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巧珠的头像

陈巧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04
分享

楔在城市中的记忆

城市发展的节奏总紧跟着时代的节奏,快节奏的发展促使城市不断扩容,旧城不断改造升级,四处高楼林立,许多旧建筑淹没或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然而在蕉城八一五中路附近的前林路蔡氏家庙如同一枚记忆的钉子牢牢楔在城市里,锁住蔡氏家族及至一个城市的相关记忆。

建筑就是一个占有空间的记忆,从蔡氏家庙、蔡威故居的建筑中,可以找到蕉城老县城宁德城邑的记忆。翻阅明朝与清朝《宁德县志》,在明朝《宁德县志》《形胜》篇读到:“鹤飞峦翥,县之主山……”整个格局“襟海枕山”。清朝《宁德县志》《城邑》篇中读到君守李公拔记曰:“宁德县治,臂负白鹤,足蹑金鳌,有霍童支提之壮,金仙玉女之奇,煌煌乎海上岩邑”。蔡氏家庙与蔡威故居相依而建的整个建筑群,就在这个地理格局中拔地而起,背靠白鹤峰,面望大海,镜台山与白马山两侧相护,就是曾经县邑大棋盘中的一枚大棋子,从中依稀寻得这个建筑群居于清朝县城的北门之侧。而今山为城郭,海为城池,曾经的城墙、护城河、县衙官署都不见了,只有他守住这份记忆,应证着先人讲究天人合一的智慧选择。看着她在怀旧的寻梦中找到老城邑东南西北四大城门的梦影。

建筑凝聚着一代代先人精妙的设计与匠心,凝固着传统建筑工艺的记忆。蔡氏家庙与蔡威故居,历经170多年历史,虽说听不到当年的斧凿之声,但合理的布局与精妙的设计则记下绵长的建筑工艺。石基固础,青砖立墙、原木架构、黑瓦遮檐,四面立墙,四水归堂,一进一天井,多进纵深,天井采光,层层升级,宏伟气势拔地而起。栖下闽东建筑的特色。地方文史研究员这样描述着这个建筑:“蔡氏家庙是当时宁德县上规模的祠堂之一,占地面积达3.24亩。家庙正前方是一面照墙,照墙正上方镶有一块花岗石匾额,书曰:‘蔡氏家庙’,四个擘窠大字,字迹清秀挺拔,出自清道光年间岁贡生蔡明绅的手迹。照墙左右为半圆形文、武门,上各书‘入孝’‘ 出悌’。进入文武门,便是大天井,天井正中有一个半月形水池,这也是蕉城蔡氏家庙标志性建筑。池旁环绕,以石栏杆,池上有一座由四条青石板并列铺设的拱桥,叫璧水桥。过桥数步,登上五级台阶便到达家庙的仪门,仪门俗称门厅,门厅建成牌楼式样,重檐歇山顶,上雕有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卉,造型各异,工艺细腻。前檐下饰有多层重叠斗拱,设计精致,独具匠心。仪门正上方悬挂有竖匾‘奉旨旌表孝友’,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宣宗皇帝表彰蔡光坦、蔡光均兄弟时所赐。仪门左右廊前各有一幅美人靠,可供族人休憩。进入仪门,由天井踏上七级台阶,便来到蔡氏家庙的主体建筑——正厅。正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抬梁式砖木混合结构,正中高悬有内装圣旨的‘诰命’木匣,正下方设蔡氏历代宗亲神位。”整体结构端庄肃穆。

虽说这座家庙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易用,也被拆除了一些,但留下的就记住了当年建筑风格与精妙的设计,记下了深深文脉。宏伟的建筑威仪端庄,古朴深沉,靠近她就会暗长着一种卑微之感,提醒着自己谨言慎行,我在门楼苍劲有力的“蔡氏家庙”擘窠石雕前静静地站立,再看两边“入孝”“出弟”的拱形门,体会家庙的纲常伦理,吹进吹出的风带着他们崇尚的八德在这里进进出出。再说这里“悌”与“弟”的通用让我感觉自己的浅薄。

