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降岁末,暖阳升新年。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春光明媚的牛年,催着春姑娘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新春的大门款款而来,带来了喜庆与欢乐,带来了忙绿和期待,让年味实足,香气飘飘。远方的游子,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那家乡的味道,那年夜饭与家人团圆的浓浓的亲情,怎能不让人心神向往。连日来,让我记忆最深的那次新春团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回老家与公公婆婆一起吃的那顿难忘的年夜饭,又在我的眼前浮现。
回老家过年,那里有公公婆婆在翘首以待,也有丈夫向往这份朴素醇厚的乡情和他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他成长的青春记忆。自八三年我随丈夫从河南来到山东工作后,每年春节都要跟随他回泗水的老家过年。那时除夕还没被列入法定假日,只有家在外地的可以提前离开。到了除夕,我和丈夫带着孩子,急急忙忙地裹在如潮的人流里,从兖州坐2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下车后再步行5公里,赶往农村山区的婆婆家,为的是全家人能在年三十过上个团圆年,期盼圆圆满满,幸福安康。
每次回家,婆婆总会老远地迎了出来,热情地招呼着,嘘寒问暖。路过的邻居也亲切地打着招呼,问上几句温暖的话。一进院子里,新鲜的年味儿便迎面扑来,一片喜融融的景象。庭院打扫得整洁有序,坑坑洼洼被填的平整如初,高挂的灯笼、春联和福字红红火火,流光溢彩,凸显着吉祥与喜气。看来家里人没少下了功夫。听到我们的声响,公公、哥嫂、弟媳与几个侄儿,也满面笑容地走出屋子。女儿像小鸟似的,飞回到父亲的老窝,也是她的老家,高兴地和几个哥哥欢蹦起来。大人之间的问好声连成一片,非常热闹。全家15口人在年关都聚齐了,欢乐喜庆的年味更浓了。
我知道,过了腊八节后,婆婆就开始准备忙活过年的事了,映衬了那句“吃了腊八饭,忙把年来办”的谚语。婆婆虽然不识字,但干净利索,勤劳豁达,心地善良,一生辛苦的抚养着五个儿女,操持着家里琐碎繁杂的事,很多劳累可她老人家总是乐观地对待生活,很难得。每到过年,她都要提早为儿女们准备好床铺,拆洗被褥,打扫卫生,锯木劈柴,捞麦磨面蒸馒头。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在除夕回家吃上可口的年夜饭,能在寒冬腊月睡上舒服暖暖的床铺。
过了小年后,婆婆都会用平时积攒下的钱,让公公到商店、集市购买鱼肉及猪头、猪蹄、猪肘等过年食材,将那些品相好、色鲜质优的年货买回家,经婆婆仔细查验后,便把它们次第装进小缸里,再用铁盖板封实,让它们在小仓房里的天然大冰箱里,安然无恙地躺上几天。
到了年二十七八就开始煮肉,熬制猪蹄冻。公公将买回来的猪头、猪蹄化冻后在灶房的炉火上仔细烧烤。灶房里焦皮味儿刺鼻,他浑然不顾。依然乐此不疲的侍弄着,待边边角角都烤得焦黄,婆婆戴上老花镜里里外外看个遍,发话“好了”,之后,公公笑咪咪坐在矮凳上,用刀片一点一点地刮剔烤焦的表皮,直到深凹处都露出晶亮的光泽,用温水洗净,然后放入铁锅里,放齐调料后,用慢火熬炖,颇费一番功夫。炖好后,将猪蹄剔除骨头和猪头的边角肉用刀切成小块,再放入锅中加入少量的淀粉熬制成糊状,舀出放入盆中,凉成肉冻。等到吃的时候,切成方块,作为凉盘,肥瘦相间,花色妩媚,香而不腻,入口即化,吃起来那个爽,就别提多诱人了。
到了年二十九,婆婆就开始准备炸制过年的食品,他们无论平时生活多么节俭,可那些需要过油的食物都要经过油炸的工序,寓意着年年富有。酥肉、藕合、豆腐、梅豆、麻叶等各种各样的食材,都会被婆婆用恰到好处的火候炸成色相诱人,口感丰富的各种酥菜,香气扑鼻的味道瞬间弥漫着整个院子。另外,婆婆还用肉馅白菜做滑丸子,是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先将肉馅用佐料、少许酱油、葱姜、盐腌制,把白菜帮用刀剁碎,用白布包上压出水,与肉馅一起搅拌,再放入适量的淀粉,放淀粉是有讲究的,放多了会发硬,少了会不抱团。然后,团成一个个圆球放在平筐里,等待锅中的水烧开后,将丸子放入煮上几分钟捞出,再用凉开水冰一下,以防相互粘黏。当我第一次看着晶莹剔透、小巧玲珑的滑丸子,让人垂涎欲滴,味蕾大开。
