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松的头像

陈松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9/18
分享

李芳芝趣闻轶事

李芳芝轶闻趣事

陈松

李芳芝先生(或写作李方芝)先生,在兴义曾经大名鼎鼎,远近闻名。但是至今却找不到一本对于他的生卒年以及平生事迹作一大致记载的方志。他是民国年间活跃在贵州省兴义县,以才学急智,滑稽幽默,嫉恶如仇著称的有名文士,是兴义县坊间早年传奇色彩最为浓郁的著名人物。平生诗善文,长于绘画,精通医术,生性诙谐,最酷爱触景撰联,凭藉一身正气鞭笞小人时弊,“怪才”,“烂肚皮”之名气响彻黄草坝以及周边的四乡八镇。他是一位饱读的清末秀才,因为废除了科举考试,为了生计也不得不去往城郊的农村小学任教,以赚取每日生活所需的开销。干了不久他就升任为两等小学校长,因禀赋使然,终因撰联发声先是开罪教育局官员,继而冒犯县级官衙,所幸机智脱身,逃到了临省云南去避祸,直等风头过后方敢悄悄返乡,凭借他在云南避难期间潜心学成的中医技艺,在兴义县老城区宣化街开设中医诊所,为坐堂医师,主要靠问诊和批发中药材盈利。由于不畏强权,一旦遇到不平事,就会即兴创作对联大胆揭露,仗义执言,一生充满辛辣讽刺,喜笑怒骂,通俗生动的对联作品极多。他的这些对联大都一语中的,令丑陋和黑暗顿时无所遁形,由于临场发挥,热炒热卖,以故未必完全工整合律;近体诗则写得规范典雅,大有文人诗风格。民国《兴义县志》中就曾收录了他的描写巴谷山水晶观寺庙的一首七律《春日水晶观即景》,“行吟步步喜㟏岈,登揽重重慢䡷䩖。野鸟清音高竹管,山城春色落桐花。魁星楼拱思前哲,白帝祠荒胜晚霞。三面水天盈万顷,雨城灯火映千家。”。

在今天的兴义提及李芳芝先生,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曾几何时,他曾是街谈巷议,大名鼎鼎的角色。在大都已经作古的兴义老人口中,几乎人人都能够随口讲出一两个关于他令人歆羡神往而又异常开心畅怀的逸闻趣事来。

现根据兴义民间传闻以及相关记载,对李先生之逸闻趣事作一总汇,这才不使李先生之故事才学,不至于湮灭于浩瀚历史之烟尘,即便实现了笔者搜集整理此文之最大心愿矣!

一,犬恶妨教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考试已经废止,李先生求仕无门,遂先于老家农村小学谋得一教书先生寒职。一年后,由于知识文章过人,后被提升为大狗场乡两等小学校校长。那时,实行四年制小学,也实行两年制小学。该校两制并列,故称为两等小学。当地每逢戌日便赶集(场),戌日即狗日,故称大狗场;又因乡公所设于此处,该乡也由此得名大狗场乡。

两等小学的办学经费,教员报酬均来自于乡公所的筹措。这些钱虽然实际出自于基层贫民百姓,但都是由地主士绅经手,官吏染指,有势力的人把持操控。学校人事、行政不仅没有丝毫的独立性,就连教员的薪酬也要累积到年底,还要由校长亲自出面求爹爹告奶奶低头作揖,拜佛烧香,才能勉强将钱拿到手。李芳芝哪里受得了这样的促狭之气?遂于当年春节撰一联张贴于小学校的大门两侧。上联为:“三级偏乡,把门多达四五条恶狗”;下联:”两等小学,窝气少则六七个穷生”。横批:犬恶妨教。这个狗场乡本身地处偏远,这件事可以说在当地迅速发酵成了爆炸性新闻。恼怒的乡绅赶紧集齐了乡里的头头脑脑到学校查看,发现情况属实,遂群体把守现场,派人慌忙火急赶往县教育局请命。教育局头头火速赶来大狗场村,异常恼火地命人三两下撕掉了对联。羞怒之下,命人揪来李芳芝,劈头盖脸一通狠狠的训斥。李芳芝意欲辩解,说自己就是写的野狗多害人,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不容他再狡辩,便严厉打断了他,当众宣布将其教员资格永远开除,彻底褫夺,限期离开大狗场乡之后,从此不得在任何地方担任教师,从事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

二,猪害,人害?

