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松的头像

陈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8
分享

从大佛洞说开去


一提起兴义,许多人就会联想到山地玩都;百花圣地,三省通衢等名词。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还拥有全天下绝无仅有的绝美景致一城三景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大峡谷。在这一点上,试问,世间还有哪一个城市敢望其项背?

当年第一次从工作生活的县份上来到当时的行署所在地兴义,迅速被深深吸引,彻底迷惑住了!那时,兴义留给我的印象,是十分的稚拙朴实,静美恬淡的。一如一颗璞玉,更似一位婷婷袅袅的纯朴美少女,熠熠生辉,光彩夺人。印象中,除树木清幽茂密,纯净如洗之外,最触动我心魂的就是那清亮澄澈无处不在,总是不舍昼夜汩汩流淌着的泉水。这种泉眼数量极多,均匀的遍布于城市四面八方的角落。我留心数了数,在当时的兴义市,被人们统称为冒沙井的泉眼不会低于十三口。

后来调到兴义工作,先是惊叹于大佛洞(即穿云洞)的闹市圣景,圣洁幽静,山峰入云,树木参天,后更被“万峰成林”的天下奇观万峰林,“地球上美丽的疤痕”马岭河峡谷完全折服,大美兴义真是无以伦比。

今天此文,我们主要以城中至景大佛洞为描述的核心主题,其余所涉内容皆是为铺叙大佛洞服务。

1981年9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兴义地区,设立设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21日,仍以兴义为首府的黔西南州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历经几十年的努力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兴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4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文章主要以缅怀胡耀邦同志的伟大与光辉为主题,但他在文中也提到,自1984年2月7日随同胡耀邦同志来过兴义,“那时,兴义城区只有一条叫盘江路的大道,路旁的房子比较低矮,路灯昏暗,街道冷清。我们沿着盘江路向东走了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今年4月3日,当我再次来到兴义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先低矮落后的小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兴义市城区现在的面积比1986年拓展了4倍,城区人口增长近3倍……”。一转眼,时间又过去了将近10年,今天的兴义当然在温总理文中所说的基础上又飞速发展,进步了许多,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当然是呈倍数增长和提升了,市容市貌当然一如温总理所说已经迈入现代化都市行列。

愚以为兴义大佛洞理当列入兴义名胜之列,这样一来,兴义就应当是一城四景而非三景了。但是,它并未名列其间,不但我颇为费解,许多人也和我一样莫名其妙。兴义城中穿城而过哗哗流动的那条河,古时候名叫花水河,如今唤作弯塘河。据说花水河从入城到出城,一路所经之处,共有八座拱桥。它入城经过农机厂那一段后,在流经大佛洞门口时,河道宽阔笔直而悠长,与大佛洞相映成趣,给大佛洞平添了不知多少内涵与亮色!

弯塘河流经市府门前时,先是在八一公园边上缓缓流连了一圈,这才穿过公路下的涵洞,沿着斜斜的长坡跌将下去。就在湾塘河即将跌将下去,进落入下滩的河道的岸外一侧,兴义“民园”因墨迹琳琅而格外醒目。

“民园”汇集了与兴义紧密相关的古今文人诗词或笔墨。书法家熊洪斌先生题写的“民园”两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飘逸。清乾隆十九年,兴义曾出了一个进士,名叫卢世昌。因为那时的花水河极其美丽,妩媚,他曾为此写了一首题赞花水河的诗。这首诗被兴义文坛巨擘吴厚炎先生以云鹤游天的笔力,书于民园庭柱之上。廊柱的另一边,则是书法家陈国芳先生的墨宝,他所挥毫泼墨的,乃是今人,笔山诗词研究会的会长倪雅男先生所吟咏的诗作。

卢世昌于乾隆十九年进京赶考,当年高中进士第十三名。他不但经史诗文通透,且精通易经。朝廷将黄草坝选择为兴义县治所,皆因了他的“九龙归位”,“飞剑斩龙头”等有关兴义风水的推判与鉴赏。

其诗曰:“烟波十里漾青莲,水到城南别有天。试看花桥鱼跃浪,跳珠白雨乱入泉。”他的这首诗,不仅仅只夸耀赞美花水河的灵动鲜活,清澈明亮,生机勃勃,实际上,也把当时兴义城大佛洞一带十里烟波映衬下的山景、园林美妙,作了白描般的勾勒凸显。

