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语言
从外面回岛,离开船,落地的那一脚,就是蹬在岛上码头的大石上。石头,海岛的根基,埋在海里的多大,扎得多深,我想象不出,但显山露水的石头,不仅成了我的风景,还会留给我《红楼梦》情结中青梗山遗石的幻想与梦境。叩石借问,补天遗石,能孕育出通灵宝玉,精卫填海留下的石头又有何语?
我问过家乡三都岛上的螺壳岩、金龟石、以及精灵过头的玉兔石等,它们一个脾气,默不言传。一块一块仰面朝天,一块块石心冷漠。可我在前几天问到三沙岛上虞公亭村的石头时,才知道填海遗石的三生妙语。
虞公亭,村中人是这样对我说的。
“霞浦出了罗隐帝,天上神仙都下凡来帮他填海造都城,神仙们手指一点,石头就变成了一群又一群的猪,神仙就赶着猪走。土地公知道了这件事,他想,这地方背山面海,风景甚好,舍不得拿去做都城,就化成一个小姑娘在溪边洗衣服,想办法劝阻他们填海。此时山上轰鸣,似大队人马急走。其实,正是那些帮助罗隐帝造都城的神仙赶着石变的猪群朝大海奔来。猪群赶到古桶、虞公亭,队伍仿佛有点失控了,领队的头猪不见了,群猪满山遍野乱走。神仙有点着急,就赶到前面,发现有姑娘在洗衣服,便问‘姑娘,你有没有看见我前面的群猪往哪儿跑’。姑娘说:‘我没看见什么猪跑,只看见一粒一粒大石头在向前滚着、滚着’。土地公这么一说,一群群的猪全变回了石头,就停留在古桶与虞公亭一带。”
这里的石头留下前世今生的传说,很有意思,可我觉得意思不够全面。就三沙岛上的石头,那可是形态万千,各赋其形。于是我想故事中,应该添加天上飞禽,地上走兽、水中水族。这些生灵一样跟着猪群来填海。就因为群猪在被土地公道破天机变回石头时,它们也成了石头。岛上遗石除了群猪拱山,母猪喂乳等,还有雄鹰扑食、金猴望月、熊罴望海、河豚上岸等各具形态的奇石,甚至还有石附人形的奇观。
在三沙岛,踩着石阶,一路奇石相迎,驻足转身,跟着石头一个方向看海,那便是海上风光。于是我说,石成奇观也观景。石看海,我观潮,石听风,我闻浪涛。远眺滩涂,那是一幅无边无框的画作,涂泥底色、竹竿插畦,一条条潮来潮去的水道,便是画面中的律动。日出时一片金光,日落时朝光满天,抹在画面上空,这是静静的石头看到的静静的风景。滩涂之外,竹竿没处便是潮来汐退的大海,那里是笛鸣船行,海鸥飞翔。那里艇船如楼,汽艇飞驰,我想扯两片帆当天使的翅膀,可朝我视野里驶来的则是养殖户的机动船,突突的马达声如同亲人的心律,浩瀚大海中最亲近一幕,让我舍弃寻找帆船的念想。
大海之美在潮来汐隐,航船破浪,浪逐船行;美在日出光芒万丈,金光闪闪;美在日落残阳铺水,海天一色。这些美景,就是岛上石头守下的。想想要是土地公在那一年也贪玩去,或不担当,这海被填做都城,还有这风景吗?怪不得百姓都把当地的村干部称作土地公,土地公该守土有责。
三沙岛我是多次来,多次舍不得离开,不仅仅因为我们同属海岛,共同拥有这块海水,鱼儿走亲,习俗相近。还因为这里的石头与我青山岛的石头一样顽皮有野性,与我三都岛的石头一样有智慧、有觉悟。三都岛的斗姆娘娘,一定会与留云寺中的观音菩萨共话苍生,共同看护着这片海水。一仙一佛,同样以大慈大悲化顽石于岛上,以慈爱造大美于海天之间。