民国初年,兴义县内,几乎家家养猪;而且,那时候的兴义,隔几步就是田地山林,街道院坝,养猪人家的猪,大都是处于放养或半放养的状态。要嘛是穷人家修不起猪圈或是猪圈过于简陋,猪们动不动就挣脱出来,在露天里自由自在到处活动;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主人疏忽懒散,怠于将猪们赶入猪圈内关闭起来,而乐得任由它们四处乱拱乱逛。不管是属于哪一种情形,反正白天晚上,满大街猪声相闻,猪来猪往,猪屎猪尿横陈。新近成立的警察局一看有机可乘,便于春节前几日贴出告示,内容就只有几个大字,即“禁放敞猪,违者收缴。”

布告贴出的第三日,就是大年除夕了,市民大部分不识字,且这个时间段正是忙于筹备年货的紧要时刻,就算识字也难于留意,可见,警察局此举多有不厚道,乘人之危之心。当天,警察局出动大半警力,上街执行抓捕敞猪任务。识字甚少或者直接大字不识的养猪市民叫苦不迭,街市上的近二十头膘肥体壮的大年猪,悉数被警察局抓捕归案并蛮横收缴。一半留给警察局全体成员杀了分享;另一半则被他们送到县府衙门,作为孝敬官员们的过年大礼了。李芳芝知悉后,愤愤不平!很快,一幅字体粗大,颜色醒目的对联出炉了。他把它书贴在县城香火最盛的土地庙门之上。上联云:“赶猪全凭警为犬?”;下联:“拍马总把局作人!”。横批:“猪害,人害?”因其将警察比喻为狗,有含沙射影,攻讦贬损用意。警察局长大怒,令人将李芳芝抓来,大声詈骂斥责他,你小子直接将警察说成是为当局豢养的一群狗,这个比喻实在是太恶毒,太大不敬,这种贬低和丑化相当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将你碎尸万段岂能解我等心头这口恶气?!李芳芝见势不妙,灵机一动,故作坦然地申辩道:“警犬并非指警察”。局长进一步责问“有何凭据”?李芳芝坦然回答:“有书为证。”局长想,假使书上真这么说,可以权当一笑;假使书上没这么说呢?老子再往死里狠狠收拾他也不迟!想到这里,便令人跟他回家去取书。

行至家门口,李芳芝以恳请的态度稳住同来的两个警员,让他们在门口稍作等候,待他前去将门窗打开,简单收拾一下杂乱的室内后再请他们进屋。两个警员觉得有理,也就同意了,只是催促他动作稍微快捷一点。缓兵之计奏效后,他故意脚步声极重地迈步进门,随即屏住呼吸张大了嘴,蹑手蹑脚迈开大步以鹰隼攻击一般的速度,飞也似的迅速闪身,家里的三间房屋被他转瞬穿过,一溜烟就奔到了后门处,小心拨开后门后轻轻掩上,不要命的拽开大步,“歘”的一声拼死窜出,端的是比兔子跑的还快!他跑远了,消失在了去往云南方向的深山老林之中了。两个左等右等总不见他出来的警察稳不住了,连忙高喊他的名字,喊了几声,均不见有人答应,这才有些疑心,有些慌乱,赶紧钻进了他家屋子,等到他们好不容易在屋里分辨出了方向,李芳芝连人影都不见了,他们确定李芳芝跑远之后,跌跌撞撞跑回去报了信。

