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奇和居士的头像

奇和居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4/26
分享

奇和洞天火灶头

  奇和洞遗址获国台办批准设立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工作站时,回到象湖镇灶头村的奇和洞。这正是“阳春白雪,春暖花开”的季节,一阵微风轻吻着我的脸,风里夹杂着那些奇葩异草的鲜味和百花齐放的芳香,让我倍感家乡的亲切与古邑的温馨。

  奇和洞,位于福建灶头村东北 5公里处的奇和自然村,黛烟山下,海拔266米。奇和洞,既有奇河又有溶洞,因此,原名为“奇河洞”。查看古地质,这里原先是一座山,山上有岩溶洞,山下有条奇河,宋朝时还称“奇河洞”,后由于出入不方便及易经地理和谐的需要,挖河道将河流改到对面山边经过,从此换字为奇和洞。

  奇和洞当地人也称蝙蝠洞,据《福建通志山经》、清道光十年版《漳平县志》文字记载:“蝙蝠洞,在感化里秋竹坂,石壁巉岩,洞穴深邃,寒泉清冽,衍为长流。俗传有窍通尤溪,乡人秉烛深入,不能尽其底止。”奇和洞为石灰岩溶洞,原先是上下两个洞,上洞为入口窄小,洞内宽敞,洞中有洞,洞套着洞,层层叠叠,曲径通幽;大小钟乳石有石龙、石伞、丝线吊铜钟等,亦幻亦真,千姿百态,为一个深不可测的岩溶洞,至今流传着一人挑煤油,一人挑蜡烛,备足食物共同进洞探险。数天后,方见挑煤油孤身一人从尤溪出来的民间传说。遗憾的是这个无价之宝的溶洞,在本世纪初开采矿石中毁坏消失。下洞则是洞口宏伟壮观,洞内有洞,洞连着洞,主洞两侧还有支洞,可容纳上千人,洞口右边岩碧上,有一处引人注目的3个孔,流传是一孔出米,一孔出盐,一孔出油,定量为路过不贪行人提供食物的美好民间故事。现为一处史前考古遗址。

   奇和洞这处史前考古遗址,它是距今17000年到7000年间,一个连续发展的文化遗存,共有9层文化层堆积,在第7到第3层有巨大发现——完整的古人类颅骨以及用火痕迹。从地名学角度理解,奇和古洞由奇与和组成,“奇”就在于此洞有古物,“和”就在于两类物质综合体现的中性,让难得的古物与环境和谐共存,平平安安保留下来。填补了福建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乃至新石器早期研究的欠缺资料,为国际性的学术课题提供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实物资料和证据,成为一处至关重要的古人类遗址。

   奇和洞古人类遗址,主要体现在古人类两个个体的头颅骨,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一样属于晚期智人的范畴,印证了“北有山顶洞人,南有奇和洞人”,这个无可厚非的事实。只是北京的山顶洞人,早在1930年就被挖掘发现,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而福建奇和洞是在2008年12月,考古队在普查中无意间挖到一枚早已绝迹的中国犀臼齿化石和大量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到2011年1月,又在更深层次里挖掘到完整的古人类颅骨及用火痕迹、打磨石器、纹饰陶器、骨器及动物牙齿和骨骼。

  山顶洞人与奇和洞人,完整性堪称一绝,两者一北一南,可以相互对比验证,进行对人类祖先的研究。陶器与平潭壳丘头、昙石山下层等遗址及台湾大坌坑、南关里等遗址相似,但时代上却早于上述遗址。共存遗物遗迹丰富,包含珍贵的先民生存演化、行为方式、技术发展等重要信息,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福建奇和洞,正是挖掘出上万件珍贵史前文物,而荣获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13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和同事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寻根东亚南北方人群,探源华夏族群与文化》一文的研究成果: 从距今8400年福建奇和洞个体基因组中获取极高研究价值,揭示东南亚人基因的变迁及南方大陆人群与北方大陆人群的遗传联系,发现奇和洞人与台湾岛的阿美和泰雅人群具有很强的遗传联系。这项研究成果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为使用南岛语系族群的中国南方起源假说提供了新证据。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以《科学家揭示中国史前人群迁移与混合历史》为题,详细报道了这一消息。今年初,奇和洞遗址获国台办批准设立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工作站。

  “奇和洞天火灶头”,考古学家不仅科学证实奇和洞人是“南岛语系人群"的祖源,而且在2011年就从奇和洞普查挖掘到新时期时代早期房址、柱洞、火膛、灶和鹅卵石石铺地面等遗迹,从中发现奇和洞人开始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及有用火烧煮食物的土坑火灶痕迹,按出土文物推算奇和洞人用火时间有可能早于河南商丘一带的“钻木取火"的时间。“无巧不成书",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老象湖,不仅有茂盛的原始森林,而且有奇持的土坑、灶头的地名,这不排除有历史巧合,但更有可能是历史遗留的缘故。因此,灶头村名的迷题迎刃而解,灶头村名的由来一目了然。

