土文化高地,便成为榄核镇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多种投资方式,星海艺术基地、星海艺术产业园、冼星海(故里)纪念馆、冼星海艺术创作中心、香云纱文化创意园等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广邀国内外文化名人前来授课和采风,为培养本土作家、艺术家营造了良好的文艺创新氛围,涌现出了一批像卢万华这样20多次获国家级奖的画家、作家、艺术家。

如今的榄核镇,水清岸绿,物产丰饶,路宽路靓,书墨飘香,城市的喧闹与乡村的幽静在这里美好的交融,犹如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

三位雕塑家创作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雕塑的心路历程,再次把我拉回到置身于南沙区榄核镇星河文化广场采风那一天的场景:我抬头望着冼星海的雕塑,仿佛看到一手高举指挥棒、一手按压自己创作乐谱的冼星海,正在巍巍太行山上迎风而立,把抗日的情怀用乐谱释放;正在涛声如瀑的黄河边挥舞着指挥棒,《黄河大合唱》如排山倒海般此起彼伏、久久回荡;正站在故乡的榄核河上,面对浩瀚的珠江口,倘若在天有灵,一定会谱写出一部新时代的《珠江大合唱》……

而此刻的我,仿佛有一股暖流从心间缓缓地淌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