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绿肥红瘦的头像

绿肥红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18
分享

利津,黄河浪涛上的传奇


我居住在利津,这里是我的家乡。


永利在黄河东,东津在黄河西,以两地名合为县名“利津县”。利津县城的轮廓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又名“凤凰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东营这片新淤地和古老土地相溶的特有文化符号。


利津,没有浙江古镇的浪漫婉约,没有西塘的京杭大运河,却有一条蜿蜒磅礴的母亲河---黄河,穿镇而过,不仅给利津带来了文明和富饶,也涂抹上一层神秘。黄河,天籁般的嗓音一路高歌,唱响了利津所有的日日夜夜。祖祖辈辈的利津人沉醉其中,迷失其中,难以自拔……


2019年9月21日至23日,应东营市作协之邀,有幸参加了“首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活动内容包括了:组织全国散文名家利津采风、省散文学会会员创作大会、散文名家论坛等。热情好客的利津人锣鼓喧天,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利津这座生我养我的古城有了较全面的认知,又像翻开了一本记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古典珍藏。



一条大河


黄河,是一条呈“几”字形的巨龙,横亘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华夏儿女。她又像一位远征的勇士,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出发,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流过丰腴辽阔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气势恢宏地穿晋陕大峡谷。一泻千里,百川纳河,穿河南三门峡、小浪底, 一路浩浩荡荡,抵达利津,穿镇注入渤海。


1.东津渡


走进黄河,走进利津历史深处。


我们一行人来到“东津渡”。渡口位于毕家庄南侧的黄河岸边,因其是黄河上最东方的渡口,故称“东津渡”。1947年7月,陈毅,张云逸等率华东军区机关由此渡河,转战西去,因此也称“英雄渡”。黄河由西南方向果断地奔至这里,不再咆哮,不再浮躁,折90°角东逝水。阳光伸出温暖的手,替她拢起漂泊的长发。两边的庄稼和百草为她换上秋季的衣服。黄河醉了,我们醉了。有人与黄河拍照合影,有人站立岸边久久望向远方。面朝黄河,我的思绪随黄河的浪涛翻涌着,心久久不能平静。


岸边,有四位老者围坐一张圆桌下象棋,任凭我们怎么欢呼喊叫,也惊扰不到他们举棋思定,眼观全局的心。我被他们牵引,不由自主地走近围观。棋盘上厮杀征伐,狼烟四起。我仿佛听到了五千年前“涿鹿战争”的厮杀声。


明清时期,渡口运输繁忙,成为东北外热闹繁华之地。店铺栉比,商旅汇集,车马竞渡,“东津晓渡”成了利津古八景之首。清光绪年间,大清河成了盐运曹运孔道,外连诸海,内通大运河,利津城商业兴盛,有“小济南”之称。2000年,利津黄河大桥竣工通车,“东津渡”退出了历史舞台。


2.黄河改道

历史长河中,黄河五次改道。


(公元11)黄河在河南濮阳境内决口,经平原、济南,由千乘(今利津县境)入海,史称“千乘海口”。800余年,形成了以利津为顶点的古代黄河三角洲。公元893年黄河改道北流,大清河接替黄河在利津入海。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今兰考)决口,主流东行,穿大运河,至山东寿张县张秋镇(今山东阳谷),夺大清河道,流向东北,经由利津县铁门关以北的牡蛎嘴入海。形成了现在5464公里的黄河河道。现在,黄河横穿利津,在利津东邻县--垦利入渤海。


黄河每一次改道,都影响着利津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也与人口迁徙息息相关。形成了利津盐文化、多元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商业文化,特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五次迁徙,最终重回故里。这是黄河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更是大自然择优而生。足见黄河与利津的渊源之深厚。


3.利津一圣地,黄河万古流。


利津人依河而耕,枕河而居。

黄河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每年都淤积出新土地,因了黄河水的润泽更加丰硕肥沃。勤劳智慧的利津人,沿河种植。大片大片的中草药,优质的稻米、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农副产品,“临河蜜”、“南贾蜜桃”、“綦夹葡萄”等特色水果,口感纯正,香甜多汁。让人尝过难忘。利津人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黄河!


