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思竹(原名陈榕)的头像

陈思竹(原名陈榕)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5/21
分享

村 长

                                         一 山村晨景

“咯咯哦……”。一声声雄鸡的长鸣打破了柏树村宁静的早晨。

一抹绚丽的朝霞从东边的天际播散出来,照在村头的树尖上。一轮红日从东边的天际冉冉升起,阳光暖洋洋地照耀着还在沉睡的柏树村。虽然已经立春,但是空气还有未尽的寒意,田里的水像是冻僵了似的,静静地、没有任何波纹。多年未种菜疏的土地,已经杂草丛生,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在晨露的滋润下,发出淡淡的草香味。这个地处西南地区丘陵地带的柏树村,就像一个羞涩的穿着简朴素装的少女,正静静地沐浴在这晨光中。

因为天气回暖,各家的小鸡早已喧闹起来,从窝中出来,发出“咯咯咯、咯咯咯”低沉的、像是自言自语的哼鸣声,大鸡带着小鸡一路哼哼唧唧,走走停停地寻找着食物,它们不时地甩甩头,不时用坚硬的尖嘴啄乱草中还在沉睡的小虫,不时停下来,展开翅膀舒展舒展,然后又梳理梳理自己的羽毛。

在外一片宽阔的旱地里,有一个三十多岁,个头大约一米七多,身体结实,精神饱满,面庞方正,眼睛深邃有神略带沉思的男子,他正背着喷雾器,右手有节奏地按着压阀,左手拿着喷头,对着一排排嫩绿的幼苗施肥。他就是柏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徐洪高。

这是去年底才栽种的桑苗。因为全村人都不愿意栽种桑树,作为村长的徐洪高,只有自己领回了镇政府分给柏树村的所有苗子,然后,他把外出打工的哥嫂家的荒废田地利用起来,才把几万株幼苗都种植了下去。

在当地政府号召种植桑树之前的几个月,徐洪高就开始忙碌起来:一边给村民宣讲决策,一边起早贪黑,到地里平整土地、挖输水灌溉沟渠,除干草,挖松已经僵硬的板土,经过近一个多月的打理,过去杂草丛生的荒地,顿时散发出了泥土的香味,变得有活力了。

徐洪高喷完一厢,放下喷肥器,把整片塑料膜又重新覆盖到拱形的大棚架上去。为了给桑苗保温,每次喷肥后都需要给它们盖上透明雪亮的保温膜,等待气温恢复到能促使幼苗快速生长的时候才能完全解开。清晨的桑园,一眼望去,一厢厢条状的保温棚白晃晃的一片。

“洪高,回家吃早饭了”徐洪高的妻子淑娟站在自家院坝边,望着他的方向喊着。淑娟的声音在这空气清新的小山村上空飘荡,显得格外清脆明亮。

“听见没有?”没有听到徐洪高的回话,她又重复大声问道。

“听见了,马上回来”徐洪高也用浑厚的男高音回答。宽阔的桑园苗浇肥还没有到一半,徐洪高几下把背上浇肥箱里的肥水喷完,然后回家吃早餐了。

立春后,南方的太阳光照渐渐多起来,数九刺骨的寒冷已经消退,徐洪高身背着沉重的喷雾箱,在不停的按压中,全身早已发热冒汗了。

他一走进自己院子,就立即放下农具,淑娟端着一盆热乎乎的水放在阶沿上的木架上,让他洗脸洗手。

徐洪高用手把盆里的水往外洗完手,然后从架子上取下毛巾放进热水里,用手捧着热水直往脸上浇。

堂屋里,徐母、淑娟和儿子都已经围坐在桌前,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大声叫了一声:“爸爸,快点啊,我们吃了哦,我上学要迟到了”。

“你们先吃,先吃吧,我马上好了”。徐洪高拧干毛巾的水,在脸上抹了几下就进去了。

淑娟和儿子先吃完,然后,她催促儿子背上书包,她就牵着他儿子的手,一边往门外走,一边对徐洪高说:

“洪高,等我回来,我与你一起去桑园地”。

“好”。

吃完早饭,徐洪高让徐母坐在一旁,自己就开始收拾碗筷,却被徐母阻止了。她说:

“家里收理这些杂活就交给我做,你去兑肥料吧,等淑娟回来你们就一起去地里”,徐母体贴的语气充满了慈爱。

徐洪高也很顺从地到院坝旁边的小屋去拿肥料,到外边的水龙头处,勾兑起来。

当全村村民都不愿意试种桑树的时候,只有徐母坚定不移地支持儿子全部承担下来自己种。一方面是因为徐母曾经种养过蚕子,另一方面,她是支持作为村长儿子的工作。

“子贵母荣”,徐母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只有儿子当好了村长,才能能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认可信任提拔,村民的尊敬,也才能能让自己感到荣耀和自豪。

                                           二 如何发展

改革开放近十年了,许多发达省市的农村经济都快速地发展了起来,而柏树村却一直没有起色。解放初期,柏树村是以种养柏树而出名,整个村庄林木茂盛,满村满沟都被高大浓密的绿树掩映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了活跃经济,村干部们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如何利用村里的优势资源来发展经济,让村里人增加收入。当时成功地利用柏树造纸,活跃了村民的经济,这个村曾经也是县里的知名企业村。可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被割掉了。