兴义是一块历史和文化浓郁的宝地。地灵人杰,天宝物华。历史上,兴义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有因接受日本投降而文明中外的时任陆军总司令的国民党五星上将何应钦;有兴义系军阀创始人,兴义新式教育的开拓者刘官礼;还有曾被孙中山誉为“西南后起之秀”的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将军;以及军阀割据时期曾任陆军中将,贵州游击总司令的刘显潜;更有曾经显赫一时的贵州省长,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的刘显世;还有曾任国民党交通部长并创立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学院)的王伯群等等时代风云人物。还有许多出自兴义或与兴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杰出人物,他们均有着闪光或辉煌的过往,令出生或生活在兴义的人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有人曾经这样赞叹:“一部贵州近代史,半部都是兴义人!”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兴义人乘着修筑城墙的大好时机,修建了笔山书院,它是由乡绅平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创立,被称为“乡党之学”。书院位于老城后山水井坡麓,书院大门正对着笔架山,故笔山书院由此得名。兴义后来的许多名人,大都就读于该书院,它是兴义兴办学堂的滥觞。这笔架山正与大佛洞山近在咫尺,两相对望。所以两座山联系紧密,都为笔山书院增色不少。

近来颇有闲暇,因为情有独钟,我几乎每天不是清晨,就是白天,都要去穿云洞公园逛一逛。不独因为这个城中之园清幽美丽,空气新鲜,景致独特,还因了它厚重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掌故。

从湾塘河这面走近它,首先要经过山根之下的一个球场坝,在这里可以仰看园中矗立挺拔的高大山峰;更能够一眼看到球场坝左边,从离地五尺之上起,依洞建筑的五层攒尖顶木结构阁楼,它被称为穿云洞占建,始建于明朝,后毁于兵燹。清代光绪二十一年,由邑绅刘显潜倡议培修。因尊王阳明为圣贤,洞内神龛上供有其石雕像,故又被称为阳明洞或大佛洞。在最底层的门楣上,悬挂着“穿云洞”三个大字,两边的门框上悬挂着熊洪斌先生应邀重书的清宣统年间时任兴义知府的务川人聂尊吾(聂树楷)为涵虚阁题写的对联,这幅对联原来置于半山上后洞峭壁上翼的涵虚阁,现被移植到了这里。

对联是这样写的,“登临揽胜,三面山光一面水;凭虚结构,二分人力八分天。”

在球场上,便可看到穿云山被从中间分隔成了两个部分,一高一矮两座山峰分岭阔达而明显。左边精致玲珑,右边则巍峨挺拔。

从球场坝子登阶而上,经过几棵几人合抱高入云天的参天大树,跨越三道石梯的三十多级台阶,就来到了把大佛洞豁然断开,且一分为二的中间平坦的坝子之上了。坝子地面,全用上好的青石来铺砌镶嵌。

沿着之字形的石阶两曲一折,游人便可经过几处石凳围着石桌的台子,登上这座小巧的山峰,顶峰上是一个平台,在那上面建有一座亭子。平台三面皆用石栏围砌,在石栏上面,俱是精雕细刻的花草虫鱼或人物,栩栩如生。

在这匹山的胸腔位置,有一个大而显眼的洞窟,它就是著名的“穿云洞”。洞位于云南街东侧穿云山上,西傍弯塘河,与水晶山对峙,牛鼻子桥沟通期间。洞大可容上百人,洞穴迂回,犬牙交错,千姿百态。南明永历贵州巡抚钱邦芑有诗专门写该洞。“来去穿云五尺藤,好峰精刹我凭频。碧天万里圆明月,文室千年宿一灯。头白尚容还故国,眼枯不敢望诸陵。缁衣莫制人间泪,犹是前期剃枭僧。”

它的正对面,一架宽阔陡长的铁木结构的巨大梯子,在山腰上,在树木间盘旋,爬上它架空的身躯,“哐哐”的就可爬上穿云山最高处的平地上。

高峰与矮峰比起来,大约竟高出它三倍以上;可那体积及面积,目测下来,大概是它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呢!

高峰之上,林木森森,最高处的中心位置是一个高台,台子正中,市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仿照古代建筑的风格样式,修建了一座有着四层飞檐的塔楼。其廊柱之上,有一副楹联,为倪雅男所撰书法家黄健中先生所书。其联云:“泱泱华夏代传薪火,穆穆先贤德裕后昆。”

百子园就建在这匹山上了。所谓百子园,就是把上下五千年中华圣贤的姓名,生平,事迹,贡献等,刻于其用石头雕琢而成的人像上下左右,陈列于山的每一个角落,使之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关于百子园,今人九十几岁的老翁吴传瑾老先生留下了“一河贯古镇,万家灯火映碧空,百子聚名园,千载文明彪青史”的墨宝。

站在最高台的塔下,西观水井坡,南眺笔架山,正望庙宇巍峨的水晶观,俯瞰则是大佛坊古镇,丛山峻岭之外,滚滚奔流的盘江水,仿佛就在眼前。它似乎十分惊异于日新月异的老城的车水马龙,闾阎扑地,璀璨夺目,与它一起喧嚣向前,势不可挡的,何止这些!那是国家与民族崛起与强大的永不停息的脚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