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拐了多少个弯,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眼前霍然开朗,一块高山坪地出现在车前。葱郁的绿色中,点缀着一栋白色的徽派民居院落。阳光照耀下,女儿墙的线条简洁明快。不由得心中一喜,脱口叫道:“望江到了!”
车在那栋白色的徽派民居院落前停下来,墙上挂着几块牌子,原来这里是村委会。
走进院落,方方正正的四合院结构。行道铺着砖,两旁种着树。再往上,是办事厅。
许是周末,鲜有村民办事。村委会徐书记一边在输液,一边在等着我们。一问,原来是山高温度低,感冒了。
照例寒暄,上茶。
茶是绿茶,不经意品一口,有点香。置于阳光下细看,淡绿的汤色中,悬浮着细细的白毫。杯底,绿茶正在泡开,一丝丝浓浓的绿缓缓漫延,可以清晰地看见运行轨迹,前股融于汤色中,变淡了,又沁出一股,再融,再沁……不一会儿,杯底一片清绿,香味也越来越浓郁。
忍不住再品一口,好茶!
徐书记介绍说:“这是叶荡绿茶。等一下带你们去看茶园。”
冬日,阳光暖暖地打在身上,天地间一片清澈。我们一行去茶园,沿途听柳林乡陈主任介绍望江。
望江村是黄梅县最北的行政村,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往东是安徽宿松,往西是湖北蕲春,往南则通向黄梅县城。望江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四面环山,山多田少。古代,原有三条古道在这里交汇,是中原商贾下江南用食盐换茶叶的必经之地,行人与客商较多。如今,蕲黄古道上的马铃声早已远去,望江村成了游客踏青休闲的好去处。
山间,一块平缓的坡地上,茶树寂寂地生长。放眼望去,高的高低的低,略显参差不齐。许是茶树平时没有人管理,处于半野生的状态吧。
茶树长得很繁茂,密密挨着,每一枝枝头上,两三片嫩绿的叶片如小手般伸展,迎接着阳光。阳光照在叶片上,泛出嫩绿的光,映衬着三三两两的茶花。也许是茶园高,也许是气温低,茶花的花片经历过霜冻,白白的花骨朵沁透寒气,晶莹透明地蜷缩着,包裹金黄色的花蕊。
茶园的上面,也是茶园。四五道梯田茶园一溜排开,种的也是绿茶,于是翠绿色就成了这片坡地的主色调,延伸到远方。
再远,是湛蓝的天。
下得山来,叶荡茶叶合作社就在路边。
合作社有一个制茶车间,七八台设备依次摆放,徐老板按照茶叶加工工艺顺序一一介绍:“这台是筛选机,根据孔洞的大小自动筛选叶青。顶尖的,就剩三叶一片;这一台是揉捻机,将鲜茶叶揉捻成条索状……”
刚才在村委会品尝过绿茶,浓郁的香气似乎还在嘴边,我忍不住问老板:“绿茶有没有提香的工艺?”徐老板说有,绿茶先手工提香,就是“揉捻”,然后在烘干机内干燥提香。“都是茶叶本身天然的香味,炒茶的时候啊,满村都是茶叶的香味。”
确实,绿茶的加工最为简单,不经发酵,只有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工艺,将采摘来的茶树嫩叶放在阳光下照晒杀青后,经揉捻、干燥就成了茶。正因为工艺简单,使得绿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鲜叶中的天然绿色物质,富含较多的营养成分,具有抗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效果。
绿茶是中国最早的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吴理真在蒙顶山栽种野生茶树,开启人类种植茶叶的历史,种的就是绿茶。
茶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饱含无数先民的智慧。它原本生于贫瘠的山地,在国人灵巧的手中,幻化出醉人的色、香、味、形,升华为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和大航海时代的波浪,远赴西亚和欧洲,让世界为之神往。
而今,茶叶让望江这个偏远的山村富裕起来。村支书徐书记介绍说,十多年前,村里面召开会议,决定强化自身优势,在茶叶深加工上下功夫,通过农户加合作社的模式,扩建茶叶生产基地,发展“农家乐”。事实证明,这条路是对的。采茶游、休闲游等自助游已成为望江村特色项目,每年吸引游客三万人。
望江品茶,一次难忘的绿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