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楠的头像

陈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26
分享

在《平凡的世界》生活

        (一)

断断续续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读完了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许多事,因此对书的感受更深。

《平凡的世界》的定位是励志作品。但作品的最后,孙少安的妻子秀莲得了肺癌;孙少平为了救矿工同事,受了重伤,好了以后,脸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伤疤。这样的结局实在让我意外,这怎么就励志了呢?

在我们心目中,最典型的励志应该是是“小子成才”。从这个角度说,少安的故事是比较励志的。他从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但最后的结果却又是跟他一起共同奋斗的妻子却得了绝症。

读罢《平凡的世界》,看到最后的结局,我忽然明白了,也许真正的“励志”就是无论生活是什么样子,你都能坦然接受,并努力地走下去。就像书里说的:“他还应该象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励志”不是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成功学”。成功,谁都想,但客观地说,有几个人能成为马云、王健林、董明珠?名人传记是应该看的,成功人士的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但千万不要以为像他们一样位置坐高了,有钱有名了就可以高枕无忧。

人生、生活也许永远都是不完满的,越有成绩的人就要承受越大压力,这也是我这些年的体会。能承受各种考验,才能拥有真正的成功。

站在这个角度再去看《平凡的世界》的结局,也许就能真正理解了。生活本来就是不完满的,文学作品又何必硬生生制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呢。

        (二)

读了《平凡的世界》,我觉得这部作品最难得之处在于,他通过描写一个在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这十年间的各种人物的命运和思想的变化,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在这期间的变革。

刚开始“大锅饭”,大家参加劳动,干多干少都一样。于是村里有了“闲话中心”,好些人游手好闲,整天就张家长李家短地议论别人的八卦。议论的同时,自己却连饭都吃不饱。虽然吃不饱饭,但谁要是敢为自己谋一点“福利”,即使是靠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也要遭到批判。

最搞笑的是,后来政策放开了,村里有人搞起了养鱼。本想做个人情,给村里每户送两条鱼,给大家尝个鲜。没想到却惹了大麻烦,小孩子吃了鱼,喉咙卡了刺,大人们不知所措,都大呼小叫地跑到送他们鱼的这户人家......想象一下那场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对于像我这种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简直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随着政策的放开,个体经营者越来越多,农田也包产到户了。人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不但不用再饿肚子,家里还有了积蓄。

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像田晓霞、杜丽丽、孙少平这些有文化的青年,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我们看来,也并不落伍。他们对整个国家环境的判断,对个人的爱情、婚姻、命运等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孙少安虽然文化不高,却很有闯劲,终于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自己发家后,还不忘为家乡办学校。

有的人赚了钱就开始投资文化产业,知道搞文化能出名,出了名能做官。

而与他们形成对比的,是孙玉厚、孙玉亭等这些老一辈。孙玉厚不愿意儿子孙少安去开砖场什么的折腾,他担心政策一变,儿子又要挨批判。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有吃有喝就蛮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宣天吼地地大闹世事呢?”现在的一些老人家也似乎还有这种思想。

孙玉亭则是思想还停留在阶级斗争的时候,享受和怀念那种在各种活动、运动中“抛头露面”的虚荣和快感。即使自己饿着肚子也愿意。

相信这两名老汉的思想,在当时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我们都被历史的大潮推着向前,今天的我们与那个年代的生活和思想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无论自己是否经历过,无论对那段历史持怎样的态度,那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必须经历的阶段,就像一个人的成长阶段。

       (三)

一部作品,最吸引读者、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是情节,还有就是人物。

《平凡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农民们在1975到1985这10年间的生活,主要讲述了孙玉厚的两个儿子孙少安和孙少平的成长历程、

孙少安13岁高小毕业,就辍学在家帮父母干农活。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他却不甘心一辈子做农民,后来他开了自己的砖厂。虽然经历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他和妻子秀莲还是凭着韧劲儿让砖厂“起死回生”,并扩大了规模,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终于拔掉了家里的“穷根子”。成功后的他,没有忘记回报生养他的这片土地。出资一万多元,修葺了因前支书田福堂的一个错误决定而被洪水冲垮了的小学校社。让村里的孩子们不用在大冬天在简陋的临时教室里吹着寒风上课。

孙少安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能闹腾。这一点跟我还挺像的。

作者安排孙少安开砖厂,我觉得“砖厂”这个设计很巧妙。因为砖厂一搞起生产来就会轰隆隆地响,就像他的父亲孙玉厚说的“宣天吼地地大闹世事”,能很形象地把那种创业的闹腾劲儿表现出来。

孙少平跟哥哥的想法不一样,他在高中时认识了喜欢读书的女同学田晓霞。晓霞的父亲田福军不但有文化,还是黄原市的领导,这使晓霞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发现少平虽然出身农民,且生活窘迫,却跟她很聊得来。于是,她经常介绍少平读一些《参考消息》之类对时事有深度评论的报刊,还有一些国外著名的小说,这些都对少平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中毕业后的少平不愿留在村里,他希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刚开始是在黄原当小工,后来去了大亚湾煤矿当矿工。虽然干的都是体力活,他却觉得很快乐,他认为吃苦是一种光荣。

有人说,为什么《平凡的世界》直到现在还受欢迎?我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写出了青年人很多共同之处。少安的“爱折腾”,少平希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两点都让我觉得很有共鸣,相信大部分年轻人都会有共鸣。

除了这两个主角,还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田晓霞。晓霞不但有文化、有修养,而且长得漂亮、胆子大、爱说爱笑、没有世俗的偏见。可以说,女孩子的大部分优点,都体现在了她身上。而她最后的结果却是在一场洪水中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牺牲了。看到这个结果,还真是挺伤感的,真的就像小说里说的,是一朵鲜花在怒放的时候,忽然凋谢的感觉,令人不禁感慨造化弄人啊。

而更让我感慨的是作者路遥的人生。最近才知道,路遥是他的笔名,原名叫王卫国。

作为一名作家,路遥的创作几乎是“苦行僧”式的。冬天写作,经常累得手如鸡爪般僵硬,要用温水泡;生活清贫,有时候晚上写作,肚子实在饿了,只能到邻居家敲门讨个馍吃;作品在北京获奖,连去北京领奖的路费都没有,40多岁便与世长辞了。

也许正是由于路遥对苦难体验得深切,使他的作品读起来更有感染力。

同为著名作家的二月河不久前去世了。我们只知道他是国内最有钱的作家之一。却不知道他在写作时,为了不犯困,就用烟头烫自己,曾经两次累得晕倒。

想来一个人要在某个领域做到拔尖,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吧。遗憾的是,路遥没能像二月河那样,得到应有的回报。

一部作品能取得成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在3篇读后感里谈到的这些,当然也只是很粗浅的。回望这部百万字的巨著,值得学习和探讨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它的地方特色、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等等。

期待能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问世,也期待自己能同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