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文祥的头像

陈文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7/12
分享

吕蒙之死说读书

吕蒙之死说读书

一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我读得破烂不堪,上面被我画得密密麻麻。从青年读到中年,直到这次读第遍的时候,我才明白吕蒙死于谁手。

纵观东吴孙策、孙权两代政权(孙策、孙权虽是兄弟,但政权实属两代),有四位比较有声望的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周瑜和孙策是连襟,都是乔太翁的女婿;鲁肃和吕蒙虽是袍泽,但吕蒙视鲁肃为恩师,为再造父母;陆逊不愧为一代儒将,一把火烧得刘备元气大伤,国势没落。

吕蒙是这四位中最差的一位,带兵作战勇猛,先期不读书,被人笑称“吴下阿蒙”,后期在鲁肃的苦心教导下还是读了一些书,收获也不少,比如夜袭荆州,弄得关羽狼狈不堪,颜面尽失,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但吕蒙终究还是死在自己没把书读透上。

这事还得从关羽身上说起,当时刘备把诸葛亮从荆州调到西川,诸葛亮就给了关羽守荆州的八字方略:坚守荆州,联吴抗曹。

关羽听了吗?没听。

关羽非但没听,反而激怒了孙权。

刘备夺取了西川,日见坐大;曹操派张辽在合肥杀了太史慈,险些使孙权也丢了性命,孙权在陆逊的蛊惑下,决定联刘抗曹,怎么个联法?陆逊说联姻,孙权在之前就上过一当,把老妹子孙尚香嫁给刘备,结果是陪了夫人又折兵,这次又要搞联姻,要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为妻。

那么派谁去说亲呢?

当然是诸葛瑾了,因为只有他最合适,谁叫他是诸葛亮的亲哥呢,这亲哥不好当啊,头一回,孙权叫他去当说客,叫老二诸葛亮归附东吴,哪知老二反过来劝他归附蜀汉;第二回,孙权先是假模假样拿下他一家老少39口,一股脑儿投进大牢,威胁他定要讨回荆州,结果是刘备看在军师诸葛亮的面,答应送还荆州的三个郡,但到了关羽那里,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把诸葛瑾打发了,诸葛瑾好说歹说,关羽就是不同意划出零陵等三郡,拿着西川文书,诸葛瑾也算是交了差,保下了全家性命;这第三回孙权派他去提亲,也不是什么好差事,关羽说“虎女岂能嫁犬子”,言下之意,我是老虎,你孙权是一条狗,世上还有哪个王侯能忍受这等辱骂?孙权不愤怒就不叫孙权了。

按照诸葛亮和鲁肃这两位超级智者的谋略,孙刘两家联盟自然是上上策,但就是有一些自诩聪明过人的人恁就是看不明白,其实看不明白不要紧,你照着诸葛亮和鲁肃的话去做就成,偏偏就有一些主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关羽和吕蒙就是这样的角儿。

甚至后来连刘备、张飞也是这样,使得诸葛亮摇头叹息,上表请罪,抚琴断弦,智者碰到明君偶尔昏庸的时候那也是束手无策,相当的无奈。

等到东吴派去零陵等三郡上任的文官被打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逃回来时,东吴才真的恨得咬牙切齿,刘备同意还,关羽不买账,东吴就谈判,吕蒙时任副都督,级别够高了,去跟关羽谈判,还没开口就碰了一鼻子灰,关羽说你吕蒙不够格,要你东吴大都督鲁肃来跟我谈,“吴下阿蒙,鼠辈尔,不配与老夫谈。”堂堂东吴副大都督,此时此刻竟是鼠辈,吕蒙吞了一口气,说我家大都督身患重病,不能前来,关羽倒是“大方”,说,我让他二十里。

这便有了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

我年轻时读三国读到这里,觉得关羽真了不起。

关羽是碰到了鲁肃这样的明白人,换个人恐怕是有去无回了,不是鲁肃主动牵住他的手假装被他作为人质,怕是在上那只渡江的小船之前就被东吴吕蒙之辈剁成肉酱,一人难敌百人手是也。

鲁肃当时就已经是身体难支,奄奄一息,硬是支撑着病体与关羽谈判,谈判的过程很是艰难,关羽直到上了渡江的小船之后才答应鲁肃,鲁肃送走关羽后就歪倒在地上,当晚吕蒙就眼睁睁地看着恩师仙逝,鲁肃在临死前还强打精神告诫吕蒙:曹强刘弱则联刘,刘强曹弱则联曹,方保东吴百年太平。并让吕蒙把这话传给主公孙权。

可惜吕蒙只知道点头,话也传了,自己却没有把这话的分量仔细掂量掂量。倒是把鲁肃仙逝这笔账记到关羽头上,当然还有关羽对自己的藐视和羞辱。

关羽也没把军师诸葛亮的话好好掂量掂量,自认为我哥是老大,你诸葛亮是老几?马良一而再,再而三也没劝住他,硬是要去夺取樊城,樊城没攻下,荆州丢了,走投无路,跑往麦城。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很有意思。

说的是曹操的老部下徐晃,徐晃跟随曹操征战一生,唯曹操是从,在关羽四处逃窜的时候,曹操就告诫徐晃,对关羽的政策是只赶不杀,徐晃一丁点儿都不明白曹操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军令,但既然是曹操下达的军令,我老徐好好执行就是了。在这档口,曹丕公子不答应,非要去追杀关羽,老徐这哪由得他胡来,扯住公子曹丕,曹丕就发怒了,拔刀指向老将徐晃,再不放我去追杀关羽,我先砍了你。这时曹操来了,大声断喝,骂得曹丕狗血喷头,夸得徐晃痛哭涕流。曹操骂儿子:你个糊涂虫,关羽是你杀的么,杀了关羽,你就等着刘备率大军来复仇吧,你个小兔崽子,不要误了老子大事,赶快去赶跑关羽,但记住千万不可杀。

