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刘峨
陈汝干
曹州布政使刘藻在兵部府客厅与兵部尚书刘绍圣倾谈家乡的政务。这时院里传来吵闹声,接着俩孩子拌着嘴走进客厅。刘藻打量着大的十五六岁,小的也就五六岁。他俩走到兵部尚书刘绍圣跟前,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叫:“父亲大人。”话没落音,兵部尚书刘绍圣怒斥道:“这里有客人,吵吵闹闹闯了进来,成何体统?”刘藻劝说:“我们是一家人,不讲究什礼数。”
那个大点的孩子说:“父亲大人,吃早饭时,孩儿剩了一口饭。峨弟就说我糟蹋食物,不爱惜粮食。未免显得我们兵部府太小气了。一直同我争吵不休。”那个小孩抢过话头说:“父亲大人,你听听,哥哥把剩饭都扔掉了,还不承认是浪费。他不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应当知道,一缕之丝千妇之力,一粒之粟三时之积。”绍圣把茶杯向桌子上一蹾,恨铁不成钢地指着大孩就駡了起来:“听听,你弟弟怎么说的,白吃了十几年粮饭。连这点小道理都不懂!明天你给我滚回单县老家去,看看老百姓怎么吃饭的?再到地里干干,出上几身汗,就知道什么叫锄禾日当午啦。滚。”大孩子战兢兢地退了出去。
刘藻心下明白,眼下这位四五岁的孩子,一定是传说中的神童刘峨,知他目前已能背诵二百多首唐诗和一本经书,还有一边背书,一边写字的奇能。今天一见,果然是幼而聪敏,少而老成,就敬重地说:“这位就是神童小峨吧!还是兵部大人教子有方。”绍圣的脸色立刻由晴转阴说:“别拍马屁啦。你没见那个大孩子笨猪一样。”刘藻像没听见,随口又说:“你看少公子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实在难得。”绍圣有意训导儿子,大声呵斥:“一缕之丝,本是一妇纺成,哪来的千妇之力?一粒之粟,原是当年的收成,哪里是三时之积?一派胡言乱语!”
小峨急忙跪下辩解:“父亲大人,一缕之丝最后一道手续,确实是一妇纺成,但棉花从春到秋,浇水施肥,修枝打叉,育花保桃,收湿晒干,剥皮去籽,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呢?种棉花所用的铁犁、锄耙、镰镢等农具又有多少铁匠、木匠来造成?纺车又是谁发明,谁做成的呢?总算起来,恐怕千人之多。一粒之粟笼统说是一年,细算就是春、夏、秋三个季节生长成的,所以说三时之积。”
刘藻见小峨对种植棉花的过程了如指掌,又把一缕之丝地形成社会化了,真是别出心裁,很是吃惊。有心要考考他,就说:“唐诗:‘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白话句子,怎么就成了名句呢?”
刘峨天真地拍了一下小手,乐了说:“刘大人错了。此句不是唐诗,出于宋诗人欧阳修的《蝶恋花》。”
刘藻原是错问的,故意“哦”一声说:“是我记颠倒了。”
刘峨朗声稚气地说:“此句虽然浅显,确有几层意思:第一层因花而有泪;第二层因泪而问花;第三层花竟不语;第四层不但不语,且又乱飞,飞过秋千。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浅而意深,又无刻画用功的迹象,妙就妙在此处。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凄风冷雨,对其芳心的无情摧残。表现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惨。”
刘藻大拇指一伸说:“理解得深透彻底。”
绍圣大声呵斥:“这不是昨晚睡前,你母亲教给你的吗?算发算卖,逞什么能!还不下去。”刘峨灿烂地一笑,低下头向门外走去。
刘藻突然大声说:“小峨慢走。”刘峨站住。
刘藻转脸对绍圣说:“能否让少公子边写字边背书,让我开开眼界?”
绍圣说:“雕虫小技,不看也罢。”
刘藻把刘峨唤到面前问:“早就听说,你能一边写字一边一边背书,愿意让我观赏一下吗?”
刘峨没有回答,面向父亲,目视询问。
绍圣喊:“四宝侍候。”书童送来笔墨纸砚,并在桌上铺纸,磨墨。
刘峨面向刘藻恭敬地问:“刘大人赐教,写什么字?背什么文章?”