       而当年这个村的村长兼厂长的人正是徐洪高的父亲徐志强。他受不了自己亲手创建的纸厂活活生生地被砸掉,一气之下病倒了,那个时期,在大会小会上,总要提到徐志强的名字,并进行一番批斗。一些势力村民也开始公然鄙视他,疏远他。徐志强十分委屈憋闷,有一天,他突发心梗,没来得及抢救就没气了。

      那时,徐洪高才牙牙学语,刚能走路。看见父亲躺在棺材里,被抬到坡上,他没有意识到从此后就永远没有父亲朝夕陪在身边了。看到母亲忧伤哭泣,他就用稚嫩的小手摸着母亲的泪脸,想让母亲高兴,可母亲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直到他被推选为村长的时候,母亲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高兴,忧愁的脸上总算有了笑颜,不时开朗地笑笑,总是全力以赴地支持徐洪高的工作。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村民纷纷到东南发达城市打工,留在村里的多半是老人和儿童了。当徐洪高当上村长后,也采取了集思广益的这一优良传统方法,召开村干部会一起讨论,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思路,终无果。

为了增强柏树村村委班子的活力,村干部整体比较年轻化,除了管理财务会计的张伯伯年龄相对大一些以外,其余副主任等干部都在三十至五十岁之间,尤其是团支部书记,是一个学习厨艺专业刚回村的二十多岁的职高学生,因为他活力朝气也让他监管村里的治安,这就节省了村的管理干部的岗位,一人多岗。美丽的淑娟担任了妇女干部,分管计划生育、妇女学习等方面的事宜。这也主要是针对比较落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的情况,没有更多事务,也没有更多合适人选而定的。在如何让乡村发展壮大、如何把村民留住的意见征求中,大家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地讨论。

这期间,徐洪高收到了柏树村小学校长兼语文老师张光明写给村干部们的一封谏言信,信里提出:可以充分利用西南方丘陵地质及暖和的气候条件建立桑蚕养殖基地的建议。徐洪高认真阅读了张校长有理有据的论述,然后决定专程去拜访他。

对张光明的情况,他早有耳闻:他是北方人,妻子是他大学同学,她是本地人,毕业分后,她到了县中学语文老师,他就随妻到了西南县城的另一所中学,由于有才干,教学反响不错,普通话好,他立即受到县教委领导的重视。县里开展“教育支边活动”,目的是要让偏远农村的学生能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学,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西南方师资比较薄若,县教育局就选中了他,下派他到这个村小学任教兼校长两年,也是作为教育部门培养后备干部的基层磨砺。

初来乍到,徐洪高组织干部们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当时对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之后也就各自忙自己的事业了。偶尔碰到,也是点头之交。徐洪高从儿子口里也知道一些张光明的教学情况和管理办法,以及学生家长的一些正面反应。

                                          三 幸遇知音

张老师的老家是河南南阳市人,标准的北方男人,个子高大,不胖不瘦的身材显得健壮挺拔。一口略带北方韵味的普通话,说话时声音洪亮,脸上总露出温文尔雅的微笑。

徐洪高找到他,他热情地与村长握手,然后带他走进了一个简朴的办公室,在木色陈旧的办公桌前坐下,并沏好了茶。徐洪高直奔主题,说明来意,坐在他对面的张校长不紧不慢地给徐洪高分析了本村的地理和土壤情况,以及家乡南阳和他关注的东边沿线发达省市农村的发展情况。

徐洪高像一个大学生听老师讲课那样入神地听着,脸上露出了十分敬佩的神情。看得出:在写建议书前,张就光明是做了一番精心的研究,收集了全国各地发展桑蚕业的一些报道。

“徐村长,这里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资料信息,你可以参考一下”

张光明从他办公桌抽屉里拿出已经打印好的一沓资料,恭敬地递给了徐洪高,一边说道:“您拿回去,可以慢慢消化一下”。然后,用他带有磁性的普通话,对报刊上报道的典型事例做了大致的描述:

“广东省有个燎原村,地处小盆地中部,全村桑园面积占总耕地的80%。蚕农占总人口的70%以上,种桑养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90.9%,收入高于同类村收入的27.2%。村里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全村70%的养蚕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建立优质桑苗基地,提供蚕种制种室、蚕种派发室及蚕茧中转站等设施设备,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桑园总面积的68%,生产的蚕茧90%以上是上品茧,单张蚕种产茧由27.98公斤提高到35.2公斤,亩产茧由3担提高到3.6担,亩产值由3500元提高到4200元。其次,燎原村依托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始兴金兴茧丝绸公司形成产销一条龙体系,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保价收购,并对规模户进行奖励和生产要素的扶持,实行优价护农和资金、技术助农,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

“什么是生产要素?”徐洪听到这里,他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记得高中老师讲经济学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名词,但不是很理解。但他没有打断张校长的话,他想自己回家查阅。

