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昕的头像

陈昕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6/20
分享

重教《桃花源记》

 读书求学时学习《桃花源记》,做教师后反反复复地教《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的主题,教师当年讲给我的及后来我讲给学生的都千篇一律地是:“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没有剥削、压迫、动乱,人人劳动、自食其力,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抒发了渴望过上和平、宁静、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这一观点,也就成了传统的、定性的、不可挑战的。

 做了20余年语文教师,教了14次《桃花源记》对不同的学生,用相同的教法讲授着同一个主题。定性的结论,传统的教法,约束了我的思维,僵化了我的思想。《桃花源记》定性的主题,我深信不疑,不仅我不敢越雷池一步,也绝不允许学生提出丝毫的挑战。遇到有学生质疑,我就以权威打压。在反反复复地讲授中,美不胜收的《桃花源记》不再美丽,从小就神往的“世外桃源”也暗然失色。

 有幸的是国家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实行新课程改革,我在掌握了新的课程理念后,第15次教《桃花源记》。

 这次教《桃花源记》,我以学生学习的参与、合作、研究、组织、促进、引导者的身份带领学生学习文本,在师生相互交流、启发中创新学习《桃花源记》。学生的观点让我重又感受到《桃花源记》的美丽与内涵的博大。

 疏通了《桃花源记》的文字后,我让学生熟读成诵课文,尔后让学生讨论学习课文的感悟,相互提问题质疑,交流学习所得。有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引领他们共同探究。比如,有学生提出:“作者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似乎不合情理,有些矛盾。”我说:“是否合乎情理?是否矛盾?我们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共同探究,有学生说:“我同意这个观点,桃源人见渔人没有必要大惊,渔人的衣着打扮、外貌形象、言谈举止都同桃源人一样,不是异类。这文章中有交待。桃源人只是同渔人生疏,但这不是大惊的理由。就像我们村里谁家来了亲戚,虽说我们不认识他,但也并不吃惊。”又有学生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尽管渔人不是异类,但桃花源是个神秘之地,自秦至魏,没有来过生人,不像我们村里,常来生人。渔人乍到桃源,桃源人当然会吃惊,他们惊诧甚至惊恐外人发现桃源的秘密。”他的发言启发了学生,又有学生说:“桃源人‘大惊’,还说明桃源很小,桃源人交往频繁,彼此熟悉,照应了前边‘鸡犬相闻’一语。”又有学生说:“桃源人见渔人大惊,还暗示桃源人害怕外边的生活,唯恐自己生活的社会改变,重又回到祖先生活的战乱不断的社会中去 。”经过探究,学生们统一了认识,认为:“作者这么写合乎情理,不矛盾,不仅含义深刻,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学生领悟了文本的内容后,我又让他们试着归纳主旨。在交流中,出现了两种说法:大部分学生说“本文的主题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部分学生说“本文的主题讽刺了现实生活的不讲诚信之人”。听了后种说法,我怦然一动,认为它超越了传统,挑战了权威;也超越了我对课文主题的一贯理解。我想:“这是个亮点,是自然生成的课程资源,要好好利用。”于是,我说:“同学们,前一观点是传统的、定性的;后一观点则是新的,是老师也没有意识到的,究竟对不对呢?就让我们细品课文,课后收集、查阅资料,在下一课时,我们共同探寻这一说法的真伪。”学生们兴奋地说:“好!”

 上课后,我首先引领学生将作者生活的社会同桃源人生活社会的人们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环境)、生活状况、精神状态、人际关系、民风等相比较。接着,我问:“你们从这些比较中得出什么时候结论?”同学们说:“结论很清楚,就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对理想社会(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我追问:“这么说,你们都认为本文的主题是第一种说法?”部分同学说:“我们同意的同时,还认为本文的主题有讽刺不讲诚信之人的意思。”我就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根据。

 有位性急的学生马上说:“我同意本文的主题有讽刺的意思。细读文章就可明白,渔人离桃花源时,桃源人要求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是许诺了的,不然,桃源人是不会放他走的。可他一离桃源就食言了,是‘处处志之’,为重返桃源做准备。他刚回到郡里,就迫不及待地向太守报告桃花源的秘密,还带官府的人寻找桃花源。还不是不讲诚信吗?”又有学生说:“渔人不仅不讲诚信,而且忘恩负义。文中写桃花源人待他如上宾,家家设宴款待,可他竟出卖桃源人。这正是忘恩负义。”听了他俩的话,我也顿开茅塞,鼓励说:“你们分析的有道理,还真有讽刺的意思。”在我的鼓励声中,又有学生说:“渔人岂止是不讲诚信、忘恩负义,而且心地阴暗。他明知自己生活的社会剥削、压迫深重、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桃源人厌弃、逃避这种社会,他还向太守报告桃源所在。这不是要让桃源人重新受苦、受难吗?可见他心地阴暗,容不得别人比他过得好!”又一位学生说:“我查阅了有关《桃花源记》的资料,陶潜是在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写的,结合这一背景,就很容易理解本文的主题有讽刺现实生活中不讲诚信、忘恩负义之人的意思。试想,当年的晋帝待刘裕一定比桃源人待渔人更好,晋帝封他高官,委他重任,发他高薪,其权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一定许诺晋帝誓死效忠,绝不背叛。可他还是弑君篡位了。这是最大的不讲诚信与忘恩负义。” 我说:“听了你的分析,‘讽刺说’更有道理啦。”有位学生接过我的话说:“是有道理。我在网上查了陶潜的资料,他是位儒家思想很强的人。刘裕弑君篡位在陶潜眼里和心里都是有违儒家纲常伦理的,是大逆不道的,是位小人。所以,他借渔人的行为讽刺他。渔人的做法是不仁、不义、不智、不信的。”又有学生说:“陶潜生活的时代,是儒家纲常伦理破坏严重的时代,像刘裕一样不讲诚信忘恩负义的人很多。这在《桃花源记》中可以读到。比如,南阳刘子骥是社会公认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可他竟也闻之,欣然规往。好在不久他病死了,没去成。他的行为也有背儒家道德规范,没有做到‘非礼勿听、勿视、勿行’,没有‘独善其身’。高尚士尚且如此,其他人又当如何,不言自明。”又一位学生说:“所以,陶潜这位恪守儒家纲常伦理的人厌弃这个充满欺诈的社会,不与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刘裕之流同流合污,刘裕多次请他出仕,他都推辞,选择了隐居,不像渔人那样卖友求荣。本文的主题讽刺的意味是很浓的。”

 我总结说:“同学们的发言,证明了本文的主题确有讽刺的意思。那么本文的主题应该如何归纳呢?”学生回答:“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对理想社会、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也讽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讲诚信、忘恩负义之人。”正所谓:“形象大于思维。”学生看问题不受传统观念的约束,敢向权威挑战,有些观点,可能就是真理。

《桃花源记》的教学任务又完成一遍,但这一遍却是跨越性的。它让我领悟到:用新理念教学,既可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可以在师生相互启发中一道挖掘出新知识的水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