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巧珠的头像

陈巧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1
分享

海国斯文地

宋朝名将韩世忠到宁德漳湾看望老友,觥筹交错之间,有感于宁德蕉城作赋唱诗之风盛行,便赋诗赞誉蕉城为“海国斯文地”。

蕉城以山为屏,以海为堂,像一片偌大的蕉叶铺展在山海之间,千山万水汇入大海,海洋性季风吹遍山村,蕉城山伴着半岛与大海的交汇构就了一条弯弯曲曲绵延211公里的海岸线,紧紧牵住7689公顷的滩涂,280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域,让25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点缀其间,海与山共同造就出海国蕉城。

享有海国盛誉的蕉城,他拥有“世界不多、中国仅有”的宁德三都澳,他被孙中山先生称之为‘最深不冻港’,并被规划为未来的东方大港。三都港因其地形口小腹大,又是个避风良港,郭沫若曾两度前往三都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海阔似天湖”。有了这样的良港和辽阔的滩涂不仅养育千千万万靠海吃海的海边人,还涵养了大海文化,通往闽东各县市茶盐古道汇聚于蕉城,一代接着一代谱写山海交融的文化篇章,担回头、制矮子,赶鲜黄瓜等等,如今品味依旧是咸味生津,三都镇的百秤塘村是一个因盐而命名的村庄,村中四周许多巨大花岗岩,成了百秤塘人的盐田,山里每家每户灶头的盐罐满满盛着蕉城这片海域的咸味。

蕉城的大海,让日子有了滋味,还孕育出蕉城气质人文气象。唐末时期五代十国的闽王王审知打开了三都澳南北海上沟通渠道,这片海域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船,棹影翰波,经贸往来已显频繁。明朝时期,这里更是海上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瓷器与茶叶、丝绸等商品就是从蕉城的三都港扬帆起航。清朝时期,清政府为了偿还外债,会同税务司相关人员前往三都澳设立福海关,随着福关海的通关,海关所有的业务几乎集于一身,为大半个中国供应“美孚”石油和其他日用品,鼎盛时期年进出口税额达到16万两白银,其中茶叶是福海关的大宗产品,三大工夫茶“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名扬海内外,树立了闽东茶叶国际品牌,其出口数量、货值和茶税等在国内外茶叶贸易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899 年开埠至 1931 年间共出口闽东茶叶 238 万担。因此三都澳也被誉为“海上茶叶之路”。当时异国他乡寄来的邮件,只要在封面上写着“中国三都澳”,贴上邮票,邮件便能寄达,可见当时三都澳在世界的知名度之高。如今的三都福海关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历史与未来。

海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蕉城人向海而生,船是家,船是谋生重要工具。又由于福建海岸线曲折,气候冷暖变化无常,风向与风力更是无法预测,夏天常有台风登陆,这对船的性能、结构有了较高的要求,蕉城人在与自然界的一场场较量中,山海给了智慧,创造出水密隔舱制造技艺,这项技艺的发明,让中国木构船引领了世界水平,明朝时期水师的战船,郑和七次下西洋大船都应运了这一技艺,让他能迎风斗浪穿越太平洋、印度洋,直至波斯湾和东非沿岸等深水海域,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在中国造船史和航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蕉城海孕育了茶盐文化、海关文化、福船文化、抗倭文化,还孕育独特“祭海听鱼”文化,俗语云:“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每当黄瓜鱼成熟期海边人便祭海瓜对出海,到深海中听鱼作业,捕回一船船披金的黄瓜鱼。因此留下了许多诗篇。清朝诗人王莳惠在《黄花鱼》中曾经写道:“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又与古越海洋文化相交融,形成了蕉城独特的文化基因,吟诗唱赋的儒雅之风也随之在蕉城世代传承。山风海韵,人才辈长,先后出现了阮登炳、余复两位文状元与林仲一位武状元,及68位进士。陆游来到宁德任职时,爱情的悲剧与本性纵酒的“放翁”,便在蕉城海国里,如鱼得水,登高面海,留下了“白鹤峰前试吏时,尉曹诗酒乐新知;伤心忽入西窗梦,同在浦村折荔枝”等诗文。蕉城不愧是“斯文地”之誉。