徐洪高一边听张校长讲一边自己在扫读着张光明给他的剪报:“罗坝镇,现在有桑园面积6000多亩,蚕农1000多户,实现了蚕桑专业镇目标,成为粤北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之一。罗坝镇淋头村还办起了一个现代化的蚕桑文化展示馆。展示馆围绕蚕桑产业起源、发展历程、养蚕周期等一系列种桑养蚕生产流程,以模拟现实产地的形式。罗坝镇是广东省蚕桑专业镇,被誉为“蚕桑之乡”,九十年代中期,在政府引导下,村民们开始种植蚕桑,然后把水田转变为旱田,开始大面积种植蚕桑。上岗村,已成为全县第一个蚕桑专业村,许多农户通过种桑养蚕很快富裕起来。随后,燎原、淋头、角田等村民也纷纷改种蚕桑、种桑。养蚕已成了罗坝小盆地村民的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读完,徐洪高有些激动,他兴奋地说:“太谢谢您了,张校长。平时,我都在做具体的农活,基本上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了解这些信息”。说完,徐洪高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害羞的尴尬神情。

“可以理解,可以理解”。张光明微笑着说,“如果以后需要做什么,您可以直接告诉我,我会尽力而为”。他用坚定的令人信赖的语气说道。

“太好了,以后一定多多请教您”,徐洪高欣然答道。然后,起身告别,拿着资料大踏步朝家里走去。

                                           四 典型导向

广东“桑基鱼塘”,以桑养蚕,蚕粪用来养鱼,塘里的泥又用做桑树的肥料的成功事迹深深打动了徐洪高,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由衷地佩服张校长的文化水平和见识,与他交谈让他学到了很多知识,尤其是通过什么渠道和方法了解世界,使他受益匪浅。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柏树村的经济发展起来。首先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平整桑园的土壤,改良土壤酸碱平衡,在桑园的四周修建排水沟和道路。同时,徐洪高也开始密切注意报刊、杂志和广播等媒体宣传报道,更加广泛地了解桑蚕业发展的相关情况。

从那以后,徐洪高与张校长往来较为频繁,徐洪高常常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告诉张校长,困惑的地方就请他讲解释疑。在与张校长多次交谈和论证后,他俩还趁课余时间到村里田间地头散步实地查看,一起构想勾画村里未来蓝图美景。这时,徐洪高就会条条是道地给张校长介绍村里的过去,现状和将来的打算。有时候聊得晚张校长也不时到徐洪高家里坐坐,与徐母聊天。他们谈论农村桑蚕业的发展前景,徐母也津津乐道,兴致勃勃地谈她的养殖经验和成功的喜悦。

在思想准备工作中,徐洪高与村干部们多次沟通交流后,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因地制宜发展的好办法。村干部们分别到农业局、林业局和企业等多方部门,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各位专业人士也一直认为发展桑蚕养殖是可行的,这里的地质和气候条件都适合。全体社员群众多年来没有找到经济发展出路,总在穷困中度日,得知养蚕能赚钱,他们持怀疑态度。因为过去政府也倡导栽植蘑菇和竹笋,但都没有成功。当时,村民们也很渴望摆脱贫穷,也积极响应,只要有赚钱的机会就一定要抓住,选址占地,村民们都主动参与。唯一成功的一次,就是刚刚解放初期,获得新生的先辈村民齐心协力、激情满怀地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那时,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大家也没有什么私心杂念。当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时,依托这青松翠柏,当年的柏树村纸厂非常顺利地建成了,并快速走出了村门。白树村的白纸因成色好,耐用获得了城市用户的喜欢,村民们的经济收入逐渐富足起来,家家也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持续不断的林木砍伐而没有长远计划,没有搭建后续产业链条,越到后面,树木越来越稀少匮乏,导致了纸厂的产品越来越少。虽然中途也去其他友邻村庄购买原材料,但毕竟树木的生长速度很缓慢,周期较长,无法及时满足生产的需要,加上技术设施落后,创新能力不强,最终不得不因材料青黄不接而被迫停止生产。纸厂停下,厂里的工人又只能回家种地。

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吸引着内地青壮年男女,柏树村也不例外,村里青壮年男女都纷纷到沿海城市打工挣钱,就剩下老人照顾在家上学的孙子了。每当前辈们深情留恋地讲述过去村干部们领着大家建厂的热闹气氛和繁荣场景,而看着如今村庄光秃秃空落落的样子,徐洪高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感,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重任:要尽快带领这个村重振旗鼓,有效地发展村里经济。

徐洪高没有往外走,是因为他刚刚接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的工作任务。党中央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特地加强培养本地有文化的村干部,让他们当领头雁带领村民致富。徐洪高是家里的老幺,为了挣钱,哥嫂们早就都纷纷南下,就留下自己和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需要有人照看的母亲。对外面精彩世界,他只能心存向往。