建筑的细节在于雕梁画栋,在于檐下灰塑、窗棂细刻,在于花草种植,这些细节里记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绎。蔡氏家庙与蔡威故居在这些细节上无不精湛。蔡氏家庙的精雕细琢主要体现在正厅。木构的,或雕刻狮子戏球,或刻仙鹤青松,或镂历史人物,或描花鸟虫鱼;石料柱础上精刻花边图案;廊檐发戗起翘,筑吻兽祥禽、墙檐小瓦勾头滴水,等等无不精致。再看蔡威故居,门楼飞檐斗拱,梁枋间装饰以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天井以花岗岩石条铺砌,天井前方有假山鱼池,栽种有牡丹、兰花等。正上方正对着大厅的部位镶嵌有一个硕大的草书“寿”字,周围还饰有祥云蝙蝠等吉祥图案。传说这个“寿”字含有人、寿、年、丰四字组合,真是妙笔生花。正厅为单檐悬山顶,虽为古朴,可那雕梁画栋,瓜筒、狮座、托木、斗拱的雕刻则留下典雅镌刻。大厅廊前及左右立柱配挂板联,又添许多文气。大厅中堂正上方高悬有“孝友”匾额,据说这匾额是清道光皇帝赐给蔡氏先人蔡光坦、蔡光均兄弟的。这块匾额悬挂于家庙仪门之上,其复制品在蔡氏后裔所住的每一座房子中均能看到,以示荣耀。匾额下方挂有清人仿宋代画家夏圭的《长江万里图》,两边配有“百代孝慈山仰泰,万年支派水流长”对联。每一处的匠心,每一处的精心制作,都把文脉深藏,滋养和影响着一代代后人。

面对宏伟精美的建筑,总会引起人们发问,建于何年,由谁而建,建筑又成为一段家史与建设大背景的历史记忆。翻读《宁德县志》,相关文史资料,再采访蔡氏家族后人,那段历史就如建筑中的一根根木柱,清晰在眼前,触摸有温度。

“蔡氏家庙,由蕉城蔡氏十六世祖志谅公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农历八月十三日(1846)动工,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二十四日告竣,历时两年整。”

“蔡志谅(1796~1884),字肇弼,号直卿,系宁德蔡氏次房十六世祖,蔡威的高祖父。历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初授中议大夫,晋赠通奉大夫,貤赠资政大夫。”这是一个文官之职,一路从五品升到二品官员,相当不容易,且还有万贯家财,据民国版《宁德县志》记载,蔡志谅曾捐助白银二万两重修宁德县文庙,并于咸丰年间还五次捐助朝廷粮饷,这财应该是蔡氏家族的举家之财。

就是这个建筑的风格也是源远基深,据知情人介绍“蔡氏家庙是以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嘉庆帝师同宗蔡新的名义而起,依照山东衍圣公府和孔庙建筑格式,按一品王侯规格设计建造,所以有此规模与格局。”这段历史,不仅道出了蔡氏家族的渊源,也道出这个建筑工艺的根脉。

蔡志谅爱家敬祖,效力国家,热心乡里公益事业,胸怀大局。所以有此大格局与大作为,能留下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蔡志谅又为蔡威高祖,他的大气体现在建筑中是宏伟与精妙,而体现在教子传孙家脉里就是家学长传,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蔡威就是一个代表。蔡威1907出生在这个家庭,幼年在家受私塾教育,成年后先后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上海惠灵英语专科学校。他秉承家学,胸怀大志,奋发有为。学习新文化、接受新思想,接受马列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宁德,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福州被捕。未暴露身份,被保释出狱后,赴上海继续从事革命。他曾以其舅父在上海的房屋作为地下组织活动场所,并变卖了舅父的部分财产,支援地下党的经费。1931年上半年,在上海参加中共中央特科无线电训练班。结业后,被派往鄂豫皖苏区新集,任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参谋,负责筹建红军的电台,1932年2月,红四方面军第一部电台建成。同时,又致力于无线电通讯人员的培训工作,为红四方面军培养了大批无线电通讯、报务、技侦人员。为了掌握破译规律,侦破敌台密码,他倾注了全部心血,搜集、掌握了敌人的大量军事情报,及时、准确地向指挥机关提供敌军部队的动向,使红四方面军作战接连取得胜利,打破了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四次“围剿”,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屡建奇功。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后,被任命为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恶劣的战争环境和长期带病忘我工作,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1936年9月22日,当部队过完草地到达甘肃岷县朱尔坪小镇时,不幸病逝。徐向前誉其为“无名英雄”。

虽有古语云英雄莫问出处,但我们能不问吗?蔡氏家庙、蔡威故居流古流今的历史长河中,一波接着一波扬起蔡家代代人的足音。

故居因文化而生辉,凭英才辈出而荣耀。蔡氏家庙被开辟为福建宁德蔡威事迹展览陈列馆。2005年蔡威故居被列入《2005—2010年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我省红色旅游规划中“四大红色名人故居”之一。2008年又被列入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11月蔡氏家庙、蔡威故居建筑群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