话说李芳芝好不容易才脱了身,哪里敢有丝毫的松驰懈怠?只得一个劲马不停蹄的狂奔,一路上也不敢找人家投宿,寻旅馆住店,只知道低着头亡命狂奔。实在饿了,便一头扎进田地里,将植物偷了生吃;实在困了就瞅准没人的窝棚,或稻草、包谷堆,钻进去睡个囫囵觉不等天亮起来又接着往前跑。很快,他进入了云南的城市,转瞬消失在人群中。辗转几个城市后,他最后来到昆明,稍微稳定过后托老乡打听兴义的情况,说警察局长已经换了人,这才长出一口气,庆幸自己这场灾祸总算躲过去了。他当初高一脚底一脚一路迤逦到昆明后,先是在街头流落了几日,只因他一表人才,满腹经纶,谈吐不俗,又兼和气正派,很快被有些头面的好心人发现,经他们介绍,提携,推荐给了一位中医大家。这位资深老中医一试,觉得他不仅文墨不错,还耿介善良,遂毅然决定收留他这样一个从他乡流落而来的人儿当了徒弟。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三年后,当他经精心打听,确认兴义县警察局局长早已经易主之时,这才叩别师傅,整装返回故里。很是器重并与同他情同父子的老中医,眼噙热泪,舍不得他走,几经挽留后,只好忍痛割爱,执手送他上路。回到兴义后,本打算重操旧业,打听了几所学校,均没人敢要。只好在县城一角,租赁了一间小屋开了一个医馆。由于知道他懂医的人并不多,开业之初来找他看病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然而,由于他岐黄之术过人,热门的中药材批发生意由是如虎添翼,河翻水涨。数年间,他渐渐成为了黄草坝财力雄厚之人。财力一大,名气也就大了。兴义县成立商会医药业公会,他竟被公推为理事长。

三,蝇营狗苟

兴义县商会会长是一个善于和稀泥的人,老于应酬对接,精于逢场作戏。在国民党县党部的支持下,将当时的四川会馆选定为商会会址。会馆地盘大,内容丰富。有戏台,花园,楼厅等,应有尽有。县商会会长喜好唱戏,旅店业理事长是袍哥人家,酷爱赌钱。于是,商会一时间变成了经常锣鼓喧天,吆五喝六,灯火辉煌,乌烟瘴气之地了。那会长虽患有视物不清的老年性白内障,却异常喜欢这种花哨铺张的生活,与旅店业理事长可谓沆瀣一气。一股正气的李芳芝看不下去了!于某年春节撰写了一副对联,借以讥讽此二人。上联是:“商议赌钱商议唱戏,勾心斗角,乱吹牛皮,有几桩见得天日”?下联是:“会捧贪官会吞公款,瞒上欺下,瞎起狗眼,凭哪样代表地方”?横批是:蝇营狗苟。

对联一经贴出,当然捅了马蜂窝了!他们串通国民党县党部,反诬李芳芝得了好处,滥收江湖骗子,游医,巫婆充入医疗行业,并将他们发展为会员。以此为借口,强令医药业公会改选。李芳芝的医药业公会理事长职务,就因为他鞭辟讥诮了丑恶黑暗,这样轻而易举的遭到对手以野蛮而粗暴的方式褫夺了去。

四,光二场伙

县商会会长有一个近亲,名叫陶光,字光宇。在会长的运作下,当上了商会下面的饮食业公会理事长。他原系临省光棍,初来兴义靠的就是摆饮食业的地摊为生。在兴义逐渐站稳脚跟后,在会长的帮助之下,当上了饮食业公会会长。他是一个狡猾而肯动小脑筋的人,小眼一转,抓住这个近水楼台这个机遇在四川会馆公房开了一家名叫“天天鲜”的餐馆。李芳芝嫉恶如仇,撰联送之,以讽其事。上联:“陶朱事业,光二场伙”;下联:“天然臭味,鲜则未必”。横批:无良生意。在这里,陶朱是指做生意;光二是指哄人;场伙是指供人看热闹的地方。那陶光看了这副对联,本欲大大发作,但转念一想,那李芳芝岂可是好惹的等闲之辈?转念一想,人家也是凭良心据实说话呀;另外,扪心而问,自己做生意确实是存在赚黑心钱,缺乏诚实可信公德。于是,在问心有愧中悄悄卷起那副对联,作了自我反省,不觉也有了些许的悔意。自此之后,他为人做事踏实收敛了许多。