作为党政认可,群众信任的村干部,徐洪高把一心想去外面打工的妻子淑娟留了下来。淑娟是他高中同学,他们自由恋爱结婚。淑娟是一位俊俏的回乡知识女性。她黑黑的柳叶媚,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口整齐的白牙,说话爽朗,声音清脆,笑的时候,脸上还有两个小酒窝。为了丈夫的事业,她最终选择留在家乡了。在家里,她主要负责母亲和儿子的日常起居,生病吃药,孩子的学习辅导管理等,徐洪高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教育、全村人的安全等方面了。

如果自己留下来能为家乡人民做些好事,能带动全村富裕起来,并把外出的人员全部召回村里,让这个曾经繁荣的小村庄重新恢复生气与活力,这就是徐洪高隐藏在心里最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五 突破阻碍

经历了酝酿、商讨、实地考察论证等多重环节。当徐洪高从心底接受了张老师的建议后,他就默默地做着准备工作。其实,张老师的意见也正是近两年政府在大力提倡的事,张校长毕竟是有文化有见识的人,对当今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走向都有清晰的认识和见地。

徐洪高最苦恼的是:现在乡民们都涌向外地大城市打工,城市过份拥挤,而乡村又过份落寞。要振兴乡村,除了政策引导外,还要落实具体有效的措施,让村民们追求富足生活的愿望能实现。由于村里外出打工人太多,村子空空落落,许多在家的妇幼不仅体力不支,遇到大事也无法做主。

去年十月,县政府组织了各村村长去了我国沿线发达省市江浙一带考察,回来后,召开干部大会认真研究讨论了各村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优势,种植多经经济作物,来提高村民的收入。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干部们一直认为:柏树村属于酸性土壤,虽然是丘陵地貌,但大多数地势平坦,利于桑树的生长。而现在随着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土地都荒置起来了,要把现在荒置的土地改成桑田,通过养蚕、桑果等系列农村健康产品盈利,增加农民收入。

然而,当镇里农业科把桑苗堆放在政府大院里时。桑苗却迟迟发不出去。大多数群众并没有理解为啥要种桑苗,他们看稀奇似的围在政府大院门口,有的窃窃私语,面带喜色,也有疑惑不信任的眼光。在村干部的督促带领下,各村社都逐一领回了苗子,最后只剩下柏树村近3万多株桑枝无人领取。连续几天,在冬日的阳光的照射下,鲜嫩幼苗的颜色开始失去生气。

也难怪柏树村大多数家里人都是老人和孩子,他们无力去领取和栽种。徐洪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挨家挨户做工作,或电话与在外的村民沟通栽种桑树事宜,但都被拒绝了。徐洪高心知肚明,村里的男女壮年因为到沿海城市打工挣的钱更多,所以没有耐心呆在家打理维护桑树慢慢成长,在电子科技十分发达的沿海城市,栽种桑树似乎显得非常小儿科。尽管这次桑苗是免费发给村民栽种,却依然无人领取。眼看最佳栽种时间就快过去了,徐洪高找来村团支部书记一道决定,借用小货车先把桑苗全部领回自己的家里了。

徐洪高与妻子淑娟商量:这些桑苗干脆就全种在自家的田地里。扎着一个马尾大辫的淑娟,惊讶地瞪着大眼睛望着他,大声吼起来:“啷个栽得下”?

徐洪高露出十分无赖的神情,镇静地说:“把大哥二哥的土地都拿过来种上”。

还没等淑娟答话,坐在一旁的母亲语气坚定地对他说:“我觉得可以,反正大哥二哥的地也没有人种,空着也是空着”。听到母亲地话,徐洪高像一个小孩子似的,高兴地猛拍了手掌。

虽然母亲年岁大了也体弱多病,但在年轻的时候,她不仅漂亮,也是村里的妇女干部,对上级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很到位。她曾经也是养蚕能手。她喜欢桑叶的清香,看着一个个软糯的小蚕爬满桑叶,听见小蚕伸出头吃叶时发出“淅淅索索”的声音。看着小蚕一天天长大、吐丝和结茧,卖出蚕茧把钱拿到手里,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有了母亲的支持,媳妇淑娟自然夫唱妇随了。淑娟毕竟是回乡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媳妇里,算长得漂亮,知书达理,与婆婆关系处得也比较融洽。

淑娟的娘家在邻镇三雅村,父亲也是村干部,母亲也蚕是养蚕能手。所以,在徐洪高坚持要栽种所有桑苗时,她心里并不是完全不同意他的想法。从小耳濡目染娘家母亲的养蚕情景,桑叶的清香气味和小蚕的样子一直留在记忆里。刚开始,看到母亲培育出灰白色,像蚯蚓软绵绵一样的小蚕,她很害怕,但是,当亲眼看到一层层铺满桑叶的簸箕里小蚕一天天长大结茧,她幼小的心灵也充满了好奇的喜悦。

第二天一大早,迎着严冬的太阳,她就早早地起床,弄好早餐,把儿子送去上学后,她就愉快地协助丈夫徐洪高用三轮车,一车一车地把桑苗运送到土地边,带上锄头,在乡农技员的指导下,请了十几个村民帮手,花了几天时间,终于让快焉的苗子全部栽进土地里了。