海孕育了人文,造就了风景,斗帽岛、被誉为“海中小太姥”。这里是斗姥娘娘乃北斗星群星之母,传说是海上捕捞航行的保护神,这岛便是她的圣地。岛山荟萃三都澳美景,奇石遍布:螺壳岩、黄鱼朝天、斗姆石城、犀牛望月……每块奇石惟妙惟肖,都是大海的杰作。这片海域中还有叫醒黎明的鸡公山、形若橄榄的橄榄屿、晒盐兴业的青山岛等,便是茫茫沧海的明珠。

海,因为岛便有了蓬莱仙境,海也因有岛而成海防重地,三都每个岛屿都是守护海疆的坚强卫士,这里一直担负着海防重要阵地的使命。每座岛屿都留下一个个捍卫祖国领水安全的生动故事。

向海而生,以海为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新征程上,要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向着“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方向稳步前进,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蕉城人深刻领会精神,不仅改变了过度捕捞的现象,还彻底改变粗犷型的养殖现象,为海减负,走上科学化养殖、深加工之路。推进渔排升级改造,改变“泡沫+木板”的传统渔排养殖模式,提出环保型“塑胶渔排”升级改造模式。构建渔业种业体系,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个、国家级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1个,有较大规模育苗场56家,繁殖生产大黄鱼、二都蚶、香鱼、牡蛎、虎斑乌贼、条石鲷、赤点石斑、珍珠龙胆石斑、半滑舌鳎、东方斑凤螺、黄姑鱼、真蛸、台湾泥鳅、棘胸蛙等20多个品种,年育苗量达百亿尾。发展陆基设施渔业,支持规模化海水养殖设施配套升级,发展陆基工厂循环水养殖,缓解三都湾海水超饱和养殖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养殖病害频发等问题。推进水产精深加工,引进鳗鱼、海参、鲍鱼等精深加工生产线以及缢蛏、大黄鱼、鲍鱼、海带休闲食品、即食海珍品等生产线16条,开发了盐干海参、即食海参、即食鲍鱼、鲷鱼松、蒲烧鳗鱼、蒲烧黄鱼、七味即食黄鱼等系列产品。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建成两家福建省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基地)。总投资达6.7亿元。

《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既飞,当然力图飞洋过海,要向外飞……30多年过去了,“弱鸟”羽翼丰满,展翅高飞。“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蕉城区从“吃海”到“养海”“护海”,人与海的关系在不断重构,注重种类保护,恢复鱼类资源种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每年在蕉城区三都澳海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同时加大伏季休渔执法力度。从粗放捕捞到精细耕海,从简单索取到和谐共生,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从浅海养殖到深海养殖,又跨越了一步。在三都岛的东北端有个小渔村,也许是因村中一眼清泉直流而下而得名:流水坑,村口面朝覆鼎洋是官井洋的一部分,其中镶嵌着一个小岛,当地人就叫为覆鼎屿,一个巨大的深海网箱犹如一个聚宝盆将覆鼎屿围住,大黄鱼就在20多米深的海底畅游,深海牧歌的旋律在这里唱响。

产业在不断提升,科技在不断创新。蕉城以“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渔业经济已成为推进蕉城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飞鸾镇黄鱼产业园作为我省“海洋经济”重点项目,紧紧围绕宁德大黄鱼文化,致力于打造以大黄鱼产业为龙头,带动海产品交易、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智慧型海洋经济产业平台。

将“国鱼计划”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产业是核心,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充分发挥“中国大黄鱼”的金字招牌,打造集渔业观光、渔家体验、海岛摄影等为一体的三都渔旅融合示范区,鼓励发展海上、岛上民宿,结合大黄鱼博物馆、白基湾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环三都岛万亩藻类养殖示范片,逐步形成一条从大黄鱼发源、育苗、养殖、产业促乡村振兴的旅游路线,推动蓝色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海的辽阔让人心胸宽广,让人开阔眼界,赋予人们力量,海国斯文地,每个蕉城人心中都有一片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