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发来了几张照片,说是网上看到的,分享给我看。
照片中的画面,脑海中浮现出了当年我舅舅结婚时搬嫁子(妆)的场景:几条船泊在离外婆家东首约三、五十米的河埠头,几个堂舅舅、姨丈、阿姨和叫不出什么辈的大人们,喜笑颜开的从船里一样一样往新房搬东西,有方方的柜子,矮矮的凳子,花花绿绿的被子,还有一只长方形的双卡收录机,播放着音乐。年长的表兄表姐们,手里拎一个量轻的桶或盆,欢欢的跑在前面。那时候的我忘了几岁,按照表妹的年龄推算应该在5岁左右,只能站在河埠头看着他们忙碌。记忆犹新的是小孩们抢桶里的爆米花和锡器里的糖果。
到了92年还是93年,那时还在读小学,表姐我叫小姐姐,小姐姐出嫁的时候也是一船船的嫁妆运过去。很多乡邻站在双庆浦的桥头和两岸,数着撑过桥洞的船,那时候装运嫁妆的船数越多越能说明家庭的富裕。小姐姐船上的一辆本田王的摩托车,惊讶着桥岸上的人们。那时候的“喔喔”奶糖也奶的纯粹,不像现在掺着很多的化学添加剂。
江南地区水路发达,除了嫁妆,棉花、西瓜、大豆等农产品等都靠船来运输,学会撑船也是每个农家父亲教给儿子必备的一门技术,以便长大了给兄弟朋友搬嫁子和多一个赚饭生存的技能。在我小的时候,老爹也教我这门撑船、摇橹的技术。记得有一次去余姚卖胶菜(大白菜,由于品种是山东胶州引进的我们这里叫胶菜),我和阿叔把舵,老爹在岸上拉纤。拉纤也是撑船中的一门技术活,每过一座桥洞前,拉纤的纤夫要赶在船穿桥之前把纤板穿过桥洞。老爹的技术炉火纯青,百发百中。先是站在桥的一边,面向船来的方向,右手抡起纤板用力的甩向桥洞,左手拉着的纤绳松而不放,利用惯性,纤板跳到了屁股后头的桥面上,这算成功了。一路行船,常能看见抡不过桥的纤夫常常被人说笑。做工考究、桥面宽阔的一些桥的下面还有纤道,这是古人的智慧。
摇船拉纤,为了生计。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老爹也想不到这一原始的技术活已经被淘汰了,现在再也不需要摇橹搬嫁子了。老爹说,为了教我摇橹,船头的那个大洞是多么的不值得!到现在还是耿耿于怀的说道!
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学十九大的精神,想想过去,这些差不多毛三十年的光景。思忖未来,十九大给我们描绘的两个一百年中建国百年目标两步走,也差不多是三十年的样子,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三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对于过去,我们只能怀念;对于现在,我们唯有珍惜;对于未来,我们坚定信心,憧憬才有动力……
本文首载于《第三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