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昕的头像

陈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27
分享

萧县圣泉寺

安徽萧县(县城)龙城背靠凤山之阳,出龙城西北向约1100米,上凤山过陡山口,拾级而下,沿途怪石嶙峋,仓黑色,或卧,或立,形状奇异;苍松翠柏葱笼,枝影婆娑,林鸟欢唱;石缝林间芳草茂旺,野花幽香,蝴蝶翩跹。下行400余米处,但见苍松翠柏环抱一寺庙。寺庙依山而建,坐南朝北,金墙红瓦,檐牙高啄,流光溢彩,为圣泉寺。

距圣泉寺院东墙约10米,有一八角亭翼然欲飞,环亭根部砌砖为櫈,供人休憩;亭内有一长约1米、宽约0.7米、深度1米左右的马蹄形石窠,窠底裂隙细水汩汩渗出,不足一刻钟水溢窠外,为圣泉。

圣泉高居半山坡青石之上,泉水四季不涸,水质清澈味甘,可直饮。夏秋季节,天气炎热,山下村民在田间劳作,挥汗成雨,疲惫饥渴时,就来此乘凉,汲泉水解渴消暑,待水足汗下再下山入田劳作。村民在喝水时,相互戏谑说:“圣泉水,喝死不伤人。”示以水质的甘甜清冽。

早年,寺庙僧人特制木勺(木梆子)置于泉水边,以方便香客及过往行人取水解渴,于是就有了“圣泉水,喝一梆子”的歇后语。宋代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来圣泉寺游览取泉水煮茶,留下“东坡品茶识圣水”的美谈。清代王维翰《题圣泉》诗赞曰:“瀑布山腰老树前,僧寮一簇锁寒烟。不经陆羽煎茶过,谁定江南第几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萧县雨量丰沛,圣泉泉水富足,从未见底,溢出的泉水,顺着山溪,流向山下的一片林地里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当地百姓遂称这片林地为“渴家林”,并传唱民谣“上有圣泉水,下有渴家林,泉水流不断,流下荡无存”,诉说这一自然现象。后来,山下的三仙台村在泉水流经的山坡凿水池蓄水,在蓄水池开挖条地下引水渠,将泉水引入寺庙大门东面的一个石制龙形水龙头,泉水由龙口中流向三仙台村,供村民饮用。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萧县气候生变,干热少雨天居多,圣泉水量不及以前,除非大雨过后泉水丰盈,平时圣泉底部至多保持约一碗水的水量;加之县城市民及四乡百姓每日早晨来此取水煮饭、烧茶,圣泉水昔日外溢的现象已不复存焉。

据记载,圣泉寺原名叫龙泉禅院。北宋时,乡贤窦师道来三仙台村上面的山谷隐居,卒后,其侄窦明远在此建"拱翠堂",后人又将"拱翠堂"扩建为禅院,并命名为龙泉禅院,距今已有1000多年

据传,龙泉禅院因高居半山之上,生活用水全靠禅院的小和尚轮值每日早起,到山下约2.5千米处的三仙台村内一口水井、或翻越凤山到今萧县师范附属小学附近的四眼井取水使用。由于每次取水往返都要用一个多时辰,取水的小和尚如果起晚了,或是路上走慢了,就会影响禅院的正常用水。取水的小和尚们也常因取水不及时、或不够用受禅院主持的责罚。一日早晨,轮值的两个取水小和尚抬着满满的一大木桶水刚到禅院门前,就被迎面而来的一骑白马老妪叫住讨水喝。小和尚佛心向善,认为老妪至多喝上一瓢水,不会因少了这点水受责罚。遂将水桶放到地上取一瓢水让老妪饮用。谁知,老妪饮后,翻身下马,牵马径直走向水桶饮马。小和尚未及阻止,一桶水即被白马饮得滴水不见。