   古邑灶头村,为漳平市象湖镇的一个建制村,与市区距离48公里。据相关资料,旧时村入口“石门槛”有一块石磜,清朝时代有另一名称“磜头”,后由于历史原因又演变回灶头的村名。全村人口近千人,辖灶头、蒋田、扶坑、奇和四个自然村。村庄历史悠久,生态优美,村口有一片参天古树的“风水林”,林边有一个引人注目,进行村务公开的“迎客亭”;村口路边有一块醒目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警世牌。“风水林”中有一处在村民里很有名气的“村尾宫”,在蒋田溪口处还有一个“溪尾庵”,重修后改为“西风宫”。意在守护村人、保一村平安,并传承下来,让子孙后代留住灶头村的古老记忆,传承浓浓的乡愁。

  村落地处崇山涧谷间,村民居住地呈网状,多数民居依山坡地建成房屋。村中有分散的不少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灶头陈姓始祖陈念八、陈念十,系上京晏五7世孙,由大田县上京经永安县刈口、任田,于元朝至正年间迁来灶头,其11世孙陈期爵和陈期寿的4个儿子,又从灶头分衍迁居尤溪,据说现有人口万人之上。迁居灶头的陈氏祖先,肇建大祖厝“中央堂”,坐西朝东,“仙人抱鼓”形。灶头村古民居还有“永和堂”、“和平堂”、“积善堂”、“积庆堂”、“济兴堂”(奇和祖祠)等,同是闽南式四合院古建筑,布局整齐规范;建筑细致、古色古香、保存完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工艺精湛,能够百年不倒。这一座座有所不同的明清代古民居建筑,是时间的积淀,是文化的延伸,是先民劳动的结晶。

  邃古灶头村,这个有着全球罕见的奇和洞古人类遗址,还是重点革命老区村,自1942年开始,闽中游击队时常在灶头、奇和开展革命活动,便有了当地陈黑式、张取教、陈式仔等闽中游击队员,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对敌斗争中,从未间断,革命红旗始终不倒。灶头人民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玄古灶头村,不仅有无可替代的古人类遗址,而且境内还有一处奇和古寨堡遗址“佳祖寨”,间距仅有500米。古寨堡遗址“佳祖寨”,围墙石头厚重、坚实,防御工事牢固。古先民在山巅四周砌起近米高的石墙,长达几百米。这些石头均是从山脚下、溪边抬到山顶,此种筑石寨的艰苦程度是可想而知,佳祖寨的防御效果更是一目了然。在古寨堡遗址上端,清晰可见一座古老细小、飞檐翘角的祠堂,来到祠堂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堂屋华表,柱上蟠龙飞舞,饰有流云纹,散发出先人传统文化的雄厚底蕴。踏上阶梯,便可进入祠堂,一览古色雕木的祠堂全貌。古先民的奇和人也许就从这里分衍迁移各地。奇和小村几乎姓陈,陈姓始祖源流复杂,后裔陈文标分衍迁往台湾。

  神奇的古人类遗址及古寨堡遗址“佳祖寨”,蕴含着深厚的人类文明史,揭开了古老而神秘的面纱,展露出稀奇迷人的无穷魅力。奇和洞还有神奇莫测的无底洞,在洞口上方可隐约听到“哗哗”的无中“声”有的流水声,这正是地下河的缘故。虽然这里的河流不大,但村民十分重视水土流失,珍惜山上资源,爱护梯田种植。出于对家园的呵护,村民们还十分重视对生态林及风水林的保护,便有了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入选省级特色景观旅游村。

  这个“文化耀千古,遗产传万年”的奇和洞古人类遗址,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奇和洞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近年来,福建省文化与旅游厅厅长、省文化与旅游厅党组书记、省文物局局长及龙岩市文化与旅游局领导、漳平市政府领导等先后多次到奇和洞遗址调研,提出要统筹规划,加强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真正将文化遗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去年10月,《龙岩市奇和洞遗址保护条例》获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下一步,奇和洞遗址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学习借鉴成熟地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成功做法,安排编制设立管理机构,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规划,围绕“4A”级景区目标,着力把奇和洞古人类遗址打造成历史文化展示基地和世界文化交流基地。正是:灶火祥光紫气添,头颅骨现辛卯年。奇和洞启脱遗址,剑客雲集话祖先。史册悠悠十考证,冥间久久九层添。山泉寨落神仙境,雾里花开另样鲜。

  漫步在奇和洞古人类遗址及古寨堡遗址“佳祖寨”之间,让人激情满怀,感慨万千;周边的丛草及山杜鹃花散发出的渐渐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怡然自得。那穿越上万年的奇和洞史前考古遗址,有了这样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和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便能游引着慕名而来的五湖四海乃致世界各国的宾客,成为举世瞩目的圣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