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都说稼轩是豪放派,都把稼轩和东坡并列,号曰“苏辛”。在我,却不这样看,愈是读书,愈是年长,愈是经事,这种看法愈是坚定。
东坡的豁达,有老庄,有佛陀,对于名利事功的解读多停留在衣食俸碌的层面,便是为了民众,也没有多少血腥,没有多少国破家亡的危机。所以,东坡能豁达地潇洒,豁达地有风度,豁达地有仙气,甚而有时豁达地少了人间烟火的味道。东坡有李白的气质,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东坡被谓之“坡仙”,不无道理。
东坡是豪放,这豪放中多有书生气,对人生的达观,一出于学习,二得于参悟,便是没有完全透彻,也已有了七、八分明了。
稼轩显现的是“王霸之气”,这其中当然也有冲天的豪情,但无法眼,则辨识不清。“王霸之气”和豪放有太多类似。后人评稼轩词,言其有“不臣”之心。吾叹其人独具慧眼,但对于“不臣”二字,总有些芥蒂——这帽子也扣得忒大了。有“王霸之气”不见得就有“王霸之心”,有“王霸之心”,也不一定就有“王霸之举”,没有“王霸之举”,谓之“不臣”,岂不冤煞古人?
今天,我还没有去带湖的近旁,我只是远远地坐在带湖所在的这个城市里,远远地坐在被高楼阻隔了的带湖的的附近,远远地遥念稼轩,远远地思索红尘往事……
最早接触稼轩,大约是从“稻花香里说丰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开始的吧!
我生于西北,自是北人。对于“稻花”,在年幼的思维库中是没有任何概念的。二十岁离乡,始见大片稻田,稻的印象才开始在记忆中留存,至今想来,依然是初见时的清晰。稻是见了,可“听取蛙声一片”又不能与稻合而为一,稻自是稻,蛙只是蛙。
我对蛙的认识早于稻。儿时记忆中,那一片水塘,曾是我的乐园,蛙只是常晤之友。曾在傍晚,寻父母于田头,双亲携我回家,路经水塘,“一片蛙声”齐鸣,在乡间,是极柔和的音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在我的现实生活中,从未在同一时间点一起发生过。但是,在梦想中,在幻想中,我常常能把它们整合为一:在江南层叠不一,错落有致的稻田旁,有我的草屋。屋边是青青翠竹,迎风摇曳。夜来,明月当空,独卧窗前,月华如洗,皎洁迷人。禾稻满垄,清风徐徐。细细品味,空气中满是稻花的轻香。田中蛙声一片,此起彼伏,有似合奏,没有嘈杂,是乐之谐和……
不谙世情,正是轻狂的时节,常常会把“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挂在嘴边,以为笑谈。未经事,不知人世的艰辛,常常会被莫名的情思缠绕,为之愁苦,正所谓“为赋新诗强说愁”。人生多难,稼轩此语看似易,细细说来,就很难了!
“尝尽愁滋味”后,谁还会再去说那“劳什子”,也只能以“天凉好个秋”来消遣了。
这两句,是稼轩在历经沧桑之后的体己之语。如若没有经世,没有体悟,试问,谁又道得此语?
人生的愁苦,在我看来,也是层次分明的。
少年时的轻狂,往往会导致受挫后的迷惘,这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低层次烦恼。
青壮年时,有拯救山河之志,无英雄用武之地。空对着大好年华,人生在岁月的冲刷中失去色彩,这是高层次的烦恼。此中愁苦,伤人最甚,伤人最深。
到老时,回首往昔,一切皆如烟云过眼,没有多少痕迹存留,功名利禄,多少已能达观待之。这是中层次的烦恼。毕竟,在情愿与不情愿中,已把许多艰难顺畅、痛苦欢愉、成功失败消解掉了。
稼轩的人生,虽有过纵酒呼卢的豪迈,虽有过“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壮阔!但是,终究没有把那一腔淋漓的鲜血酣畅地全部抛洒出去。所以,人生自然失意。
“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无奈,大约在身为士子者,是人人都会有所的经历。这一种愁苦,会被许多事体冲淡,故而到老回首,大都能坦然一笑了之。人生如若就此止步,也就罢了。但是,人生的无奈又何至于此啊!
稼轩词有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在未晓其意时,凭着直感,我就喜欢上了这句子。不经意间,这两句已烂熟于心了。读懂其间的深意,也是在对人生有了新解之后才有的事。
看似平常的句子,这里面有多少无奈和哀伤啊!
空怀着一腔热血无处抛洒,空怀着一身武艺无处施展,空怀着满腹谋略无人知晓、无处可用,这是如何的悲哀呀!眼睁睁看着虎狼之师侵我民众,夺我财物,占我领土,无能无力,这又是如何的压抑,如何的不痛快呀!
丈夫立于世,要的就是“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无遮拦;要得就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英姿勃发。
唉,血成了泪,再抛洒出来的时候,就只剩下心痛、心碎了。
从“万里平戎策”到“东家种树书”,这是把内在的忧伤发为外在的达观。此种哀愁,更深一层,读之令人凄惶。
郁积,总是要导之使出,然后可以使心灵得以平复。对此,有人借之于酒,有人求诸他方。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是稼轩派遣郁积的方式。
英雄气短,多为儿女情长。此种情景,多为正襟危坐的道学先生所不齿。在我看来,此正乃英雄刚毅之外的柔美。稼轩可谓之英雄,他没有“气短”,但作为活生生的人,他也有“儿女情长”。
既然事功无望,得一时之乐,似无大防。在“红巾翠袖”之间,得片刻温情,也算是对忧郁与不平的销蚀吧!
“红巾翠袖”上的“英雄泪”,是至情至性的见证。一些人读此,或作非非之想,然此间的忧愁哀伤又有几人会得?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稼轩的无奈,谁人会得?
坐在带湖的边上,遥念稼轩,心中升起的,又何止这些……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