黄河两岸的坝堤上杨树高大挺拔,银杏金黄丰茂,腊树葱茏成荫,鸟儿们把巢建在高高的杨树枝上,筑起一道独特的河景房,让我羡慕不已。堤下垂柳依依,河水奔流,自带诗意。因了黄河之水的灵气,利津涌现出一大批诗人、名家、学者。如:诗人魏纶,綦沣、岳镇南、赵长龄、李佐贤、张铨、赵焕章等。他们都在文字中留下永恒。也见证了利津人对黄河的虔诚与崇敬,黄河对利津的垂青与厚爱。

黄河还是一道天然屏障,在外敌入侵时保护了利津人民的生命财产。与挽救民族生死存亡的动人故事,一起唱响了黄河魂。


不论是汉武帝刘彻的《瓠子歌》,还是修筑隋大运河;不论是辉煌的西夏文明,还是滔滔洪水几次淹没东京汴梁;不论是千名抗日英雄的决绝,还是皇帝康熙乾隆亲临黄河大堤;不论是大禹治水、小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还是利津史志中的黄河故事,都是历史的真实痕迹,与黄河相关的感动世人的故事。

走向黄河,走向了利津文化的深处,也走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利津有关黄河的历史都在文字中留下了永恒。黄河五千年的文明史贯穿了整个利津,如此厚重丰盈,如此恒古绵长,如此灿烂辉煌,它将永远珍藏在一代又一代利津人的生命里。


古村落

我们乘车,沿着黄河右边高高的蜿蜒着的大坝逆流而上。公路两边整齐茂盛的法桐和白杨树快速向车后面跑去。左岸绵延起伏的稻田里挤满万头窜动的半绿半黄的稻穗。中草药园里盛开着各种艳丽的花儿,目不暇接,阵阵惊喜。右岸坝底下大片的玉米与坝坡上的护草连成一片,变成绿黄斑斓的汪洋。勤劳的乡亲们在田间忙碌着。有哪位大师能绘出如此绝伦的丹青画?


车子循着村庄的小路往左拐下去。一洼长水长满碧荷,荷花已藏起她清丽优雅的身姿,傲骨犹存。红蓬含籽,酝酿明年的盛世荷塘。一位老翁悠闲地垂钓,鸭子在他的不远处自由自在地觅食。当车子靠近时,鸭子“嘎嘎---”大叫起来,像是受了惊吓又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老翁猛然回过头来,水面荡开一圈一圈的涟漪。

我们前簇后拥着往高家村深处走去。但闻人语响,未见人影来。来到一个院落前,有几辆车子先我们而到,走近始知是电影《高家台》的摄制组在此开拍,好奇心让我们上前围观,解开了少年时心中的诸多疑问。


浙江古镇的美是让人向往的,有艺术美和浪漫情怀。淹没在高家村的旧时光里,除了艺术,和毕家村一样,更多的是陌生而又熟悉的感动。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也是修缮过的旧展馆。前后两处屋舍,分前院后院,建在高高的大坝上。青砖铺满略旋转着伸向高处院子的甬路,并延伸至整个院落。残桓的院墙古朴典雅。院子中的家槐歪斜着倒向院墙,繁花落尽,绿色的果实待成熟。我蹲在树下,捡起光阴里的暗香,感动着老树与院墙的倾心爱慕,年年岁岁长相伴。所有的一切,在眼前又遥远。


屋门上春联纳喜,门楣上的匾额颂扬了世代贤良。屋内雕梁画栋,书桌墨香,一派儒雅之风。看得出,当年的深宅大院一定是人丁兴旺,饱读诗书。我随同文友们从前院走至后院,站在高高的大坝上,生出一种肃穆的感觉。沿着后院直上直下的青砖路慢慢往下走,小心翼翼,仿佛一脚迈急了,就踏进黄河里去了。

