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亮(陈十)的头像

陈亮(陈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811/03
分享

历史深处的回响

 想去汉中看看的念头,起于十年之前。那时我在工会任职,有时会领着职工代表和劳模去参加疗养活动。给我们当导游的是一位美丽的汉中女子,每次带团出去她总是对团员照顾得无微不至,声音细细柔柔,我就从没听到过她有高声音。她与其他导游还真的不一样,一有空就捧着本书读,讲解时谈吐不俗,尤其讲到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如数家珍。那些劳模代表听得如痴如醉,不过听众最喜欢的还是有关汉中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她也最喜欢讲家乡的历史文化。她先生也是一个善良厚道之人,两人原来都在陕西飞机制造厂工作,她公公是江苏人,退休后落叶归根。她就随着丈夫举家南迁。一来二去,我们就熟悉了,也成为好朋友。夫妇二人力邀我去汉中走走看看,我就在想,汉中究竟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有什么样的底蕴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能够氤氲出如此正直厚道的汉子和温婉善良的女子。

哪知道俗务缠身,时光荏苒,一转眼就十年过去了。而近来苏陕合作如火如荼,我也终于有机会拜访汉中这座历史名城。虽然在汉中逗留时间很短,但这座具有独特丰厚历史底蕴的美丽城市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汉台的土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带领部下从子午道来到汉中,将自己的行宫修筑在汉中东南角,分三层用土垒成高台。

我初到汉中,即被领上汉台,由衷的感到一种王者之气。两千多年过去了,汉台保存完好,虽经历朝修缮,但还是保存了当初的风貌。汉台上古木参天,登上始建于宋朝的望江楼,远眺三千里汉江,不由自主精神一振。遥想当年刘邦在这儿望汉江时,想的最多的恐怕还是天下。

刘邦率众在汉中仅仅停留了短短四个月,却发生了好多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首先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在刘邦处不受重用,无奈不辞而别,经栈道独骑北上。萧何焦急万分,星夜疾驰去追,巧的是当晚寒溪夜涨道路受阻,萧何才在位于汉中市留坝县马道镇北侧的凤凰山下追到并力劝韩信。此后才会有汉中历史上最辉煌的大事件----------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

今天的拜将坛遗址惊人的保留住二千多年前的原貌,有南北两座夯筑土坛,南坛呈覆斗型。可以想象当年刘邦设坛拜将时军旗摇曳,韩信的强大气场。而后人为了纪念韩信,在南坛上修有韩信的大型塑像,身着戎装的韩信右手按剑,左手托着象征无尚权力的兵符,年轻英武,英气逼人。刘邦拜韩信为将时,韩信的年龄一直是个谜,史书上未有记载,但韩信登坛刘邦的一段对话,却被司马迁忠实记录下来,后人将其刻在拜将坛的石碑上。而据史学家分析,当年的韩信应该十分年轻,不会超过三十。

年轻的韩信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在汉中秣马厉兵。命樊哙、灌婴在汉中慢吞吞地修理栈道,而自己带领数万精兵从陈仓道出汉中,一举平定三秦,从而成就了刘邦的霸业。

时光烟云的深处,这些名噪一时的人物都湮灭地无影无踪。唯有汉台的夯土历尽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依旧顽强地屹立在汉中城,默默地注视着岁月年轮的变迁。

“留此一抷土,犹是汉家基。”

 

张骞墓前的足印

博望侯张骞,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陌生。他是用脚去丈量世界,探索未知,开创丝绸之路的伟大人物。我们今天也许会吃到核桃、葡萄、石榴、大蒜。但是没有张骞,我们的祖先与这些食物的约会会不会迟到几百年则不得而知。

张骞是汉中城固人,一个在当时走得最远的人在人生的终点还是选择了落叶归根。把自己的家乡城固县城以西2.3公里的博望镇饶家营村作为灵魂的终极安放地。我到达覆斗形的张骞墓之时,天气晴好,蓝天白云,墓园内古柏参天,绿草茵茵,肃穆而静谧。

而张骞墓前的两只石虎则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传说青年张骞梦游“斗牛宫”。见一所宫院,楣题“织锦室”三字。他走进去,见一织女正在织锦,就近一看,织的是状元榜,只见上面头一个名字是“城国张骞”四个金色的大字,不觉心头大喜,但转而一想:“我中了头名状元,我那妻子长得丑陋,怎能配做状元夫人呢?”刚心里这么一闪念,锦缎上的字不见了。他不禁问道:“为什么要扯掉张骞的名字呢?”织女头也不回地说:“此人未中状元就嫌妻,奉王母娘娘之命,取消他的状元之名!”张骞听罢,大失所望。梦醒时分,却还在柳荫树下。从此后夫妻俩相敬如宾。

王母知道张骞能痛改前非,就下令织女,重织状元榜,恢复张骞的头名状元。可状元榜已经织就发往凡间。王母娘娘的命令又不敢违抗,便急派织锦的石左和石右前去追赶状元榜。

汉武帝正设朝仪事,忽然雷鸣电闪,风雨大作,只见从空中奔来两只怪物狂奔乱跳。招文武百官辨认,无人能识。张骞上前一看,信口说道:“那是天宫织锦室的两块织机石嘛。”话音未落,怪物定了下来,再不动了。张骞因认物有功,被封为认宝状元。张骞死后。皇帝派人把那两块石头搬到张骞坟前,雕成石虎给他看坟守墓。这就是现在张骞坟前的那对石虎。

石虎是传说,可张骞墓前来自四面八方络绎不绝的拜谒者留下深深浅浅的足印却是真实的。无论是一千九百多年前张骞在漫漫黄沙下艰难地孑孑而行。还是当下年少轻狂的鲜衣怒马,总会留下串串或深或浅的足印,它会忠实地记录你去过哪儿,甚至由此推算出当时的心情。

墓中的张骞如果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他墓前留下的串串足印,不知会作何感想。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用脚去丈量世界,探索未知的举动永远不会变。无论是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张骞,还是现在的我们。

 

栈道内的石刻

古代的蜀道,九成都在汉中境内。其中的褒斜古栈道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条栈道。北起关中眉县斜峪关,过秦岭穿越石门,出褒峪关入汉中,全程五百里,从长安到成都,栈道最兴盛的时期有栈阁九万余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与青山之间,湍急的绿波之上,时而一廊、时而一阁、时而一亭、时而一楼,相当的华丽和考究。

东汉永平4年开凿石门隧道,在褒谷南口山崖用火烧水激之后开凿而成,洞内无斧凿痕迹。在历史上,石门开通后,使得褒斜道南北贯通。据说凡是游览过石门风光、走过石门后都被石门的壮观和工程的艰巨所深深震撼,纷纷在石壁上记事写诗,以抒情怀,这些石刻以石门洞为中心,慢慢形成了浩如烟海的石门摩崖石刻群。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其中最精华的石门十三品被切割下来,藏于汉中市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我早年练习书法。对石门十三品早有耳闻,也临摹过多次。而年过不惑,才见到真品。透着厚厚的玻璃看着这些摩崖石刻中的精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些精品无一不是汉碑汉隶的极品,代表着中华书法的最高水平,就其文字而言,也及其朴实无华,不华丽却实在,文风简朴,叙事精确。

我在此流连忘返,直到同事多次催促我要登车去机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离开前,忍不往回头再去瞄上几眼。突然觉得这个在古代被称为“天汉”具有独特文化的美丽城市和这些石门十三品的汉碑是多么的相似。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朴实厚重,氤氲着大汉文化的滋养,是丝绸之路城市群中那颗最灿烂的明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