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昕的头像

陈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05
分享

“尠沟”村史话

安徽萧县庄里乡有名为“尠沟”的自然村。“尠沟”中的“尠”字,读"xiǎn",指稀有的,罕见的。由此可见“尠沟”村,用“尠”字命名,必有其独特之处。

尠沟村位于萧县东南山区庄里乡东部,东邻徐州市铜山区曹村镇,北依本县官桥镇皇藏峪风景区,西靠龙虎峪山,南接埇桥区夹沟镇。

“尠沟寺”碑文记载,唐初,有位法号叫“悟随”的高僧云游到现在的“尠沟”村地界。他见此地群山环抱,树木成荫,灌木丛生;沟壑相通,水流淙淙,土地肥沃,芳草萋萋,庄稼丰茂;且周边山势非同凡响:东面山峦曲折蜿蜒若游龙,东南山尖若鹰嘴;西面山势若卧虎,西北山峪如凤窝;北面三山形如猫座。悟随法师抚额叹道:“此地真乃甚少,有占龙脉之风水宝地唉!”遂为该地命名为“尠沟”,并周游各地化缘募集资金来此建庙。因庙址前有一山泉,昼夜奔涌不息,似神龙吐水。悟随法师便谓此泉为“龙泉”,庙成之初,名之为“龙泉寺”,后更名为“尠沟寺”。

“尠沟寺”,因有悟随法师主持,吸引各地云游僧侣汇此谈经论道,弘扬佛法,引渡有缘,解人之困。一时间名声大振,方园百里的信众来“尠沟寺”礼佛进香,求签问卦,每日都是人流如潮,香雾缭绕。也有不少外地信众见此环境优美,适宜人居,便举家迁此,在“尠沟寺”周边建房居住,开荒种田度日,“尠沟”也渐成村落。

由于“尠沟”地殷民勤,村民生活相对富足,在乱世常遭兵匪袭扰,村民为自保,便将村落建成“尠沟寨”。“尠沟寨”虽然后来毁于兵火,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寨子周围的寨墙、寨墙外挖的深沟、东南北三处寨门设置的吊桥仍隐约可见。抗日战争期间,“尠沟”的民兵曾凭借“尠沟”北寨沟独特的地理优势设伏,伏击了从曹村据点出发到庄里集抢粮的一个小队。日军因此恼羞成怒,纠集军队对“尠沟”村进行报复,不仅毁了“尠沟寺”,还将寺内的一株千年古银杏树树干西面焚毁。好在古银杏树生命力旺盛,自行疗伤,蓬勃生长,现在主干6人合抱粗,高10数米,枝繁叶茂,只是主干西部伤痕犹在。

早年的“尠沟”村因“尠沟寺”香火旺盛而渐成集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四月初五、十七三个时段逢会,每会三天,各路客商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尠沟”村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村民将“尠沟寺”前的“龙泉”砌成水井,称之为“龙泉井”,至今使用。比邻“龙泉井”有一大白泥(白磁土)坑,是“尠沟”村先民烧瓷器取瓷土遗留下的,现在已被村民用来养鱼。同白泥坑比邻的是一条东西向的官道,官道上凌空架一石牌坊,雕龙画柱,玲珑剔透。龟驮碑、杨氏扬名碑立于“龙泉井”东西两旁。可惜这些文物已毁于“文革”,唯留遗迹。村北夹山里有蝙蝠洞,洞前山形如龙头,龙头上的“龙头寺”,传说为济公和尚所建。站在“龙头寺”大殿门前南望,透过几座山峰的缝隙,可以看到埇桥区夹沟镇的尖山。村南有一棵参天古槐,春季是鸟的天堂,夏季是村民纳凉摆龙门阵的地方。传说乾隆下江南曾路过“尠沟”,在古槐下休憩补水,并留墨迹。可惜古槐与墨迹都毁于日寇的扫荡。

唐初的“悟随”法师,果然独具慧眼,他认定“尠沟”是块适宜人居风水宝地,其实就是远古先民生活的区域。“尠沟”村内有良渚文化遗址--玉器作坊。与“尠沟”村南比邻的金寨村,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先民的生活活动遗址,其文化面貌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早中期相似,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徐淮地区的一处中心性聚落址,也是皖北地区发现的范围较大、保存较好、等级较高的文化遗存。2019年3月28日,被批准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与金寨村接壤的埇桥区草场村,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活过的地方,他在此写下了不朽诗篇《离离原上草》。与“尠沟”村西比邻的龙虎峪村,是国家认定的新中国建立前100位革命英烈之一陈履真的家乡。陈履真1928年加入共产党,曾任长淮蚌特委书记,I932年就义于南京雨花台,时年25岁,其墓碑位于家乡龙虎峪村对面的山坡上。今年清明节,家乡人在其墓碑前诵诗《祭陈履真烈士》曰:“墓碑向村面老乡,魂守故里庆解放。当年救国紧跟党,献身革命树理想。雨花台上头颅昂,血洒江石星点亮。功在华夏民不忘,清明瞻仰泪千行。”以纪念建党100周年

现在的尠沟行政村由原尠沟、金寨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总面积8.55平方公里,746户,总人口3808人,辖北山头、野鸡山、西北小庄、尠沟、上庄、王堂、金寨、爬山8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行政村党总支下设尠沟、金寨两个支部,18个党小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