过年时,大哥二哥和嫂子们回来看到自家土里种上的桑枝,都没说什么,他们还感谢弟弟弟媳给他们空置的土地派上了用场。短暂的春节全家聚会直到大年后,他们又返回到沿线城市打工了。家里顿时又安静了下来。

最考验人的是第一年培育幼苗时期,需要有极度的耐心和细心。苗子是否生根成活成长的关键就在头一年恰如其分的施肥浇灌,保温膜的经营管理。这期间,徐洪高和淑娟总是起早贪黑游走在桑园和家之间,但却没有任何起色,看到的全是冷如冰霜的、在寒风中微弱的小苗,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怕它们生病,抗不过寒冷气温的折磨。徐洪高夫妇每次在桑园里除草追肥时,他俩都要悄悄地讨论,怀疑嘀咕:

“能不能成活啊?”每当淑娟这样问徐洪高,他总会这样回答:“不成活也没有损失啊,因为是政府免费送的苗子”。虽然他这样答但他心里却渴望着成功。

“可是,如果不成功就会耽搁其它庄稼的种养哦”淑娟继续嘟哝。

徐洪高只能沉默无语。每次他俩议论后,徐洪高都要提醒淑娟:“回家不要在母亲面前流出这样的想法啊”。

每天,她俩都按时到桑园做好除草和追肥等各种杂务工作,静静地、任劳任怨地早出晚归,有计划地一轮一轮地给桑苗除草追肥保温调温。

                                            六 喜获成功

第二年的春天一到,大雨不停地下。儿时就又言语谚语说:“春雨贵如油,珠宝满沟流”。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春雨的潤育,温度的回升,小枝上渐渐冒出了新芽,田亩里的弱苗开始泛起了青绿,矮小的个头一天一天地往上猛长。叶子也逐渐从耳朵大到大巴掌大,然后满园一片片嫩绿色,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绿莹莹的发亮,弥散着淡淡的清香。

看着桑叶的天天生长,并且越来越茂盛,徐洪高和妻子淑娟都松了一口气,徐母更高兴,她还常常跟着他们到地里护理桑叶,干一些杂活,看到葱茏清香的桑叶,徐母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她的身体似乎也没有病了,每天脸上也洋溢出着希望快乐的光彩。在技术管理上,徐母常常会给与他们及时的指点,才使桑树的繁殖得到了科学适时的营养供应。

这期间,在母亲的提醒下,徐洪高和妻子淑娟又开始打理养蚕的专用房间、簸箕的消毒杀菌,蚕种的培育,为防止新桑叶的生病,他们特地买了消毒防虫的药兑水喷洒。母亲也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小零活。让徐洪高夫妇干得更加得心应手。

看到桑叶翠绿繁茂,一家人都十分开心。这时,过去冷眼观望的村民们也不时故意路过桑园停留参观,面带羡慕的神情,与在地理干着活的徐洪高夫妇聊天。过去怀疑的神情已经在减退,但是观望的意蕴。

即便已经有了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报道:种桑养蚕一年能赚七八万,做得好的还能一年赚十几万,村民们都不会相信。因为在他们心里: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是啊,村民的怀疑也不是没有道理,何况他们曾经也积极努力发家致富过,但都失败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徐洪高与淑娟也没有经验,他们就相信胸有成竹的母亲了。

当他们看到专门建的养蚕房里,小蚕密密麻麻爬在翠绿色的桑叶上,“嘻嘻索索”地一阵响声后,叶子就缺了并逐渐没了,在夜晚的灯光下,幼蚕蠕动着它们柔软的身子吃饱了,安静地睡了,七天一次休眠,四次以后,幼蚕就吐丝,然后渐渐形成了雪白的大拇指一样的蚕茧了。这时,徐洪高夫妇的心里就有了底气。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徐母说:“现在可以摘下茧去镇里卖了”。徐洪高与淑娟就挑着白亮亮的蚕茧去了乡农技站卖茧了。

当徐洪高与淑娟兴高采烈地从镇里回来。告诉母亲:第一轮就获得了近万元的收入。除去成本也能获纯利6000余元。一家人都满脸喜悦。

得知徐洪高夫妇从农技站卖蚕茧回家了,村民陆陆续续地凑过来打探消息,听到他们的收入,淑娟还故意把一大沓100元现金展示给他们看,村民们怀疑的眼光全没了。他们围着徐洪高家的蚕房东瞧瞧西看看,问这问那。

看到村民们的热情高涨,疑虑在消除,徐洪高与母亲和淑娟相互对了对眼神,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微笑,也满怀喜悦地回答着乡亲们各自提出的问题。

看到村民想更多了解养蚕知识,恋恋不舍,不想离开,徐洪高便大声喊道:“淑娟,把凳子都拿到院坝里,叫大家坐”。

“哦,好勒”淑娟迅速欢快地从堂屋出来,左手右手都提着长条凳子走到院坝,整齐地摆放在院子里。

母亲也心有灵犀,知道儿子要准备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了,便主动去厨房烧茶水。

徐母的这一熟练举动也源于徐洪高父亲当村长时的经验,那时,凡遇到村民有问题,丈夫就要把村民请到院子里,为他们讲解,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顾虑和问题。