刘藻满意地笑了说:“就写诸葛亮的《诫子书》,背《师说》和《吕梁丈夫蹈水》。”
刘峨说:“写得慢背得快,还请大人再点一篇。”
刘藻说:“那就再加《佝偻丈人承蜩》,难为你了。”
刘峨天真地笑了说:“先说这些,还可以再加,大人也可提示文中的一句,我顺着着往下背,也能交叉颠倒着提示。”
刘峨提笔写了题目《诫子书》,注名:诸葛亮。
刘藻说:“字写正楷,背《师说》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愚,其皆出与此呼……”
刘峨一边朗朗背诵,就像一个小学生被老师提问那样认真,吐字清晰,声音脆响,一边手下运笔稳重,提按有节,撇捺有致,笔画圆润刚柔,真是一丝不苟,
刘藻起身端着茶杯站刘峨身边,故意造成学生写字,先生偏偏立在身边观察之势。再看刘峨心不慌意不乱,自然如常,似空无一人。
刘峨笔下写的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刘藻看小峨的字,横平竖直,楞角分明,形体方正。
刘藻又说:“下面写行书,背《吕梁丈夫蹈水》第二段。”
刘峨马上改背:“孔子从人而问焉,曰:‘吾以之为鬼,察之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呼?’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刘藻喝完茶,把空杯顺手放在桌角上,继续看:刘峨的行书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知其功底不浅。且字体大小相兼,笔笔相连,字字相连;实连、断连、意连,自然流畅,顾盼呼应,收放自如。看来,是个天天习字的勤奋孩子,不觉暗暗称赞。
刘藻说:“接背《佝偻丈人承蜩》第二段。”
刘峨立刻改背:“仲尼曰:‘子巧呼?有道邪?’曰:‘吾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撅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刘绍圣突然说:“客人杯中无茶。”
刘峨一边背诵,一边右手写字,左手去端茶壶,向在桌角放着的茶杯倒水,恰到七成满,把茶壶放回原处。刘藻见小刘峨竟同时一丝不苟地做三样事,而且准确无误。不觉自言自语赞扬:“神童,真神童也!”
刘峨母子回到山东单县黄冈镇刘老家村。母亲请了一个老秀才教刘峨读书、作文,经常带他到地里看佃农干活。有时还带上锄头小铲,学习锄地挖草。这天在村头,母亲指着一个扛筐拾粪的老人对刘峨说:“他非常勤劳,只要不干活,总是扛筐到处溜达着拾粪。这就像小孩学习一样,平时多观察,一天学一点,天天积累,长了就有了大学问。”
母亲经常带他去“二贤祠”“侍郎庙”“紘公祠”等八大清官的庙宇。讲他们的廉政清明,正直刚毅。还系统地讲了本县的传统善文化。
尧舜时期,善卷是在东夷族中影响较大的氏族首领,因善道术,有德行,被当时人尊为单父(即善卷),曾居于单父(山东单县),极受尧舜尊崇,舜曾拜他为师。舜执掌天下时,经常来此拜访并诚心地把天下让给他,被善卷拒绝(《庄子·让王》)。他自乐于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忙可以活动筋骨,闲可以修身养性;冬暖夏凉,丰衣足食,逍遥自得的生活, 就谢绝接受天下。舜再三逊让,善卷极力推辞。辞后隐居南方深山(今江苏宜兴螺岩有单父隐居的善卷洞)。这就是单县古称单父的来历。善卷这位英明的部落首领顺天地、应四时,擅道术,知厉害, 举善行,顺人心。领导有方,品德高尚,被人拥戴。以后就逐渐形成我们这一带善文化的主流。
2500 年前,孔子两大高徒宓子贱、巫马施先后任单父宰,施仁政,举善行。一个选贤任能,鸣琴而治;一个事必亲躬,披星戴月,把单父治理得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二贤被传为千古佳话。特别是宓子贱在《史记》中有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境界之高,堪称德政典范。太史公赞之有覇佐之才,故有了德政文化。
2200年前,咱这一带有个叫刘邦的百姓应天时,地利,人和就当了沛公,后来做了汉高祖。他的原配妇人吕雉就是咱单县人。吕雉辅佐汉高祖灭强秦,平霸楚,东征西讨,文攻武略,成就了 400年辉煌大汉基业。吕雉是从单县平常百姓家走出的杰出女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此后我们就有了大汉的善文化。
1300 年前,正是大唐盛世,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文学巨匠李白、杜甫与高适、陶沔,联袂游单父,世称四君子。他们登琴台,品美酒,赋诗留词,纵情山野, 写下了许多歌咏单州风物民俗的美妙诗章。四君子自然成为我们单县美酒中的亮丽记忆,故君子文化也就传流至今。
550 年前,明代,咱们单县先后出现了襄毅公秦紘、忠烈公朱延焕、此“二公”皆为政清廉,业绩卓著、刚正不阿、舍生忘死、公忠体国,永载青史。
这是一脉相承的咱县传统善文化。
这天,刘峨喜笑颜开地把一个小包放在母亲面前。母亲问:“什么东西?”他说:“铜钱,都是孩儿赢得。”母亲惊异地说:“啊,你当牌了?”接着“啪”的一个耳光就落在刘峨脸上。小峨愣愣地流着眼泪望着母亲说:“人家大人都当牌呢!”母亲一把把他搂在怀里,也流下眼泪说:“别家能当,咱家不能。”
