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林先的头像

陈林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6
分享

我的“傻”父亲

我出生在鲁北平原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子,从我记事起,就知左邻右居常来我家借斧子、凿子、锯子等工具,父亲总是从一个木头做的箱子里找出村民要的东西。后来,我知道了父亲是村里的木匠,是那种不会做家具只会拾掇房檩房梁和一些农具的“土木匠”。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父亲是一个极其勤劳且心地善良的人。在那个还是集体劳动的年代,他是我们大队除了大队支书和赤脚医生以外,第三个备受尊敬的人,因为父亲的劳动没有任何报酬。在那个家家都住土坯房的年代,他凭借着精湛的手艺,为许多社员的新屋添上了坚实的檩条。

小时候,我常常能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他总是带着各式各样的工具,穿梭于大队的各个角落,为村民们精心拾掇房檩房梁和修理农具。他的手艺堪称一绝,制作出来的物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坚固耐用。他总是全心全意地为大家服务,从不计较没有报酬这事。有时候,村民们为了表示感谢,会给他一些点心或蔬菜,他也总是欣然接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家里翻盖新房,家家户户都来帮忙,因为人太多,大队书记只能分组排班。

然而,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社变成了乡镇,大队改成了村。土地承包制度实施后,人们都忙于自家的责任田,闲暇之余则选择去打工赚钱,就算左邻右居需要帮忙,也得看看报酬多少。但父亲却依然坚持义务为村民们做木工活,甚至因此而荒废了自家的田地,这让家人们感到十分不满。记得那年刚播下玉米种子,突然下了一场透地雨,就在玉米苗要钻出地表的时候,太阳把地表晒成了坚硬的外壳,有些玉米苗被压在了下面,需要人工疏松土壤放苗,可就在这时,有户村民的房屋因被大雨冲塌,父亲被请去修理梁檩。主劳动力走了,我们家的玉米苗失去了最佳疏松机会,玉米苗出了一个斑斑落落,玉米苗半米高后,因为稀稀拉拉,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笑谈。我们埋怨父亲不懂得珍惜时间,误了农时,不会过日子,只知道埋头做一些无收入的事情。村民们也在背地里议论纷纷,说他是个“傻瓜”,不懂得为自己的家庭收入考虑。

面对家人的抱怨和村民的嘲笑,父亲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默默地为村民们付出着。他常说:“我是一个木匠,没有别的本事给乡亲们出力,大伙能用到我,是看得起我。只要大家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持干下去,绝对不会要一分钱。”

如今,土坯房都换成了砖混结构的瓦房,没人再请父亲帮忙,父亲也渐渐老去。村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的奉献,他孤独地生活在农村的角落里,每天落寞地和那只黑狗作伴。但我深知,父亲的内心是充实而满足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善良与奉献的真正含义,他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我心中,父亲是伟大的。他的“傻”,其实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一种对他人的关怀与帮助。我会永远铭记父亲的教诲,努力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