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 前
——汤德新之画论
文 // 陈开平
应目会心,目击道存。
在我真正弄清楚上面这一句话之后,辗转反侧了几天,还是用上了这句语言,只是心中惴惴的,因为眼前的前四个字:“应目”是所见之物,“会心”就是心领神会,眼睛之所见马上与心产生感应,画不仅仅是画,是心,是神之作!“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前四个字该是描述创造者对睹“物”后的感应行为;而后四个字只是对读者观后的描述了。汤德新画用上此语洽融,而我不免欠点份儿,故此,时常不安于悠然。
已是雨季,天气愈加炎热,此时观画要耐着点性子。
撇开尘染,寄神于清虚空明境界之眉,汤德新的画面层层叠叠纤尘含有几多,其墨染之首肯应为“意”、“境”也,清·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十一·画跋》中言: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寿平出身文化世家,又历明清鼎革,以少年追随父兄参加抗清斗争,后知时世难移,寄情书画。经历风雨沧桑,感知文化之脉搏方可洒脱而行,展示其“意”思。在《说文》语中:意,志也,汤画在“意”方面追求之远,描之之幽,掘其“物”之深!体现了其绘画的整体精神因素,强调画作独特的风貌,彰显出勃发的生命力所为,从而可以让人体悟到一种强烈的穿透力,回望而不及。大自然的物体富蕴物理,如月映万川,风啸谷壑,处处生动。自然美的神秘之处,就在于人类用灵性之心去发现、体味。这种寄神于清虚空明的“意”之美,原本也是一种汇合众水的万物,往往清浊相间、疾徐相交,如同音乐。需要绘事者弄通传播与读你者。前者已言过虽是雨季,窗外蝉声四起,汤画在如此空间目睹:世间的五色迷人?沧桑的荷叶中体现的依偎着的照影,倔强的竹篱,被篱笆挤压住的雏鸡的嘴脸也担不起它悠远的思念和远视!而“照影”、“篱笆”和被篱笆挤压住的雏鸡的嘴脸往往是衬托主题的一个符号,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容易让人疲倦和偷懒,看得出汤德新却当“处子”一样加以对待,可见其“意”之远也。
远——这必须用“境”来解说吗?——是骨与肉的关联。
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屯于境上”之语,境无疑是区域、处所,延伸到绘画方面应该是构图,纵观整体之感,汤德新先生在画面构图时,力求宾主显明,疏密错落,前后贯穿,变化掩映,很注意全局的严整、疏朗、新颖、活气,极力避免充塞、繁琐、板实、重叠、对称、均匀、松散、空薄等。画面构图首先要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把主体景物布置在适当位置,即摆好主宾揖让的关系,这是构图的关键。汤氏构图的成功主要来源于其对自然的感应后的创作,胆识神奇,胸有成竹,澹定之余极赋情感和心境,其画的落款也与主题挥然一体,形成一个气韵生动的完美组合!在没有下笔之前就运筹帷幄的感召之下蠢蠢欲动而忘掉自我,完全进入图式的角色,可染先生言“可贵者胆”!构图需要胆识,需要思想、需要生活之来源后高于生活精神情怀方可不落入俗套,使人流连乃至于留恋。“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密处越密,疏处越疏”、“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理论汤德新在其画面中时有彰显。
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里说:“画面宾主,不可使宾胜主……凡宾者远近折算须要停匀。”这就是说,主体布置既定,客体才可根据主体远近、掩映、疏密的对比关系,予以适当的配列。要停匀,要统一,要有感情的顾盼,才能达到互有联系,血脉流畅,一气贯注。有疏密掩映,有顾盼提携,才只头眼精致,而尾翅从简,甚至为枝叶所掩遮,略去不画。面面俱到,主体反而不突出。
因此,审美意境、结构是一个充满了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节奏的空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形式,是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的生命世界,这个审美范畴在创造艺术的世界中呈现为无穷的广阔性,在复现性意象中又呈现为相当的准确性。因为作者的情脉,化成了胸中的意象,产生创作冲动,化成纸上新的艺术生命。汤氏在众多的作品中落款极少加一些标题性,有的甚至于没有任何题款——不写作者名字和创作日期,不加盖章,我认为这是作者对艺术的自信和宽容,让空间留给读者,由读者再去延伸发挥其悠远,而中间景区的虚朗空明,恰恰能直观地造成“清空”的美的效果。这种清奇而空远无尽的痛苦意境,透着浸人深髓的高远,但精神的清高冷峻,思绪的波荡不尽,却有着引人脱俗而向静净境界的审美力量。马远的“一角画韵”除给予我们“空垣虚榭,烟树凄迷”、“情留象外”之外,又使我们感到景物延伸于画面之外,绵延不尽。概而言之,马远自创新意的“一角”之境,除了对清奇空灵、简古淡雅风格的追求外,其实也体现了以清省笔墨传无尽意趣的审美理想,如此何为外加题目乎!
既然空灵之美可以产生情,即情则感!不必“劳神”!
荒寒幽寂之境,鹰飞草长之意,归根究底,实为中国文人、名士、画家生活艺术中的一种品位,实乃中国文化中所伸展而出的一种生命之诗情,画面中汤德新的思想在思念中显现。
中国画中墨色的发挥须依赖毛笔的运动,毛笔含水量的多少或浓淡以及行笔的疾、缓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汤德新先生的画善于用思想意识喻意风骨来托底他的作品,体貌用渐进式的线条微弱的、灵动的、恰如其分的变化来演绎作品音乐节奏般的美感凸显丰腴之美、空灵之遐、苍茫之感、大象之见。作品的结合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想上达到了高度融合境地。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思考和见识,艺术的高超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
静立于画前,其花、其鸟、其人、其水……以脱俗之势和静穆之气,拆除了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困篱,从繁杂焦虑的精神状态回归到宁静清新的自然,而这自然就是当代人内心深处的那块远离尘啸的净土重新唤醒早已经淹没了的原始情绪。对线条的勾勒和线条的照影及照影下的艺术效应充分体现了汤氏美术素描上的功力,是格式化培养出的艺术“匠人”无法达到的,灵透、虚实的结合反映其内心深处的灵感和创造力,把自然与人的物体效应加以艺术上的揣摩和滚打——高于了“生活”。毋容置疑笔墨随心生、中西合璧之丹青情怀、横溢思绪、大泻倾潭、灵气贯通、静动萧慕而时有变化。花、鸟、石、人、物浑厚却不入俗态、笔墨遒劲连绵、更深而幽邃,这也许是汤德新的整体韵味吧。
追求笔墨的内涵,创作历久弥新,始有独特的古典笔墨与现代笔墨的气息递进和碰撞,这样深究笔法墨法,终将行之深远。笔墨之中真率真情,也写出了真意,意气意蕴意境溢满纸间,汤氏的画,水墨意蕴的高雅和风情,萧散风神的气度,意境深远的格调,作品中尽显中国绘画的儒雅风范!
2016年7月 15日晨修改于北京豆瓜棚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