今天,刘峨到牌场去玩。有人邀他说:“小峨,你也坐场吧。”说着就把他拉到座位上。他推脱说:“这是你们大人的事,我不会。”有人戏笑说:“就凭你小神童,还有不会的?”也有人起哄说:“你是生手,开始会输,一熟手你就是赢家了。”刘峨心中好奇,半推半就地坐下玩了起来。正像他们说的,第一场刘峨就把所有的什么万什么丙,哪大哪小都记住了;第二场他就看会了出牌的技巧和方法;第三场他就能看着自己手中的牌,注意着另外三方出牌的规律,就把他们手中还有什么牌估摸个八九不离十了;所以第四场他就开始赢了。即便起一手烂牌,他也照样把牌打赢。众人暗暗吃惊,敬慕,主动散了场。
母亲一向教育他以敦厚谦让为处事美德,以爱家爱国为立身之本。像当牌这种投机取巧的事,哪能容他去干。母亲把刘峨赢得的钱装进一个小布袋里,布袋上写着“污点”两个大字,挂在屋门上头,以此警示。并叮咛刘峨:“世态炎凉,岁月易逝,置身于世俗之中,终难抗拒人间俗气。虽读书明理,身处芸芸众生,稍微放松自己,不知不觉便成为俗人。”
单县善文化根基丰厚历史悠久,不但历史上清官层出不穷,而且神童也犹如雨后春笋屡屡冒出。这年,县里召集神童比赛。通过琴棋书画,诗词歌賦写文章等各项比试,最后确定前十二名到县衙大堂,由县长大人面试领奖。
比试作文时,题目是“母亲”。刘峨思维敏捷,思路广阔。他开初写了对父母的敬爱,对兄长姐妹的亲情,接着笔锋一转,他特地写了家庭和谐的主要原因,在于母亲地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和睦亲邻。引经据典,写“岳母刺字”叫儿子永远以报国为志,忠心守边;写“昔孟母,择邻处”“ 断织教子”,使小孟轲懂得学习像织布一样,靠一丝一线地日常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家庭之教,母教最重要。母亲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正气。幼时打好基础,则愈读书愈贤善。初开之教,就是做人的道理,既讲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也讲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轮回之转变。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教女尤为重要。无贤母,何有而得贤子女也!
又扩展思路,突出写了吕雉辅佐汉高祖灭强秦,平霸楚,东征西讨,文攻武略,成就了 400年辉煌大汉基业。“汉”这样一个朝代的称呼,由此成为我们这个主体民族永远的称号。吕后以开国太后之位执政十六载,临朝称 8 年,轻徭薄赋,扶助农桑,宽猛相补,刚柔并举,为中国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写了佘太君和女皇武则天。从杨继业的父亲到杨文广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做为儿媳,妻子,母亲,奶奶的佘太君,始终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她精通兵法,久经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深深地铭记在广大人民心中;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已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广度。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后,她为了给儿子报仇,努力爬上权利的最高峰。她在位时,多权谋,能用人,所以贤才辈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所以政通人和,经济发展。
最后得出独出心裁地结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母。男女平等之时,就是太平盛世之时;母亲执政之日,就是天下和谐之日。”
阅卷的师爷读后拍案惊奇,不觉自语喊出:“志向宏大,文墨出峰。”把刘峨的试卷放在第一位,意思是叫县长大人把刘峨圈成第一名才子。县长批注:“有碍于三纲五常。”把刘峨排到第二名。
今天,县长大人把前十二神童召集在大堂,他出的题目是:每天早起后,第一件事你干什么?十二个神童,“哗哗”地写好试卷呈递上来。
师爷初审选出三名:刘峨、张三秋、刘春宝。
县长大人又比较一遍,赞扬说:“选得很好。”接着就赏识他们三个的试卷:
刘峨试卷是:早起第一件事,拜见父母请安问好。
张三秋的是:早起第一件事,做五禽戏。
刘春宝的是:早起第一件事,读书郎朗。
知县问师爷:“为什么不把读书放在第一位?”
师爷说:“读书仅是学习勤奋,什么目的并不清楚;百善孝为先,本来就应排在前面,内涵小时孝敬父母,长大定能为民报国。所以必须忠孝为先。”
知县说:“排在第二总可以吧。”
师爷笑着说:“刚才说了,勤奋读书什么志向没表达清楚;五禽戏保证身体建康很明确,况且身体健康是能做好一切事的基础。老爷,你说呢?”
知县把他们三人叫到跟前说:“你们每人依照自己所答,写首诗吧。”
刘峨:父天母地育我身,自然道法为精神。
自助天助德载物,为民报国做真人。
张三秋:身体本是世间宝,父母恩养忘不了。
虎鹿猿熊威在世,魑魅魍魉无处逃。
刘宝春:勤学习知书达理,忠孝义熟练齐全。
芸芸众生多杂色,只留清白在人间。
知县用红笔依次在他们诗上批写:“妙、高、好。”
回头安排:“赏银:刘峨十两;张三秋六两;刘春宝三两;其余每人一两。”
陕西布政使刘藻听说后,高兴地赞扬:“刘峨以小说大,以家寓国,志大才奇也!”,就把刘峨招在幕府,参赞军务,后又缓例举荐他于京城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