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乐歌的头像

乐歌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02
分享

我的剪贴人生

    初次接触剪贴,是上初中的时候,同桌拿着一个大硬壳本翻看,先以为那是集邮本或是相册,见他那么入迷,忍不住抢过来,这一看眼睛就挪不开了,本子里贴着的竟全是从报纸上剪下的有趣文字和图片,仿佛给我打开了一个万花筒,原来知识可以这样积累的!自此喜欢上了剪贴,可惜的是,那时候条件有限,几乎找不到报纸来剪,学校里的报纸管得很紧,只有老师的孩子才能接触到,同桌就是这样;而我的父母没什么文化,自然是不看书报的;尽管想了许多办法,本上贴的内容仍寥寥无几。
后来当了兵,又进了报道组,这里订阅了十多份军内外报纸,我又萌发了搞剪贴的念头。战友们看过的报纸,我都一一收藏起来,然后用铅笔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画上圈圈,等到星期天,战友们都出去会老乡,上街洗澡、买东西,而我则忙活开了,买来几个大塑壳本,分别写上《写作范本》、《思想园地》、《生活宝鉴》、《军旅图册》等。然后把平日里收集的旧报纸拿出来,仔细核对时间,半个月以内的留着,防着老兵们还要看。剩下的,才小心翼翼地剪下,然后把纸片修得方方正正,再分门别类、按大小排列贴到本上;末了,还要给每一页起上名字,端端正正写在左上角处,既要美观大方,又要内容吻合;那认真劲头,像对待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写作范本》里面是我收集的优秀新闻作品,有新闻小故事、通讯、评论、杂文,也有一些作者老师的写作心得和新闻写作知识。有了它,我就可以边翻阅,边照着葫芦画瓢,一遍一遍练习,边模仿边提高,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能够出现在报纸上。后来,果真有我的“火柴盒”、“豆腐块”见诸报端,我就又有了专门粘贴自己作品的本子——《走在路上》
《思想园地》专门收集报纸副刊登载的诗歌、散文、小小说等文学作品,还有名人名言、逸闻趣事等有意思的小文章,那个时候的我,最多也只看过2、3本武侠小说,没有读过名家名作,对于文学是什么,完全没有概念。而报纸上剪下的这些小作品,恰恰是我难得的精神食粮,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也正是从那以后,我才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几年里读了许许多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乃至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自此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生活宝鉴》则把报纸上介绍的各种生活小常识、小窍门和文摘资料收拢起来,又分成“生活小知识”、“饮食知识”、“健康文摘”等小栏目,不但自己读、还分享给战友,也常常把学到的小知识用于实践,比如:红领章容易浸染衣领,洗的时候就不能用热水,洗完后立即用干布吸干领章水分,就不会掉色、褪色了。再比如:机关炊事班常常把豆腐和菠菜一起煮,我就给管理股提意见,说这两种食物相克,吃了影响健康,后来他们果然采纳了;久而久之,战友们都对我刮目相看,觉得我懂得多,是个“小百事通”;有一次,团后勤部门组织调研,还专门找我征求意见呢!图片
对我来说,最最有趣的还是那本《军旅图册》了,那里不仅有各种各样时代气息浓厚的兵味照片,还有许多思想内涵深刻的漫画、插图、国画、书法等作品,每每翻起它,就能勾起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也能受到强烈的艺术熏染和心灵净化。当然,本子里也少不了报上剪下的漂亮女兵图片,却不敢明目张胆的贴在里边,而是反插在塑料封皮里,只在夜深人静时,才偷偷拿出来欣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收集越来越多,最初的那几本远远放不下了,就又买了许多本子,一一做了“续集”,到退伍时,足足装了半麻袋,铁路工作人员帮我打包装车,曾好奇的问我,这是啥宝贝,这么看重?我说,这可都是我的“著作”咧!一脸的自豪与荣耀。可以说,剪贴本就是我三年军旅生涯收获的一笔巨大“财富”。
剪贴,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爱好和习惯,退伍进了单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剪刀,走到哪剪到哪,到1997年结婚时,已装满一个衣柜。
2004年,家里添置了电脑,又开通了网络,逐渐习惯于上网查资料。看到好的内容,忍不住就“复制粘贴”下来,放进一个个文件夹,取上名儿,好像又做了许多剪贴本,而且这种“剪贴本”容量巨大。
再后来,又兴起了博客、QQ空间,这些又成了我的剪贴本,不仅可以无限收集,还能与朋友分享互动,其乐无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