                                            七 市场分析

刚刚立夏,天气已经比较暖和了。院坝周围茂密的竹林和枣树,以及不远处的桑园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桑园的桑叶因第一轮的采摘已经有些稀疏了。徐洪高他们正在准备施肥提升新一轮的桑叶繁殖。

村民们围坐在院子里,有几个也站在旁边,都聚精会神地望着站在大门口阶沿上的徐洪高,他就像站在讲台上那样,神情严肃,语气不快不慢地给村民介绍他所了解的养蚕地的市场前景:

“根据我最近收集的资料报道:现在蚕丝工业发展速度很快,市场对蚕茧和蚕丝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具体来说:一亩桑园至少可以养殖3张蚕床,每大张蚕床收获100斤的蚕茧。3张就收获300斤蚕茧。按照蚕茧市场30元/斤价格,第一批大致收入9000元,减去成本净利润收入就是4200元,这只是第一批带来的收入”。徐洪高停了下来,喝了一口水,接着说:。

“在我们这个气候温暖的西南方,一年可以也可以养殖6批以上,就按6批计算,一亩桑树地一年可纯收入25200元。而我这次种植近五亩,预计将收入约十万元。据专家讲授桑蚕生长规律:养蚕的繁盛周期大约有7-8年光景,只有在第一年,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要多一些,第二年就没有设施投入,只有蚕种和肥料投入,利润也就更高一些了”。徐洪高越讲越兴奋,声音也越来越高昂。

听到这里,村民相互窃窃私语,不断点头赞许。他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徐洪高一家在短时间内获得这样多的钱真实事例,他们也目睹了第二批第三批及以后桑叶的保障,就只是多给桑树追肥和管理了。

当徐洪高讲到一亩地的总价值时,村民再也不怀疑了,甚至脸上充满了欣喜和羡慕的表情。之前不愿意领桑苗的村民,现在心里也翻江倒海,有的人脸上充满了跃跃欲试,有想自己种植了的期望神情。

“哎,村长,还有免费的桑苗吗?”一个还不到五十岁就当婆婆的杨大姐大声爽快地问道。

“哦,现在免费的桑苗暂时没有了”徐洪高回答道,“如果大家想种植需要提前报名,由政府统一订购。这一政策是去年镇政府开各级干部会的时候宣布过的。具体情况还需要去咨询后才能回答大家”徐洪高回答提问后,心里涌出了由衷佩服上级领导的英明决策的感想。

如果没有这个政策,作为村长的徐洪高该怎么解决村民的新需求呢?徐洪高知道自己种植的桑苗中有其他村民的苗子,但是因为他们不愿种植自己才完全承担下来的。想到这里,徐洪高脸上闪现了一丝焦愁。

他停顿下来,若有所思地望着院坝里的乡亲们。在心里暗自感叹道:“现在的农业振兴工程,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解决的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村干部带头成功示范,才能有效地激发文化知识不多,见识不广的村民的热情和斗志啊”。

村民们的懊悔和尴尬都写在了他们的脸上,徐洪高夫妇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一方面,他们为当时大胆承担下这一重要任务的正确举动高兴,另一方面,也为村民们对他们的认可而后悔高兴。

当太阳开始西下的时候,村民们才纷纷离开徐家院坝。村民们的目光和热情也深深地留在了徐洪高、淑娟和徐母的心里。待收理好院坝,也是小孩子放学该做饭的时候了。徐母和淑娟都忙去厨房忙碌了。

徐洪高独自一人去桑园,徘徊在一厢厢整齐的桑树之间打量,直到夜幕开始降临,徐洪高才慢慢往回走,但脑海里一直萦绕着刚才村民们那一张张渴望养蚕的情景。

                                             八 共同分享

这晚,徐洪高一家显得特别轻松和愉快,因为大家都心怀刚刚卖了蚕茧的喜悦,还没有开始第二轮养蚕,也不像往天要忙着去给幼蚕及时添加桑叶。吃完晚饭后,儿子就在客厅旁边的小书桌前做自己的作业。

他们三个大人都坐着没有忙着收拾碗筷,淑娟挨着徐洪高坐着,眼睛扑闪着,徐母脸上有抑制不住的高兴,她望了望儿子和媳妇,沉思了一下,然后提出:

“我们的成果要分一些给村民才合理”,一听徐母的话,徐洪高有些激动地说道:

“正合我意,但还没有想好具体怎么操作,才不伤到大家的自尊心”。

淑娟没有答话,但她明白徐洪高的心意:毕竟他是村长,村长的职责就是带领大家共同富裕,何况这些苗子本来也有每户村民的份额,只是当时他们不敢尝试罢了。虽然,淑娟眼看自家人起早贪黑挣来的丰硕成果要分出去,显得有些不舍,但她还是尊重母亲和丈夫的意见。