五,自我解嘲

传说李芳芝不仅讥讽他人,有时候,也会拿自己开开玩笑。当时的人们把他这种行为称为放蛊,蛊惑之魔虫放不了别人,就放自己。其实,这不过是李芳芝自己自我解嘲的一种幽默风趣罢了。那一年,李芳芝为长子完婚,按照习俗,只能在新人房门外张贴喜联。这是很合乎风俗习惯,又很自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当时已经年过六旬的李芳芝,这回,却破例在自己的大门两边张贴了一幅对联。上联是:“笑看老妻常多病”,下联是:“喜添新媳偶回春”。横批:媳进春回。这副对联一经贴出,便被许多识文断字者揪住了把柄。儿媳进家你便回春了,难道是一个老不正经?难道,要想打什么歪主意不成?李芳芝不慌不忙的解嘲说,多年了,家里面了无生计,身心亦如一潭死水了。谁知娶进来一位年轻漂亮生机勃勃的新媳妇,全家老幼不约而同尽皆大喜,我却仿佛一下子精神、年轻了许多,这难道不是回春的感觉是什么?何出此等颠倒人伦之妄言欤?

六,祝寿公亮

刘公亮是民国贵州省主席刘显潜的侄子,曾任省政府秘书长。每逢生日,他总要在永康堡豪宅内大摆宴席,为自己贺寿。前来赴宴祝寿者都是兴义社会数得着的官绅和商界富人。每次生日,席中总也不乏兴义大小盐商。到了那一日,永康堡内披红挂彩,鼓乐齐鸣,本地有名的唢呐更是吹得十分的动人。宾客盈门,笑语喧阗,简直热闹非凡!

正在酒酣耳热,酣畅淋漓之际,堡外传来快马狂奔之声。只一会儿,一个下人拿着一封公函急件,大喊着奔了进来。正在寿星席上就坐的刘公亮脸色凛然,怒斥道:“今天是老子的大寿之日,你切切不可败了老子的兴头?何事如此慌张,赶紧禀明,然后快快退下!”

下人低头弯腰,诚惶诚恐递上信函:“请老爷拆看急函便知详情!”

刘公亮接过信封,边不慌不忙地开拆,边劝客人们说:“诸位尽管喝酒吃菜,应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的。”

正在这时,管家也进来了,他走到刘公亮身旁,声音似乎很低,然则又被众人听了去。“老爷,云南盐矿垮塌了!”

刘公亮闻言,脸上这才露出些许恐慌的神色“什么?等我看看。”抖开信纸后一字一顿念叨“刘董事长公亮先生台鉴:昨,本商号盐矿因意外全部塌陷,矿工死伤近百人。修复矿井,恢复正常生产及供给,非旬月不能……

众盐商闻讯,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刘公亮也脸色阴郁,连连击掌叹息“奈何奈何!”

就在此时李芳芝手捧几张红纸闯了进来,高声大气:“公亮兄,祝贺您寿喜临门!正是:福如东海应该应该,寿比南山不老不老!”

随即,李芳芝当众展开了大红寿联。

宾客之中有识字之人,也跟着念到“上联:“公,真是公道,公道中有个款款”;

下联:“亮,确是亮顶,亮顶上有个窝窝”。

横推:聪明绝顶

秃顶的刘公亮满面怒容,本打算大发雷霆,但转念一想,决定先问个幺二三再说。他问:“老子今天过寿辰,这是寿不错;但我恰遇盐矿倒塌,明明是祸,你怎么反把它说成是喜呢?另外,明明老子秃顶,你把老子说的不是有款款(相当于说坎坎),就是有窝窝,还公啊亮的。不解释出个所有然来,今天老子要让你好看!”

