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的南岸有一片海,在退潮的时候会露出大片的滩涂。滩涂上盛产许多小海鲜,吐铁(泥螺)、沙蟹、螃钳蟹、白蟹、和尚蟹、蛤蜊、蛏子、丈鱼、鲻鱼、海瓜子、梅鱼、弹涂鱼等等,种类不下100多种。清蒸梅鱼、糟烧沙蟹、醉螃钳蟹、茄烧泥螺、葱爆吐铁、蛤蜊汤……烧法多种,色美味鲜!这些小海鲜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沿岸百姓,他们世代以“拷海”(捕捞海产品)为生。
我的爷爷以前就是拷海高手,我的爸爸9岁开始便跟着爷爷去拷海了! 初一月半庵周(中午)潮,十四廿七晚来(傍晚)汪!这样的口诀是每个拷海人必须牢记背熟的,那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涨潮时间表!拷海必不可少的工具都是拷海人自己加工做的,每一种海品都有对应的捕捞工具,蛤蜊耙、蛏子钩、部网、串网、海兜、弹涂竿、撬刀……记忆中,制作捕泥螺的工具最为复杂,我们叫“吐铁铃”。先在老式的木制织布机上用纱线织好,网眼大小在0.5厘米左右,一般织两片,每片一丈四尺,一尺四寸宽。将两片的底部用纱线缝好,再在两端用蚊帐布缝制宽约8寸的尖杠。在开口处每一尺间距用纱线扎一根长约6寸如笔管粗细的竹管,用于撑开网片。这还没完,还得到市场上买来鲜猪血,这个鲜猪血是要提前预定的,否则市场上的都是结块的不能用。以前民间自己养猪自己宰,现在统一去屠宰场,估计猪血也难买到了。将制做好的网浸入鲜猪血,雪白的纱网片刻染成鲜红,拿起晾干,再用新鲜的猪血浸泡,再晾干。如此反复需要三次。颜色已是深褐色!最后一次晾干以后,还要拿到大铁锅上蒸一蒸。染猪血的目的是防止纱线左右活动而使得网眼大小不均匀,已及防止纱线吃水增加重量,蒸的效果就是不会让猪血轻易化开脱落!这也是先辈们在劳动中获的经验。
“吐铁铃“制作完成以后,实际到滩涂上捕泥螺前还要在吐铁铃的两端系上一根4.5米左右的竹竿,以使吐铁铃张开,再在竹竿两端系上长绳,拷海人用肩以拉纤方式在前面拉,滩涂上的泥螺就被兜进吐铁铃内,通常一个潮时就能捕捉泥螺200多斤,潮时好的时候能达300斤!一网捕好就倒在用布缝制的“撩脚袋”,撩脚袋长约三米,直径约80厘米的圆桶状,待涨潮之前沿着海河拖上海堤。海水的浮性让二三百斤的收获轻松不少,但是像我这样的人依旧拖不动!
还有一种捕沙蟹的工具,我也记忆深刻。用细尼龙手工织成方形或菱形的网,网的大小、网眼的大小相对吐铁铃随意的多,织好以后,在一角系上一根长绳就行了。来到滩涂,观查好滩色后,将网平铺在滩涂上,手攥长绳,静静的躲在远处。约莫一刻钟的样子,滩涂上爬满了从洞中出来透气觅食的沙蟹,这个时候捕蟹人瞅准时机快速起身急速攥绳向外跑去,使得网眼迅速的变小,张开的网变成了一根粗绳。沙蟹的脚就被网线缠住、夹住,动跑不得。捕蟹人只要用手捡沙蟹扔进垫铃!如此反复,一个潮时可以捕100多斤! 记得初中的时候,爸爸为了鼓励我用功读书,抽了个时间带我去拷海。说是不读书长大了只能去拷海!那是一个暑假,八塘后面走了大约3里地,那个滩涂泥泞的很,一腿深一腿浅,走的异常艰难。爸爸用蛤蜊耙,看到清水里面有一个亮晶晶的眼睛就用耙挖,一挖一个准。我钩的是蛏子,蛏子在清水里是两只亮晶晶的眼。起初还感觉有趣,但是越到后面,太阳愈强烈,海水慢慢发烫,背上一个太阳,水里还有一个太阳,快中暑的感觉!拷海真不容易!回来的时候,爸爸说,别以为拷海是简单的事,你早上走下来的时候是泥泞的滩,其实海涂也有硬路面,需要你去观察,这跟学习一样是需要下功夫的!然后爸爸指点我说走海河,河床常被水冲刷,留下的就是硬面。还告诉我哪些地方会有陷阱,哪些地方要注意什么!跟着爸爸拷海的经历,使自己读书用功了不少! 前些年,爸爸还在念叨再去拷一次海,回忆一下曾经年少的过往!可惜海涂已被承包,承包商不让下海,说是怕带去病菌影响他的养殖!
现在的滩涂,早已不是八塘后面,最远的已有十二塘。慈溪素有塘涂宋地之称,上千年的历史只移了八塘,在短短的数十年间竟移了四塘!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弹指一瞬间,却是天翻地覆!现在早已经没有人去拷海了!也没人去做吐铁铃、蛤蜊耙了!写下这些,留存记忆,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
本文首载于《慈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