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老王穿戴整齐,信步来到自己的缂丝工坊,在工坊外的椅子上坐下来。妻子早已将茶泡好,茶是明前的新茶,老王不抽烟、不喝酒,就好喝口好茶。
明亮仁慈的光芒从茫茫宇宙中赶来,温暖和煦。老王喝完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整个工坊寂静无声,老王似乎能听到窗外的风声。他反复查看自己的双手,洗的很干净,手心一点汗也没有,老王很满意自己的状态,走近工坊那台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梭织机,古老的梭织机是榫卯结构,整台机子不用一颗钉子,包浆幽光沉静。
老王右脚轻轻踏下去,梭织机很自然地在纬线上开了个口子,老王不慌不忙地穿梭过去,将价格昂贵的金丝混合其他真丝进行编织。整个过程老王不许别人打扰、不喝水、不上厕所,手脚协调,如行云流水,老王做得细致认真。
缂丝这项古老的技艺已是世界非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是手工操作,在全国稍有规模的工坊不会超过三家。通经回纬的技艺极端繁杂,对操作者的要求极高,一件普通的缂丝制品要有三四个月的工期,而复杂的缂丝制品则需要专心致志操作整年甚至更长时间,操作过程不能出现一丝一毫失误,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双手的清洁,不能手心有汗,一丝失误就会将整个缂丝制品报废,而且丝毫没有挽回的余地。
在上机前,整件作品就要了然于胸,脑海中要有作品的全貌才可能做到局部的精致。
缂丝制品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品中的奢侈品,美轮美奂,原料贵,成品更贵,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过去是宫廷专用,民间罕见。
上世纪三十年代,老王的爷爷奶奶被清末状元张謇挖到南通大码头平民工场从事缂丝编织,1937年,平民工场不幸被日本飞机炸毁,但所幸的是缂丝编织的技艺和这台缂丝梭织机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老王要赶在下午太阳落山之前收工,那时的光线还是充沛的。老王对作品的色彩和层次递进近乎挑剔,要是阴天或雨天,老王绝不出手,也从不在灯下作业,怕光线不足或过强影响了对色彩的判断。他传承了这行几百年来的规矩,要保持画稿、色彩和编织的绝对统一完美。
老王至今仍然不太看好机器做的艺术品,总觉得器型也好、色彩也好,缺少那么一点柔和,缺少了匠人感情和心血的东西是不完美的。
手艺需要时间的积淀,就如同一杯陈年老酒,放置越久才越有味道。缂丝也是一样,不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做出来的东西总有种说不出的烟火气。而老王做出的作品柔和自然,层次色调处理得合理到极致,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
一幅作品经过长时间手工劳作完工后,这才是老王最欣喜、最放松的时刻。老王说,那种感觉,就像饥渴时,喝到一杯极品的明前新茶,那种醍醐灌顶的舒服、通体满足的愉悦和每个细胞都能散发出的喜气,才是匠人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