两个小和尚见桶里水已是空空如也,再到山下取水已来不及,主持必然会因当日早晨用不上水而责罚他们,遂放声大哭。老妪听小和尚哭声悲切,于心不忍,便抬足向身旁的一块巨石上狠命踏了一脚。随着咔嚓、咔嚓迭声响起,巨石竟在老妪足下崩塌一马蹄形石窠。老妪拔足后,探手入怀拿出一玉净瓶,抬手折根松枝,插入玉净瓶里蘸几滴水,洒入石窠。刹那间,石窠奔涌出股股清泉水。两个小和尚见此,化泪为笑,连忙伏地叩首感谢老妪。老妪用慈爱的眼神望着他们说:“俗语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深。水源随处都有,只要你们诚心礼佛,一心向善,就可以有一双慧眼,不仅可以在身边找到水源,还能够遇难成祥,化险为夷。”随着一声:“你们礼佛去吧!你们的师父正等你们呢!”老妪便跃上马背,腾空飘然而去!这时,两个小和尚才如梦方醒,知道自己幸运的遇见到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不仅给了他们一眼泉水,还点化他们专心礼佛,向善助人。

禅院主持听罢两个小和尚幸遇观音菩萨,并受点化的叙述后,连忙走出禅院,来到石窠前礼拜,并在石窠南面壁立的山石上刻上“菩萨泉”三个字。过往行人及香客听说菩萨泉是观音菩萨用玉净瓶里的圣水点化而成,便称之为“圣泉”,龙泉禅院也遂被人称为“圣泉寺”。

后人赋诗赞道:“寺院墙东半山坡,一方青石丛林卧。菩萨经此肚饥渴,觅水不见青石跺。拔足青石留脚窝,龙王调水菩萨喝。石窠成泉水不绝,经年累月润香客。”“半山一窠泉,细水流不断。远观似龙眼,近看若磁碗。碗底裂隙间,汩汩水飞溅。刹时石窝满,乡民舀煮饭。甘露润心田,积年人成仙。”

圣泉寺,是萧县城八景之一,以寺庙为核心,多种景点环绕。除比邻寺院的“圣泉”外,对面山顶一方青石平台上,雕刻有棋盘,传说是遥远的古代三位仙人下棋的地方,山下的三仙台村就因此而得名;山阴之左有桃花洞,传为桃花仙子修行的地方;寺北有石洞,深丈余,名贤洞书声,又称“二子读书同”;东北角山面上有一条深沟,从峰顶延伸到山根,酷似龙爪,人们称之为龙抓沟龙爪沟,传说是小黑龙除妖灭狐狸精时爪抓而成

圣泉寺,自古以来就是萧人游玩的地方,每逢节假日,县城的市民和十里八乡的村民多扶老携幼,举家到此入寺进香求签,或游览周边景点。寺院周边自然形成集市,集市上的货物琳琅满目。叫卖圣泉寺面皮、蛙鱼的摊点最受人欢迎,常常被购买者围得水泄不通。圣泉寺驰名全国的名吃是“吃全羊”,活羊现杀,泉水煮肉,火烤羊排,一羊十吃,香酥可口,味道独特,食后流津,回味无穷,曾上安徽卫视舌尖上的安徽节目。有食客赋诗《圣泉全羊宴》赞圣泉寺羊肉的独特:“羊肉泉水煮,腥膻气味除。出锅香郁馥,入口欲吞骨。富含长生素,养颜排湿毒。余味唇舌住,味蕾超满足。”

圣泉寺“全羊宴”所以备受食客推崇,是因为萧县人有吃羊的传统。特别是萧县人“吃伏羊”历史可追溯到尧舜时期,“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萧县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能够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所以萧县民间自古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汉书·杨恽传》记载: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羊炰羔,斗酒自劳。”每年入伏季节,萧县都举办“伏羊节”,省城合肥及徐州市、淮北市专程来萧县圣泉寺“吃伏羊”的食客络绎不绝。

目前,萧县正整体拆迁圣泉寺下的三仙台村,新建圣泉小镇,打造环境友好型人居社区;开发圣泉寺周边景点,做大做强做优圣泉寺旅游观光产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