行走着,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顺着自然弯曲的堤坝往南拐,左边堤坝上依旧是高高在上的老屋,周围长满杂树。红枣树上的枣儿挑在高高的枝头,像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忍俊不禁,有人爬到坝堤的半腰处,伸手拉下一长枝枣,众人立刻围了过来,你摘几颗我摘几颗,放到嘴里,甜到心里。“吃水不忘挖井人”,吃枣想起了栽树人,不知道这家主人和他的邻居们经历了怎样艰难的筑堤大战?洪水退后栽上枣树的吗?疑问在脑子里打着转,保护家园守卫战中,他们的祖先中是否有人随黄河流走?这时,听到有人喊我,才停止了凌乱的思绪往前走去。


当年,黄河水就是顺着我们行走的这条村路,漫过庄稼,漫过小树,桀骜不驯的肆意流动,水满为患。人们住在高高的坝堤上,就像蚂蚁搬到高处的洞穴。环顾村路的右边,远处是大片的庄稼,丰收在望。近处是大大小小的水坑。小坑已经干枯,里面长满柳树,树根处缠绕着绿色的蔓状植物。树皮的褶皱有深有浅。刻满岁月年轮。大坑有水,不满。上面飘满绿色的浮萍物,没有空隙,只有偶尔裸露出的红色树根。大坑的四周也长满柳树,它的神秘让我生出强烈地感知、探求欲望。


走着走着,我掉队了。不知何时,身边围了一条小黄狗,冲我“汪汪---”大叫。我说:你好,可爱的狗儿,你从哪里来?它好像听懂了我的话,带着我径直往前走,来到两间老屋前。狗儿很快跑到屋子里去了,我在后面跟着。这是一个磨坊。房子很旧,机器很旧,竟然还有人来此磨面。如果机器不响,很难注意到它。我心里很感慨:历史也有存活的生命啊!主人告诉我,这里是佟家村不是高家村,祖先为了抵御洪水,依坝建起的村庄都连在一起,外人是很难区分的。


天空中飞过一只只鸟儿,鸣唱着,落于密密的树叶间,又飞起。我们一行人跟着鸟儿慢慢爬上大堤,这里的坝堤比高家村的矮,坡度渐缓。眼前是民房改造成的一个旧展馆。院墙外,解说员正认真地讲述佟家村的历史风貌,墙角的牵牛花已爬过院墙,窥探一院子的秘密。我和牵牛花一样,满是好奇,神秘的大自然中回归本真,又触摸到了质感的历史。



铁门关


下午,我们乘车来到铁门关。铁门关在利津县城以北。清咸丰5年黄河决口,大清河道经此以北的牡蛎嘴入海。入海口称“牡蛎海口”。自金代起,铁门关就筑城屯兵以控海滨之险,城名就是“铁门关”,是集海运战略要塞。有“铁门锁浪”之称。光绪十二年,水淹铁门关,从此繁华兴盛的铁门关和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东京汴梁一样随黄河水流远。留下一片荒凉。


今日的铁门关,昔日的“济水明珠”重放异彩。建设了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垂钓、农事体验和拓展训练等功能区。等待远方的有缘人前来,领略它的厚重历史与人间美景。



主题公园索镇

利津陈庄走乡村振兴之路。走“绿树围城,美景绕村,让森林拥抱城镇”的总体思路。索镇主体公园做到了。在此放眼远方,郁郁葱葱,公路向银色的绸带林中飞舞,路边野花次第绽放,野生水塘与野鸭成趣,芦苇随风起伏,不是仙境胜似仙境。庄稼喜获丰收,瓜果香飘万里,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房屋高起来了,汽车跑起来了,教育更加重视起来。晚饭后,干活之余,唠嗑、下棋、散步、跳舞、健身……有了好去处。走着,我们就这样走着,走在通往幸福的大路上。切身感受着身边日新月异的大变化,有了执笔记下的冲动。黄河的背影里,我熟悉的人和故事。我用心一一记下,一路风景一路歌,来抵御内心的荒凉和震撼。素笺写不下利津的繁华和历史,只把沧桑的碎片拼接,重温一下利津传奇故事里的传奇。


利津博物馆

走进利津博物馆看到了浓缩的利津历史。馆内大屏幕上播放着“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利津”。曾经的光辉岁月也在人们的瞳孔里再现。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走出展馆时,一群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博物馆。灿烂的太阳光照在他们的红领巾上,耀眼。我赶忙紧走几步,走下台阶,给他们让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