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北风似乎没有停的意思,狂风吹得“倔杠头”李增根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和衣躺在炕上的李增根听着风丝毫没有减小的势头,再也躺不住了,把被子用力一撩,嘴里嘟念道:“不等了,就算下刀子也要去。”
这已经是李增根第三次从被窝里爬起来,他害怕误了去县城的客车。
一夜没睡好的老伴儿,见李增根出溜下炕,坐起来,淅淅索索地穿着衣服。李增根不耐烦地吼道:“你长夜眼吗?不好好地睡觉。”
老伴儿的头上已经没有一根黑发,和城里一头银发的老人不同,她的白发一点光亮也没有,乱蓬蓬,像村后面那棵大杨树上老鸹搭的窝。
“你不吃饭呀!俺还是给你煮一碗挂面吧。”老伴儿一边穿衣服一边说。
“你别费事了,快躺下吧,俺到镇上买俩包子吃就行。”李增根从柜子里拿出电动三轮的钥匙说。
老伴儿患风湿性关节炎很多年,天变冷后,这几天腿疼得厉害,要不是害怕李增根吃不上热饭,也懒得早起,她知道这个一块儿过了几十年日子的男人啥秉性,他说不吃就不吃,也就把刚穿上的棉袄脱了,重新缩进被窝。
“你从外面把大门锁了就行,俺今天不出门。”老伴儿嘱咐道。
李增根锁了大门,把那顶村第一书记送给他的“雷锋帽”系好,骑上那辆没有棚子的三轮车,直奔上洼镇,他今天要从镇上坐客车去县城找一个人,五十年前,这个人在他们村当过驻村干部。
去上洼镇的公路有一段要经过村东头的河坝,坝子上光秃秃的杨树被风吹得东摇西摆,套子河的河水没有了往日的活泼,被一条冰冷的玉带严严实实地束缚在身子下面。李增根骑行在河坝上,尽管穿得严严实实,但很快被刀子似的的北风刮的鼻酸头疼,两脚就像两块冰。
毕竟是七十岁的人了。
“唉!”李增根从树缝里瞅了一眼泛着冷光的套子河,叹了一口气,心里想:“要是那天也这么冷,冰面结实,就不会有今天的事了。”
五十年前,李增根还是一位毛头小伙,那也是一个冬天,但不如今天这么冷,他和几个社员在西李大队第五生产小队的饲养处给牲口铡草,几个岁数较大的社员正说着让李增根耳热脸红的荤话,忽然,不远处的河坝上传来声嘶力竭的喊声:“快来人呀,有人掉河里了,快来救人啊!”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最年轻的李增根,二话不说,铡刀一丢,直奔河边。原来,四位抄近路去东李大队走亲戚的西李社员,回来时,因为手拉手过冰面,四人的重量超过了冰面的承受力,快接近岸边时掉进了冰窟窿。李增根来到时,因为棉袄还没被水浸透,靠着有限的浮力,四人露着头,正在拼命挣扎。李增根心里非常明白,四人所处的位置,河水完全能没过四人的头顶。李增根岁数不大,但平时喜欢钻到人堆里听些奇闻异事,知道掉进冰窟窿的人最怕的是顶了“锅盖儿”,他一丝犹豫没有,把大棉袄往岸上一丢,趴在冰面上,往破裂的地方滚去,滚到社员落水的地方,毫不犹豫地溜进冰窟,抡圆了胳膊,向着周围没有坍塌的冰面砸去,他害怕落水的人钻到冰下面。落水人的棉衣已经被水浸透,李增根没那么大的力量把他们都托到冰面上,他只能这么做,等待其他人到来……
李增根到达上洼镇时,街上除了早餐馆子,还没有多少人气。他把三轮车放到李好来儿子开的五金店门前,和没开店门的老板打了声招呼,急急忙忙赶往镇汽车站,他一边走,一边拿出老年手机,给他的表弟同治打了个电话。同治说,他已经在汽车站等着了。
