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青年联谊会,熟悉、亲切,却又有几分遥远的名字。这几年都是在文学协会活动比较多,联谊会已经许久没联系了。
说起联谊会,我总会想起王宗怡老师,和叶秉发,我习惯叫他发哥。
记得那还是我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我写了一些稿子。妈妈说,要不打个电话去残联问问有没什么杂志可以投稿。
按残联的建议,我试着给联谊会的会刊《展望》投了稿,没想到,很快得到了编辑王老师热情的回复。对我的稿子给予了一定的认可,鼓励我继续努力。从此,我跟王老师开始了邮件交往。虽然一直没有机会跟她见面,但我能真切地体会到,邮件那头是一位真诚、亲切而随和的师长。
有一次,王老师发邮件给我,说《三月风》准备在广州办一个文化专刊,鼓励我投稿过去。过了挺长一段时间,得到消息,我投的稿被选上了!当我拿到那本厚厚的《三月风-广州残疾人文化专刊》才得知,这本原来是属于国家级刊物。而且有好几位中残联的领导都在上面发表了文章。这本刊物的选稿人之一,《广州D视角》编辑李允平老师见到我都笑了:“你这么小就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了?”
这次在大型刊物发表文章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也很感谢王老师能让我获得了这次展现自己写作水平的机会。
后来,王老师还向一些残联的领导和前辈推荐我,并推荐我进入广州市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协会。有谁会想到,一位素不相识、德高望重的编辑老师,竟会这样依靠自己在残联的影响力,不遗余力地举荐我这样一个大学刚毕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由于王老师平时工作很忙,我们平时去联谊会接触得更多的是发哥。发哥为人热情、豪爽,同时还是名运动健将。
与发哥相处时间长了,觉得他跟残联的许多工作人员还是挺不一样的。他虽然是名健全人,而且还身手矫健。却能真正把我们残疾人当朋友,想尽办法帮助我们。
2013年的时候,编剧晴天老师在联谊会给我们残疾人文学协会开了编剧班。中午,发哥常常是等我们都吃完饭,安顿好了,他才去吃饭。把自己平时中午休息的地方也让给了我们,还帮我们去找需要用到的麦克风等东西。
更为难得的是,他在联谊会,虽然每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元,他还是一直坚持着。并争取各方的支持,把联谊会努力维持下去。他说,跟我们在一起很开心。
时光荏苒,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后来,我出版了个人专辑,在一些残联以外的刊物发表了文章,并进入了广州市作协。如今,我成为了我们广州市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协会的副秘书长,负责起了协会的一些管理工作。我相信,我将来还能走得更远。但无论今后还会取得怎样的成绩,我都不会忘记,联谊会、《展望》是我起航的地方,不会忘记王老师曾经的鼓励和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