曹丕何等聪明,一醍醐灌下来人就醒了,随即跨马飞奔,愣是把个关羽的残军败将驱赶到吴军的地盘。

关羽绝不可杀!否则会引来刘备大军强势报复!千里之外的陆逊陆伯言也想到了这一点。

    读三国,让我佩服那些智者。

相隔千里,却洞如观火,所见略同。

陆逊在第一时间就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同孙权汇报了,孙权又是何等精明,一点就通,不用两点。生子当如孙仲谋啊,曹操在濡须对孙坚说的话真不是夸辞,倒是一句大实话,他众多儿子中还真找不出堪比孙仲谋的。

骑我快马,带我军令,速追吕蒙。

陆逊快马加鞭,扬尘而去。 尘土飞扬。陆逊心急如焚,稍有迟滞,关羽的人头将会落于吕蒙刀下,转眼间东吴秀美山川将会迎来刘备疯狂的铁蹄,国将不泰,民将难安。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陆逊的无比正确,就因为吕蒙砍向关羽的这一刀,弄得孙权万般无奈,为救危局,不得已向曹丕下降表,请求曹丕支援,而曹丕拿着降表在一边坏笑,并未支援。可怜多少江东好儿男为国捐躯,血洒疆场。

是陆逊没有在吕蒙举向关羽那愤怒的一刀之前赶到吗?

不是。

陆逊赶到了。

见是陆逊赶来,吕蒙关闭城门半个时辰,自己掉头去追杀关羽,愤怒的复仇之火已经燃烧掉了他的理智,他不顾一切地去追杀关羽,三日三夜,片刻不停,一直追到麦城。

关羽身边的关平、周仓以及所有的将士殉难后,关羽拔剑自刎,吕蒙还是愤怒地举起了他的大刀砍去了关羽的头颅。 陆逊也追了三日三夜,他没想到吕蒙耍了一个小花招,将自己的将旗让手下打着向西跑去,当陆逊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上当后便赶紧折回来,但还是迟了那么一小步,一代名将关羽的头颅终是被东吴的将领吕蒙砍去。

这一小步的迟到,毫无疑问地改变了东吴历史乃至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

这不怪陆逊,陆逊已经尽力了,陆逊没有责任。

要怪只能怪吕蒙,吕蒙完全没有领会鲁肃的话,一意孤行,缺乏大局观念。 一刀砍去,人头落地,酿成千古大祸,令人唏嘘的是,他至死浑然不知。

孙权还是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欢迎吕蒙率部凯旋,首都南京的上空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大街小巷,欢歌笑语,一派祥瑞,人们沉浸在空前无比的喜瑞之中,这一切仿佛赤壁之战后的再现。

有两个人高兴不起来,整个东吴。

这两个人陷入了深深的愁郁之中,一种莫大的担忧同时袭击这两个人的心扉。

他们是,一个孙权,一个陆逊。

当晚,举行了一场超大规模的庆功宴,吕蒙,这位当朝大都督,刚刚还是健步如飞,洪声大量,把酒言欢,意气风发,顷刻间就疯魔了,倒下了,死去了。

我在读三国前遍的时候,一直就以为是关羽的神灵凶煞使得吕蒙毙命。这本书后来有好几处描写了关羽神灵显威,罗贯中罗大人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作了一个小小的暗示,暗示我们,吕蒙就是被关羽的神灵冲煞的。

其实是我等后辈愚钝。

罗贯中其实在书中早就把答案告诉了我们,只是我的愚钝误导了我,并非罗大人误导了我。

我在读第遍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孙权派信使召回了千里之外驻防的陆逊,大殿之上,孙权问陆逊,吕蒙已逝,东吴谁将执掌大都督印?陆逊答:东吴太平,将不需要大都督。并补了一句,既然不需要大都督,请主公也撤去我的副都督一职。

孙权答:准。孙权也补了一句,那你将何处去?陆逊答:回归村野,闭门读书。

陆逊真是聪明啊!他只是从孙权的一个小小举动就十分精准地把握了主子的心思。

这是一个什么举动呢?原来孙权召回陆逊不是先问军情,而是派首辅老臣张昭带他去看望吕蒙,骗他说吕蒙病重,结果到吕蒙的卧榻旁才得知吕蒙故去,陆逊到底是个明白人,他从中看出了孙权心思之端倪。

    呵呵,这不是凡人能看得出的吧。

那么,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什么呢? 陆逊又看到主公孙权的什么心思呢?

陆逊看到了主公的担忧比自己的担忧胜过百倍,自己毕竟是个辅佐之臣,说到底,江东姓孙,自己姓陆,一外姓人也,江东是孙家基业,孙权当然比他担忧百倍。

吕蒙终究为他的愤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他的愤怒、仇恨、疯狂,整个东吴大厦将倾,命悬一线。他的主子孙权已容不得他这样的大都督。而因有大功不可能罢免他的兵权,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为了泄一己之私愤,全然不顾孙家死活,不顾江东安危,久留必是祸害,故而等待吕蒙的只有庆功宴上的一杯毒酒。

罗贯中把庆功宴上吕蒙被关羽亡灵附体,怒斥孙权一段描写得神灵毕现,我辈读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信以为真。其实,罗贯中罗大人,是在考量我们的智力,已然与阅读水平无关了。

往事越千年,恍如目前。

如果吕蒙把书读透了,他还会愤怒地举起那一刀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