第一轮的桑叶采摘后,桑枝上就只剩下小叶子了,整个枝头的桑叶显得稀疏凋零,为了保证下一轮蚕子有富足的食料,徐洪高夫妇又将忙碌起来给桑树施肥。几亩地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追肥,仅仅靠徐洪高夫妇俩是无法全面完成。

徐洪高心里想:为了给村民增加些收入,他们采取请村民来协助,每人一天给100元的务工补助和食物补贴,使村民的心理得到平衡。就这样,有了富足的劳动力,一遍又一遍的追肥,也可以使桑树很快恢复元气,促使桑叶快速茂盛起来。听了徐洪高的初步打算,徐母也赞成。

与柏树村相邻的沙都村,也是地处西南偏远的乡村,两村相隔有十余公里,是个拉屎不生蛆的地方。过去村民们常常为缺少购买财米油盐的钱而愁眉苦脸,他们只能背着红薯和米糠去乡场上卖,以换取微薄的收入。九十年代初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去南充去参观考察,那里有成片成林,翠绿无边的桑树,使他们平静无漪的心受到了深深的震动。村民们靠桑叶养蚕、桑葚生钱,使村民们很快脱贫致富了。但后来因为技术问题,桑园很快枯竭了。而柏树村的成功经验成为了其他村学习的榜样。其他村的党组织和村民都纷纷来柏树村向徐洪高取经,徐洪高毫不保留地给他们传授自己的经验和种植步骤,以及成功的奥秘。

柏树村先前不愿种植的群众担心万一不成气候,不仅花了钱,又浪费了土地,没有收成,搞得两头丢失。而作为村长必须勇敢承担种植试验。当时,徐洪高果断决定,把几万株桑苗拿回家种在自己家的五亩地上。老婆淑娟还是暗地里嘀咕过。

“现在满意吧?”徐洪高用有点得意口气妻子问淑娟。

“嗯”淑娟愉快地点了点头,脸上却洋溢着喜悦的笑颜。

在请大家帮助他们追肥的时候,每位村民都表现出了对徐母对她的恭维和敬重,这让淑娟心理甜滋滋的。她深深地体会到了成功和对村民施恩的愉悦。甚至当她看到有的村民也想种植桑树,而刻意讨好她时,她心里既高兴但也不由得涌起了一丝同情心。自从村民们得知他们的成功后,过去冷眼观望的村民渐渐在靠近他们套近乎。徐洪高夫妇和母亲都心知肚明。作为村长的徐洪高心里正在思考怎么来公平合理地处理好村民心里想的事情。

他一方面用务工补贴村民,一方面也在向镇政府咨询下一批次的桑苗的预定,也在逐家询问确定下一轮预计种植多少株桑苗,以及辅导决定种养的村民,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当徐洪高主动说出了这段时间对村民的观察,也直接对母亲和妻子淑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分一些桑树给愿意种养的村民,也让他们多些收入。不愿意种的请他们来家里帮忙给他们务工费。然后,他们三人认真讨论确定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让村民们做哪些具体工作,诸如:定期追肥、采摘桑叶和清晰洗桑叶等杂活。

                                         九 技术扶持

徐洪高与家人商定好后,与村委主要负责人交流了意见,然后迅速召开村民大会,徐洪高在大会上一口气讲完了这几个决定:

“鉴于目前暂时没有免费桑苗的情况,我们一家商量后决定:一,先请大家抽空帮助我们追肥,每次给务工补贴100元;二,决定要种植桑蚕的家庭,可以先做好场地选址,提前挖好沟渠等前期工作;三,你们提前轮流到我们这里来学习养蚕技术,由我母亲和淑娟给你们讲解。在掌握好养蚕技术后,一旦有了新的苗种,就可以顺利栽植了”徐洪高的话刚刚说完,立即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太感谢村长了”有人在人群里喊道。

“感谢村长,感谢村长......”,此起彼伏的感谢声在柏树村上空响起。这时,圆圆太阳也正照耀在柏树村的高空中。

往日寂静的小村开始活力涌动了。

从此后,每次徐洪高到镇里购买肥料等农用物资时,他就要去一次政府咨询桑苗的事,同时,也向乡党委汇报一下村民们的思想变化,以及自家桑园的进展情况等。

一边为徐洪家打工挣得务工工资,一边等待筹备自家桑园的村民们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们积极向上,精神振奋,也开始早出晚归经营自家的自留地了。从村民大会后,柏树村村民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到了年底,徐洪高家的蚕茧已经是第六轮结茧了,村民们心里更加羡慕了,正好镇政府的第二批免费桑苗也回来了,村民们便抢着领回了自己的桑苗,就直接运到早已准备好的桑园地栽种了。

凡是有村民向他求助补充桑苗,徐洪高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家的桑枝全剪下来,送给每户需要的村民。然后组织了30余人的技术小组,由他和农技员分别带一组给社员传授种植技术,诸如·嫁接、修枝、整形等。通过他们努力普及技术知识,村民的桑枝在相应的时间内已经生根发芽,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在实现。

而这期间,可忙坏了徐洪高和淑娟,他俩轮流到各家各户的桑园地检查他们的栽种方法对不对,因为这次分散栽种,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完成了。徐洪高还利用了广播定时给大家提醒该做什么和注意事项。