到年三十这天,婆婆早早起来剁肉馅、和面,忙忙活活端出准备蒸、炒、烹、煮的食材做年夜饭。锅碗瓢盆叮叮咣咣,与满屋的喜气和香气交融辉映。公公在东屋用劈柴烧着一大一小的铁锅,火舌正旺的炉灶上咕嘟咕嘟地炖鱼、炖肉、炖小鸡蘑菇和土豆块等菜品,香气四溢。伴着滚沸的年味儿,孩子们也快活地吃着花生、瓜子、糖果,屋里屋外欢乐的蹦蹦跳跳。此时,婆婆拿些过年的食品、白酒和鞭炮,放入篮子里,安排丈夫、小弟和侄子去先祖的坟前祭拜。我们几个妯娌开始包水饺,大嫂在面板上负责擀面皮,我和弟媳围着饺馅盆坐着包饺子,弟媳将饺子的边捏出了花样来,煞是好看。饺子很快包好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像小贝壳一样整整齐齐地放在盖呸上,等待下锅水煮。这时,婆婆满脸的欢喜很是开心,忙活得更起劲了,老迈的腿脚比平常灵活轻巧多了。
婆婆好像准备了一桌满汉全席,十几道菜放满了整个桌面,鸡鱼肉蛋,荤素搭配,预示着来年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丈夫他们拜请先祖归来,公公招呼着家人们吃饭,长辈坐在里边的上首,晚辈们依次围桌坐在外边,大侄子也赶紧到屋外燃放爆竹,表示开饭了。随着"霹雳吧啦"的一阵鞭炮声响,全家人欢乐的尽情享用着丰盛的美味佳肴,这是公公婆婆一年来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仿佛一个腊月的忙绿就为这一天,全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
这时,小弟在餐桌上摆好酒盅斟满酒,我们先敬公婆一杯,祝二老身体健康,新年快乐!两位老人笑嘻嘻的,一脸的幸福难以言表。全家老少坐到一起,拿着筷子,端着酒杯,相互夹夹菜,劝劝酒,逗逗趣。一家人长时间没有团圆了,显得十分亲热,互诉衷肠,说不尽的奔波忙碌,道不完的邻里家事,感觉这顿团圆饭实属不易。经婆婆用心炖制的大鱼、小鸡、肘子一上桌,诱人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大人孩子的筷子,不约而同地往盘里伸去。此时,婆婆黑亮的眼眸装满了快乐,满心的喜悦飞上她的眼角眉梢,绽放成像绒绒的花儿一样。看着心肝宝贝们聚在她的身旁,畅快地吃着喝着自家风味的菜肴和水饺,所有的牵挂和辛劳,在这一刻化为和熙的春风,温暖又温馨
那个年代,家里还没有电视,听有线喇叭播送的文艺节目。吃过年夜饭,快到午夜时,大人和孩子一个个精神头足着呢,听戏匣子的,唠闲嗑的,玩花灯的,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和院子里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按老规矩守岁,牢牢地守住一年的好时光,守住吉祥的福气和财气。
零点时分,接神的时候到了。婆婆到外面的香台上,摆上贡品,点上三柱香,嘴里还念念有词的祈祷着。男人和孩子们跑到院子放鞭炮,女人们坐在床边上贴着玻璃窗边看边喊:“注意,保护好孩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夜空,随即整个乡村都沸腾了。
回到屋里,一个新仪式开始了。晚辈们依次给爷爷奶奶、父母亲鞠躬拜年。长辈把早已准备好崭新的“压岁”钱,笑呵呵的递给晚辈,每人一份,点燃了孩子们新春的梦想。也使每个人都感到在家庭、亲人面前那份弥足珍贵的温暖,其乐融融。此刻,春之神正携着幸福和欢愉,载着梦想和期许,向人间飞奔而来。
老家的年味,成了我的乡愁。那欢聚的快乐与幸福、那辛勤的付出与满足、那慈爱的笑容与期盼,让我时常记起。华夏民族传统年文化的底蕴,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回忆起婆婆的年夜饭,似乎又听到老人家生前常说的那句话:“一过年,都回来了!”想起三十多年的时光,曾与婆母大人一起过春节的滋味,不知何时,热泪就会涌出。桩桩往事,注入心头,一切留于记忆,让人难以忘怀。虽然公婆已于三年前先后离我们而去,但那浓浓的年味将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