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国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并把人的善心分为“四心”、“四德”、“四端”三个层次来阐述。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人天生内在具有的基本品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
一、孟子人性善的三个层次
1.四心
“人性之善也,尤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善,就像水向低处流那样,是一种自然特性。本性没有不善良的人,这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人都有恻隐、羞恶、恭敬(礼仪)和是非(智)之心。“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之心。先王怜悯他人,就会制定体恤民情的政治制度。一旦用怜悯他人之心来确立政治制度,那么,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当一个小孩掉到井里,旁人就会感到惊骇,并有救他的义举,这不是为了博得小孩子父母的好感,也不是想借此获得好的名声,而是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害怕,担心小孩会丢失生命的强烈情感,本能地产生了抢救孩子的念头和行动。
人降临这个世界,就逐渐懂得了什么是光荣和耻辱;在利益面前,有谦让的本能;在长辈和智者面前,有本能的崇敬,这就是人本身具有的智力判断。这是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恻隐、廉耻、是非和谦让之心,就不是人。
2.四德
由“四心”推及而得“四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怜悯,是仁爱的开端;懂得廉耻,便是道义的开始;谦让,是礼仪的开端;明辨是非,是具有智慧的开始。因此,仁、义、耻、智,是人最基本的属性,对待事物最基本的四种品德和处事原则。“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
在四德中,孟子最重视仁义。心存仁爱是人的生命本源,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品质。慈善事业、救灾中抢险、扶贫济困、保家卫国、平定天下就是最好的体现。耻,懂得羞耻,可催使道德醇化,激发人们努力奋进,孜孜不倦、自强不息地追求正义,抵制邪恶,促使社会健康发展。智,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可以根据不同对象予以不同的态度。
3.四端
“人之有四端,尤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一个人有了这四种开端,就像人有四肢,缺少了一样,就是一个残废、不健全的人。由此,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又引用:“《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固有物必有责;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仁、义、耻、智,不是外部授予,而是人天生就具有,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一旦人们意识到,就会积极追求得到它,如果放弃追求,就会失掉它。
在复杂多样的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究其原因,就是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天资,充分认识自己的内心。
孟子引用《诗经•大雅•蒸民》中的词句:上天蕴育了人类,就自然使万物都具有他们本来的法则。如果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养成这些美好的德性。
他又引用孔子的话:创作这首诗的人,就是真正懂得了事物发展规律法则。所有人都掌握了这些规则,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好的风气。仁、义、耻、智、信,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和影响,人类就能呈现出友爱和谐的局面。
同时,人的善良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拍打水使它翻腾起来,水就可以高过额头;阻截水流使它倒流,就可以把它引上高山。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不,这只是外部力量使人的本性发生质的改变而已。
通过外部的引导和推动,可以使人做好事,也可使人做坏事。因为人的本性就像这水一样,本性善良,但是,也摆脱不了环境的左右。
二、人性善的启示
人是社会的主体。为了生存,人们必然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在这些生产劳动中,结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维持这些关系中,人们面临着生产资料分配利益的矛盾。
以竞争为杠杆的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欲望。世界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富国论》中指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从事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必须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去投资、生产、和经营那些供不应求的社会急需品。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利益的获得,促进了社会的经济繁荣。
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原动力。为了防止人性善在利益面前的变质,就必须采取措施,用正确的方法、公平合理的手段来促使人性善的张扬,抑制人性恶的萌芽。广泛引导和培育民众善的美德。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孟子认为:道德不高的人会受到道德品质高尚人的驱使,使自己的德行受到那些好的、善的行为举止的熏染,顺应天德,社会就能向着善良、美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善行蔚然成风,社会就能健康、持续发展,反之,如果恶行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就会导致人心混乱,时局不安,社会动荡。
如果人人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如果人人都懂得并做到了仁、义、耻、智、信,就保持了本性,懂得了天命,在利益面前,就能坚守善性。“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就是节制欲望。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物欲太强,就会丧失善良的本性。“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人具备万物的天性,时时反身自问,诚实地按照人的本性去做,更令人快乐。对他人宽恕、仁爱,就能养成“四德”的品性,就能“君子所性,仁义理智根植于心,其声色也睟然,见于面,益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
在养成了好的德行后,就具有了君子的风度。时时把仁、义、礼、智、信根植于心中,在物质利益面前,表现出清亮润泽的光彩,并洋溢在脸上、肩背上,再波及到人的四肢上。即使四肢不会言语,也能彰显出君子的善良、仁爱、礼节、智慧和诚信的浩然之气。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为浩然之气?”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是宏大,刚健和正直之气,充塞在天地之间,日积月累,内心得以修炼,外部辅之以道德准则和法规,人类社会就能安定祥和。
2023年3月23日星期四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