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昕的头像

陈昕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12/17
分享

巧设悬念写“枣核”

大作家萧乾的《枣核》,写的是其在古稀之年远涉重洋赴美访友的切身经历。文中,作者用纯熟的艺术技巧,多次设置悬念,尺水兴波,寓“枣核”以深刻的含义,十分耐读。

开篇,作者写自己动身访美前,友人来信索要“枣核”,但没说明用途,用“蹊跷”一词设置第一个悬念:远在美国的友人要几颗不起眼的“枣核”干什么?这就吊起读者的胃口,诱使其思索、想象,并速度下文印证自己想象的结果。但作者并不急于解释,而是再设悬念:作者抵美,友人迎客,得到“枣核”,如获至宝——“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珍贵”;还“故弄玄虚”,避而不谈作者“‘枣核’用途”的询问。这更让人心痒:风烛残年的老华侨见到“枣核”为什么高兴得像个孩子?为何把几颗“枣核”看得如此贵重?作者也在故弄玄虚,不仅不解释,反而宕开一笔,写沿途风光,友人物质的富有,庭院的“中国化”。以此暗示:不管美国城市多美,友人多富,都无法改变他的“一颗中国心”。接着作者写友人邀其踏访后花园,在充盈中国情调的环境中,友人道出对儿时胡同内那颗大枣树刻骨铭心的思恋。由此,作者又设置了第三个悬念:思念故土,“枣核”可起什么作用呢?作者借助写人物的行动来回答这些问题。友人“开车到几十公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石块’”,“论公斤买下”,“用汽车拉回来”,为的是堆叠一座“北海”;又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小凉亭”、“红庙”、“白塔”,因为这些是“北海”必须有的。这说明:友人愈到老年,思乡愈苦。此时,读者顿悟:友人要“枣核”,是为了试种,在美国的土地上,再现北京总布胡同老家的风貌,以解思乡之苦;原来小小“枣核”凝聚着一位老华侨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作者不愧高手,通过层层设疑,使文章一波三折,几颗“枣核”寄寓了“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深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