表弟同治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李增根这次去县城找的人,和表弟一个村,五十年前,是西李大队的驻村干部,现在算来,也得八十多岁。李增根前天给表弟同治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他们村做过官的王振斌还在不在,同治告诉表哥,他们村近四千口子人,除了同门近户,哪能了解那么多。李增根命令表弟,务必到王振斌的亲门近支问一下他的情况,他有急事要找王振斌。
昨天下午,同治给李增根回话,王振斌还活着,住在县城,二十多年前,从县供销社副主任任上退休。
天这么冷,李增根对表弟陪着他去找王振斌很是不安,他问了一下候车的人,第一班去县城的车还得半个多小时才到,他死拖硬拽,把表弟让到车站旁的小饭馆,要了两份豆腐脑,四角大饼,两个茶叶蛋,再想要稀饭时,表弟说什么也不让。
“表哥,你们村第一书记都说了,就算你没有公家的证明,只要有十个以上的村民书面证明你是救人英雄,也能让你吃上补助,你这是何苦呢?”同治一边把辣椒油放到豆腐脑碗里,一边说。
“那可不一样!公家的证明和村里那些庄稼汉嘴上说的能一样吗?再说了,俺可受不了镇上民政所那几个小年轻怀疑的眼神,好像俺故意占国家的便宜似的,要不是当过民办老师的、当过赤脚医生的、在公社拖拉机站开过拖拉机的,都得到了补贴,俺才不去丢那个人呢。”李增根把剥好的茶蛋放到表弟的盘里说。
“你这脾气也不怪人家说你倔,要国家的钱有啥丢人的?要不是你不把人家李德利当官儿看,像你这种情况,早吃好多年低保了。”同治用一种生气加同情的语调说。
“你别提李德利那个死孩子,他当村支书,把低保待遇都给了关系户,看看他在村里干得那些缺德事,俺可不想和他扯上关系。”李增根把勺子一丢,生气地说。
同治见表哥又上来倔脾气,笑了笑说:“俺知道表哥眼里不揉沙子,对了,俺问你一下,李德利判了吗?”
李增根脸上明显出现了解恨的表情,他重新拿起勺子说:“光扶贫款就贪污了两万多,国家能饶了他吗?上个月就判了,三年。”
同治把最后一勺子豆腐脑灌进嘴里,说道:“嗯,嗯,现在不是前几年了,吃进去的,都得吐出来。”
客车来了,李增根和表弟上了车。售票员请两人买票,李增根正忙着系棉大衣的扣子,同治抢先把票钱付了,李增根说什么也要把两张票钱还给表弟,这次是为他办事,岂能让表弟既搭工夫又搭钱?嚷嚷声之大,让其他乘客纷纷侧目,同治只好把钱收了。
“表哥,你那奖状怎么就没放好了呢?”同治轻声问身旁的李增根。
“唉,都是你那挨千刀的表嫂子,俺原先贴在墙上,她过门后,非得从墙上揭下来,还用红布仔细包好了,放在她陪嫁的木箱子里,没想到老鼠咬透了木箱,把奖状咬了个粉碎。”李增根无不惋惜地说。
“这事也不要怪嫂子,她也是好心。”同治说。
李增根没有说话,眼神里闪过一丝迷茫,他脑海里浮现出老伴儿顶着一头白发,在家里地里忙碌的样子。他怎么能怪老伴儿呢?就算她把家烧了,也不会埋怨她。老伴儿一辈子不易,结婚十几年没生孩子,受够了婆婆的谩骂,他也没给她好脸色,直到那次她被娘家人逼着去地区医院看病,他顺便检查了一下,原来是他的毛病。后来,两人抱养了一个女儿,老伴儿这才活得像个人样。
同治见表哥不说话,问道:“表哥,那四个人都是你救得吗?”