又一年春天到来时,嫩绿的桑叶像雨后的春笋蓬勃地生长了出来。柏树村的满山遍野都一片郁郁葱葱,每家每户也都在尽心的养蚕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有序地生活着,一两个月后,凡是栽种了桑树养了蚕的家庭都获得了现金收入,到了5月,他又接着购回三五张蚕种,几个月后,产茧几百公斤,纯收入也翻几倍了。全村村民个个笑逐颜开,走路也精神起来了。

以前从未见过这么多钱的村民都乐不可支。当然,也有养蚕失败了的,但在徐洪高、徐母和淑娟三番几次耐心的指导下,依然获得了可观的纯利。之前,因羡慕嫉妒说了不少风凉话的村民,也开始发自内心尊敬徐洪高全家人,并把他们当做致富恩人。

到了第三年,全村近500户村民都栽上了桑树共几十万株。每年人均纯收入最少的也有一两千元。从此,村民再也没有为购买柴米油盐没钱犯愁的时候了。

现在,柏树村的村民们相互见面也都喜笑颜开,相互问候交谈养蚕进展和经验总结,柏树村村民都解决了温饱,有了同等的致富途径和利益,村民的心态也发生着改变,相互都很友善,没有了以前的闲言碎语和争吵。村长徐洪高看出了这些微妙的变化,心里暗自高兴着。

                                           十  乡村新貌

徐洪高没有因此却步,他把桑渣、蚕渣都用来喂猪,一年可喂出10多条肥猪,4头窝猪、可获纯利润8000余元。加上养蚕,能获纯利2.5万元。

在徐洪高的带领下,全村人都纷纷行动起来,既养蚕,又养猪,在外打工的村民渐渐也在回归。现在有时4家村民的收入可与徐洪高并列。

转眼,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柏树村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种养一体的产业链条。尤其是在当今振兴乡村的战略目标下。柏树村和附近周边村,村村公路相连,与大城市一样,定时定班的公交车直接开通到村门口,家外边。

按照国家新农村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二十字方针,柏树村在徐洪高的带领下,用村里的经费提留,建起了两楼一底的办公大楼,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新修的村委办公室设在一个四方聚集方便集中的地方,并参照先进地区的事例,开辟了养蚕专栏,定期更换科学养蚕和全国各地动态信息。专门设置了有LED显示屏的大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唱歌象棋室等,三楼主要是用于接待上级各部门来蹲点的干部和安置新时期大学生年轻村官的住处。

正在建设的“柏树村书屋”。总面积200平米,这是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实施倡导学习型村委、学习型村民等文化工程。主要开设有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

柏树村书屋,正在努力创建三星级农家书屋,已有藏书10000多册,其中包含了文学小说、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种类的书籍,知识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能够很好地为广大村民提供各种知识和技术信息。此外还有健康、娱乐、运动、时尚等十多种杂志,还有中国农民报、都市快报,今日头条、新华日报、重庆日报等十余种报纸,图书阅览室同时容纳20人以上看书读报。

  电子阅览室可容纳8人上网查阅学习、科技等信息,网速流畅快捷。

 晓琴是图书管理室的专职人员,她是湖北人,随开湖北小吃店的父母来到西南中心城市,读职业高中时,与柏树村养蚕专业户的孩子杨斌相爱,结婚到柏树村。她形象乖巧,圆圆的脸上笑的时候有小酒窝,她普通话话标准,还喜欢唱歌跳舞,当她的父母第一次来到柏树村,深入考察未来女婿的居家环境时,看到柏树村一排排漂亮的小楼林立,干净整洁的水泥小道连接着家家户户,杨斌家就父母和一个读大学的妹妹。三楼就是杨斌的天地,妹妹住二楼。晓琴的父母非常满意。结婚后,回到至今已经成为新农村典型乡村定居,小两口也买了一辆红色小轿车,用于空闲时间出去游玩,和常常接送在城里经商的岳父岳母回家相聚。

村长徐洪高看到晓琴这样的人才,就与村委推荐让她来管理图书,大家也一直同意了。图书的借阅登记工作,从周周一至周日全程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上午八点半至十一点半,下午两点至五点半。这样,村民在认真发展养殖业的同时,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到图书室寻找相关资料。为了培养本地年轻干部,村委一致决定让她还兼任团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定期策划一些文化活动,让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有重大活动,她做主持和组织训练接待团队。

在保证村民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后,徐洪高又加强了村民文化生活的建设。当村长已经二十多年了,徐洪高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梦想:带领大家致富了,让大家都修建了小楼房,在国家的扶持下,社社都修好了水泥公路,并通往家家户户的门前.每家每户都橡城里一样,有冷暖空调、热水器、抽油烟机、自来泉水、瓷砖浴室。家家户户门前院坝都有花台,都种上了各自喜欢的不同种类的四季花卉、绿色植被或时令果蔬。


2022年5月20日星期五定稿.小说以1998年采访发表过的人物通讯《领头雁》主人公为原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