原来,关于云南盐矿塌陷一事,乃是刘公亮设定的锦囊妙计,目的就是使兴义盐商恐慌,他好趁机高价兜售其所囤积的所有食盐,大捞一笔。其实,云南盐矿遇到小小塌方是真,盐矿一时不能正常生产供给确是假话。这计谋无意中走漏了风声,聪明的李芳芝一听,一切都心知肚明了。

李芳芝不慌不忙地说:“慢来慢来,且听我慢慢道来。古人不是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吗?”说到这里,李芳芝故意停下清了清嗓子,朝刘公亮眨巴眨巴了几下眼睛。接着说道“既然如此,你刘家也许跟着大喜的事情就在后头,难道我说的不对吗?遇到一点小事就看不破其间蕴藏着的大好之事,岂不是目光短浅?”

那刘公亮心中有鬼,生怕李芳芝轻易戳破了那层窗户纸。连忙打岔说“这个,关于喜的事,你就,到此为止了。解释一下对联的事吧。”

那李芳芝其实也贪玩好胜。本来,他知道刘公亮的计谋之后,打算当众揭穿。此时之所以不再在此事上纠缠,源于他和经常在一起玩的几个朋友打的赌。那几个朋友见他写了这幅寿联,断言他要闯下大祸!而他信誓旦旦,大打包票,刘公亮不但不会对我动武,还要恭请我

坐到上席之位,客客气气礼礼貌貌,好酒好菜款待我。于是李芳芝朗声说:“我赞您做事公道,只不过会遇到碍事的小人,这是不是款款吗?我赞您亮,一者您名字里面有一个名亮的亮字;二者你脑瓜聪明,是不是闪耀着一束智慧的光亮?但可惜世界不是您的,是不是就要起一个窝窝了?”

此话刚完,马上说“公亮兄,附耳过来!”

刘公亮俯身上前,李芳芝对着他的耳朵叽咕了一番。只见刘公亮光头上冒出了冷汗,脸色由青紫变成了笑容。他笑着紧握李芳芝的手道:“芳芝兄赐教!芳芝兄真高人也!敬请上坐,公亮恭敬一二杯薄酒,不成敬意。”

李芳芝口中虽表示拒绝,然而却大模大样坐在了首席之上。竟惊得远远尾随而来的打赌朋友们大跌眼镜。

到底李芳芝给刘公亮低语了什么,刘公亮不但没有发火,反而客气地待他如上宾呢?

原来,李芳芝对刘公亮说的话是:“云南盐矿安然无恙;三天之内你家驮盐马帮,仍将源源不断驮盐到达永康堡,而这些盐商们,却急急忙忙打抢一样把你的积盐给消耗了,等到他们醒过神来,谁又能够拿您怎么样呢?我说的对不对?”

几天之后,真相大白。盐商们虽吃了哑巴亏,也只能纷纷叹气自认倒霉。

据说,李芳芝曾在另一次刘公亮寿日,给他送上了一幅绝佳的水墨丹青图。画面上唯有鸡、狗、太阳、山水、花木这几样东西,寓意为刘公亮生日————“鸡狗拜寿”。

刘公亮其实也是饱读之人,焉有不知李芳芝用意之理?他拦住李芳芝,阴沉沉地说:“你耍的好把戏!我要不是惜才,也觉得你挺有正义感,我早就把你当成狗东西拉去柴房倒悬于房樑之上,吊得你发昏章五十六……

刘公亮话刚说完,李芳芝即对刘公亮说:“您我都是读书人,自古诗无达诂!这幅图也一样。我说它是金鸡在报晓,旭日正东升,新的一天开始之后,忠诚的小狗正在勤勉地,警惕地看家护院,维护环境的安全宁静。这不预示着如日中天,来日方长么?您荣华富贵的好日子,锦上添花美妙前程就在眼前,这不正是此幅画所要表现的主题吗!?”