留云寺,石洞开启人心智;留云寺,石道攀出修行路;留云寺,石破见心佛像成;留云寺,石听潮声潮诵经。这是我游历留云寺,叩问许多石头时的感觉。叩洞石,洞有回音:“三沙有石洞,叫留云洞,位于镇区西二里的东壁山山崖处,俗称石厝,亦称幻尘庵。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僧题安同居士杜仰高先生建 ‘幻尘庙’于石洞内。后慢慢扩大,建有幻尘庵、留云禅寺、观音苑、弥勒园等。”心智开启,人心向善,留云寺也就逐具规模,主体建筑布局,依山势横贯东西,有大雄宝殿、玉佛殿、地藏殿、财神殿、观音宛等殿堂。纵引南北,级级上升,亭台洞阁,随岩附壁。足击道路阶石,步步有声,刚有个男生诵读国民党政界要人陈立夫的“东海胜地,留云纪胜”;又有个女生吟咏曾任福建省救济院院长魏雨峰的“得未曾有”和抗日战争时期霞浦县长刘子兆的“风怒涛飞、巨浪狂啸”等题刻。余音未绝,同行中一位作家则读起霞浦女书法家游寿的篆刻“龙沙获象骨,草原觅渔田”,著名书法家郑乃珖“流云听涛”、朱以撒的“天风海涛”的石刻。一声道一境,一境一平台。直至祭天台,极目远眺,碧波粼粼,渔帆楼船,排浪问岸,水天一色,此岸彼岸,尽在其中,怪不得享有“闽东小普陀”之美誉。”石破见佛性,涛声传经律,怪不又被称为“东海观音菩萨道场”。
我沐山风,听海涛,才知留云寺,石石有声,今声是古音,古意在今声,那便是“幻里尚求真,水月镜花空色相;尘间难免俗,烟霞泉石托精神。”
我看岛石,观海景,才知石负形态、古树苍翠、幽径盘回。来时是这条路,回时也还是这条路,每一步石阶写下了“石头虽不语,步步攀高是天台。树木兜风声,阶阶放下入法海”。
留云寺每一块石头,都能敲响醒世的晨钟暮鼓。
海岛上的石,比起别的地方石头会多承担起一些时光,晒盐、晒鱼干,那是咸着的岁月。一片为瓦,一石为墙,那是最安稳的家。沧海桑田,日月犁铧。这个家可以看天上星河灿烂,俯瞰海上渔光点点;可以迎日出勃勃霞光,看碧波流金;又可以听海风频吹,海浪轻摇,随心哼唱几曲。岛上人家依石而居的平淡生活,不知哪一块石头,石破天机,道出这种家与自然联为一体的生活情趣。让这种家成为许多人追求的远离尘嚣、风情在野的现代生活。民宿,民宿,就是这石语不小心的流露出来,而成为时代的新潮。
三沙的民宿是海岛石头的新语,诗意绵绵,半城里、陶时光、拾间海……每个名字仿佛都背离了石头的坚硬,满是情意暖暖海上时光。我走进民宿,带足岛上人家的气息,把茫茫大海先放置于身后,摘取当下最亮的时光,照在这主题民宿的创意里,才知道坚硬总是承载温柔,古老总会停泊最鲜亮的光晕。古船板的茶桌、开窗面海的卧居、岛上移入的石头,曾经的一顶斗笠,一件蓑衣,几件陶瓷,会把时光从海上捞起,歇在岛上,或晒在大石上,再走回故乡。
我在民宿小坐,探窗看海,回望小屋。突然想到,比海更美的是夜空,比夜空更美的梦境。比梦境更幽远的是时光,而收留着着时光的又是岛与石。根扎于岛上的民宿,该就是岛上时光的新巢,在这样巢中入眠,一定会有一个好梦,梦里听到就是石头的今生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