李增根看了一眼表弟,问道:“怎么,你也怀疑?你那时也有十多岁,应该记事了吧。”
同治说:“俺又没在现场,后来都是听你那报告会,才知道的。”
李增根从表弟的眼神里,看出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和镇民政所那两个小年轻的眼神一样,他越来越觉得找王振斌非常重要。
李增根在任何场合,从没说过五十年前的那场救人行动是他一人的功劳,就算在省城的大会场里念王振斌替他写的讲话稿,通篇也没说那四个人是凭他一己之力救出来的,在他火腾的那几年,只要有人谈起这事,他总是说,要不是随后赶到的社员把几根大竹竿递过来,包括他在内,也许都顶了“锅盖儿”。后来,都忙着种自家的地,说这事的人少了,再后来,随着现场参与人员的离去,这事终于归于尘埃之中。要不是前段时间,村里的第一书记问起这事,他自己都几乎忘了。
“表哥,你当时跳进冰窟窿时,真的一丝含糊也没有吗?”同治问。
“怎么没有?俺也愣怔了一下,害怕穿着棉袄进去,湿透了,俺也出不来了,脱吧,又太冷,那可是腊月天,只是那么一想,脚步没停,还是把棉袄扔了。”李增根回答道。
“要是现在这个年代就好了,救那么多人,国家怎么也奖励一些钱,过去只给一张奖状。”同治惋惜地说。
“要是为了钱救人,谁还去救?那可是冒着搭上命的危险,人死了,要钱干啥。”李增根回答道。
“嗯,嗯,也是!你这日子快要好过了,第一书记给你和嫂子办了低保,再把这事找回来,够你吃喝了。”同治有些羡慕地说。
“钱不钱的没啥,俺主要是为了一个说法,教两天书的,当几天医生的,在公社当过电影放映员的,国家都没忘记,俺这个救过四条人命和副省长握过手的人,国家能忘了?”李增根若有所思地说。
“表哥,就算不找王振斌,你这待遇也跑不了,找十个证明人就行。”
“那不一样,国家的证明才算数,俺可不想让人怀疑占国家便宜。”
又来了!同治裹了裹棉袄,不再说话。
下车后,同治凭着以前的记忆,领着表哥找到县供销社宿舍所在的位置时,傻眼了,过去那一排排的小平房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耸入云的楼房。大门口的门卫,一问三不知。
“别急,俺问问王振斌的堂侄子。”同治拿出手机,安慰表哥说。
电话中,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王振斌昨天下午脑干出血,现在还在市人民医院抢救。
“早来就好了,就是这命!”李增根沮丧地说。
“表哥,你也别着急,当年救人的事那么轰动,俺就不信政府忘了你,咱们回家,找第一书记想想办法。”同治建议说。
“唉!第一书记有啥办法?发生那事十多年后,他才生人,这事只有王振斌能证明,当年俺到处作报告,都是他领着。”李增根叹了一口气说。
李增根尽管心情沮丧,但许下的事还得兑现。他早就听说正宗的锅子饼店已经搬到县城里,表弟跑这么远的路和他办事,说啥也得让表弟吃顿正宗的锅子饼。
两人问了好几个路人,总算找到了那家饼店,要了一斤辣肠的和一斤豆芽肉丝的。李增根吃的很少。
在回家的客车上,李增根很少说话,同治理解表哥的心情,也就闭了嘴,不再叨扰表哥。
客车里一个闲座也没有,司机为了一车人的安全,开得很慢,偏偏在一个弯道处,一辆疾驰的货车响着喇叭冲了过来,客车司机急打方向盘,失控的客车撞断路边的一棵白蜡树,栽进了沟里……
李增根醒来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腿上打着石膏,赶来的女儿和女婿在病床前伺候着。李增根询问表弟咋样,女儿说,表叔受伤很轻,在另一个病房呢。李增根一行老泪滚落到腮边,用力捶打着病床说:“都怪俺,这么大年纪了,要啥子证明哟!”
半小时后,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大夫前来查房,见李增根醒来,上前握着他的手说:“原来您就是增根大伯啊!”
李增根和女儿一脸疑惑。
“大伯,我是李龙利的小儿子宏伟呀。”男大夫摘下口罩说。
“哎呀!你原来是龙利的儿子啊!你们家搬到县城时,你还没上学,怎么就认出俺了呢?”李增根高兴地问。
“大伯,我是从您病历上看到的,您可是咱们县的名人,我早就知道您。”李宏伟说。
“啥?俺咋就成了名人?”李增根疑惑地问。
“五十年前,您救过咱们村好几个人,都上了县志,能不是名人吗?”李宏伟微笑着说。
“县志是个啥东西?”李增根很着急地问。
“就是记录咱们县历史的一本书,县里发生的大事都记录在上面了。”李宏伟回答道。
“你是说俺救人的事被县里记下来了?”
“是的,大伯,您那事在咱们县很轰动。”
“孩子,你给大伯去淘换一本,大伯有急用。”
“大伯,我爸爸当县一中校长时,分得一本,现在由我存着,您要县志干啥?”
李增根把来县城的目的说了一遍,李宏伟一听,爽快地答应了李增根。
李宏伟走后,李增根着急地和女儿说:“快去和你表叔说一下,证明找到了,大家没有忘记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