刘公亮见他解释的头头是道,又极为吉祥顺耳,即使疑心他的动机不纯,又一时不愿搅了自己的场子,坏了自己的兴头。遂挥挥手,打发走了李芳芝了事。但是,鸡狗拜寿的笑话却迅速流传开来了。

七,妙喻闪电

李芳芝有一次到乡下出诊,走在到处是农妇插秧的地段,天气骤变,头顶黑云翻滚,天空间凉风阵阵,电蛇四蹿,眼花缭乱之间,雷声震天,倾盆大雨即将降临。

路旁的半山腰上,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洞。一阵霹雳吧啦的脚步声过后,跑进山洞的李芳芝一看身边,满满当当的挤满了妇女。顿时,惊惊咋咋,叽叽喳喳的人声满耳充斥,与洞外雷电之声混杂在一起,震得他耳膜嗡嗡作响。

正在仰头焦急观察闪电炸雷,皱眉身畔轰乱声响的李芳芝,不意被人认了出来。

众妇女高声齐呼,也听不清楚兴奋的她们在说些什么。倒是有一个人的说话,清晰传到了他耳里。“李芳芝先生是兴义有名的烂肚皮,对联诗词样样精通,何不就这闪电,即兴赋诗一首呢?”这个不知是谁发出的提议,很快就被众人高声附和。李芳芝见闪电光亮刺眼,不停晃动,在天一下子暗淡下来之后,那电光同火光格外相似。看着看着,灵感一下子涌上了心头,他高声吟道:“劈空一记电光闪,好似天庭打火镰。”

就在此时,火蛇又满世界窜动,在几次窜上窜下,抵东跨西之后,巨大的雷声一再炸响,震耳欲聋,眼花缭乱之时,瓢泼大雨眼看就要倾盆而下了。

众农妇见李芳芝突然停了下来,赶紧异口同声追问“下面呢?还有几句怎么不吟了?比喻的这么生动,不要半途而废嘛!”

李芳芝摇晃着脑袋,接着吟道“火镰频打为哪般?原是玉帝在点烟。”

李芳芝将天空扯火闪比喻成打火镰,玉帝要抽烟,不意与同时代的山东军阀张宗昌的诗句相吻合。可见世上的滑稽幽默,皆是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八,巧戏郑屠户

黄草坝老城街菜市有一姓郑的屠户,因长得五大三粗,光头毛胡子,一脸横肉,一身蛮力,所以历来凶神恶煞,长期欺行霸市,强买强卖。谁只要问他一声肉价,就非要买他的肉不可。打骂还是小事,拎起锋利雪亮的杀猪刀追杀你,都是时常发生的事。

听说这人的事后,李芳芝于民国丁亥猪年腊月二十八这日踱到了他的摊子跟前,搭讪之间,就做完了自我介绍。

郑屠户一听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芳芝,就好奇地问道“听说李先生您给人写对子,是否确有其事?分文不取,是不是真的?”

群众中有人插嘴说,“李先生给我写过春联,是属于恭喜吉祥、预祝利市的类型,分文不取,只图个高兴!”

郑屠户看着李先生,脸上稍微有了些许笑容,说:“李先生,您如果给我写一副对子,您会怎么写?收不收钱,自然是小事一桩了。”

李芳芝问:“你猪肉卖多少钱一斤可以告诉我吗?”

郑屠户答:“三十文左右。”

“三十文一斤,比市价是高一些。”

“我杀的猪好,肉就好,当然要贵点。”

“你知道有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当然。常言说得好,一字值千金啰!”

李芳芝:“但我今天给你写,可以一样免费。我去拿文房四宝,你去买两张大红纸即可。”

一切准备停当,李芳芝饱蘸浓墨,大笔一挥而就,一副行草兼备,云鹤游天的对联就出炉了。众人看了鼓掌称赞。不识字的郑屠户自然也跟着咧开嘴傻乐。

郑屠户喜孜孜地说:“李先生,这字写的这么扭刷(方言:流畅之意),请先生读给我听听,是讲些郞子嘛?”

还没等李芳芝开读,旁边有识字的人就大声念开了:“上联:平生志气吹肠肚

下联:盖世英雄棒打猪。横批:一窍不通。”

众人起哄;有人大笑。

郑屠户见状,怀疑地质问:“这副对联是不是在骂我?”

李芳芝解释说:“郑师傅,上联有志气二字,夸你有志气,说明你并不庸俗;下联有英雄二字,赞你是黄草坝的一条汉子。水浒上但凡能被称为汉子的,也就和英雄画了等号;横批有一个窍字,窍者,通也。夸你聪明、通窍,哪有不好的道理?”

郑屠户一听,连忙拱手道谢。郑重地收起了那幅对子。后来被有知识的人点破,以他的德性,本欲拎刀上门找李芳芝泄愤。但到了那时,他与李芳芝也早已经成为熟人朋友,李芳芝的品德使他深深佩服,此事就以他装聋作哑悄无了声息,慢慢随风淡然而去了。

因此,一窍不通的春联,在兴义县城流传久远,许多人在茶余饭后尚作为笑谈提及哩。

九,妙对刁联

某年,兴义来了一个外地的先生。此人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恃才傲物。在贵州这些偏远县份出入,从来未正眼看待过当地的文人。大年初二,经人中间牵线搭桥,与李芳芝在花水河边茶馆饮茶聊天。聊着聊着,大家都不约而同把话题扯到了对联上,在座的人们,见来客一脸傲气便撺掇二人比试对联。目的是想让他见识见识李芳芝的学识,杀杀他的锐气。

在座的不过八九个人,除他之外,其余的人全是黔中人士,大都是兴义黄草坝世居者后人。这人一听,马上放下了手中的杯子,说“我出一副以本地风物为题的上联,不以词害意;但也不可太离谱。对联的字数吻合,词性相对或相近,上下联意思基本相关即算合格。”

来者名叫陶渭水,他这席话,并非是谦虚有礼,实则是担心黔地无人,标准太高了的话,恐怕使人下不了台。

李芳芝深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见他这么说,也未敢造次。只是小声问“先生打算出什么样的题目?学生假使对的不好,千万不要见笑!”说罢此言,立即双手抱拳于胸,以示恭敬。

这位陶先生虽到兴义时日不长,但却因善于观察体验,已对兴义有名的风景,出色的人文,显著的历史有了大致的认识和概念。于是,略一思索,上联便有了。“西峰林连绵百座峰,峰突突,峦巍巍,滥竽岂可充数?”

李芳芝听出来了,上联文中之意,对自己是否具有一定的才学,表示出了十分的怀疑态度。思忖片刻后,对出下联。“南盘江宛转千道湾,湾旋旋,水浩浩,精笛方能去声。”

因此,此处之刁,非为刁钻古怪之刁也,乃是刁难之刁也。但李芳芝针对对方的“烂竽”,将自己比作了“精笛”;借“去声”之去,不仅表达了传送声音之意,还顺带向这位狂妄之徒暗递了呵斥之意。

十,局里局外

民国年间,地处三省结合部的兴义县城,是一个兴义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县份。因为临近广西,云南,三不管的情形异常突出。故而,这里往往兵匪成群,洋烟泛滥,赌嫖风行。有权有势的人肆意盘剥人民,坑害百姓,欺压群众,屡见不鲜。匪患,赌患,毒患成灾,大行其道,势力雄大,社会管理秩序混乱不堪。再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吃拿卡要,贫民百姓深受其害,穷困潦倒,走投无路!

李芳芝亲历这一切,内心无法平静。看着一个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平凡大众,他内心有一股熊熊燃烧的烈火势要喷薄而出。忍无可忍之下,他编撰了一副对联,奋笔疾书若干份,潜人连夜将它们张贴于兴义如团防局,县政府之类显眼之处,揭露了当时兴义社会的黑暗,腐朽,没落。代表老百姓发出了正义,勇敢的呐喊!

这幅对联的横批是:局里局外。上联是:“缙绅诸公,狼公、虎公、饕餮公,公然办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无非借公图私利”;“团防总局,饭局酒局洋烟局,局中设局,局内人甘,局外人苦,何日了局庆生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